全球通史
「全面展现全球历史文化风貌,趣味解读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上古神话到当今各国八卦,我们为您一一讲述」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古龙
1368年,经过16年的南征北战,底层出身的朱元璋终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后北伐西征,彻底结束蒙古在中原的统治。政局趋于稳定后,朱元璋开始对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痛下杀手,这里面的原因十分惹人猜疑。
朱元璋大杀功臣,一说认为性格使然,常年的征战,厮杀,让朱元璋变得敏感异常,猜忌心大发,不仅对文臣武将痛下杀手,甚至大搞"文字狱",杀人几乎不需要理由。
另一说是出身问题,朱元璋出身卑微,无法快速形成自己的政治体系稳固皇权,容易形成多个权力中心,担心功臣手握大权,加之这些勋旧大多功高震主,必须除掉。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我们从清人赵翼对明太祖杀功臣的议论中可以得到另一个视角:
“又汉光武、唐太宗定天下时,方年少,计身老则诸功臣已皆衰殁;宋太祖年虽长,而恃有弟可以驭诸臣,故皆务保全。至明祖则起事虽早,而天下大定,则年已六十余,懿文太子又柔仁,懿文死,孙更孱弱,遂不得不为身后之虑。是以两兴大狱,一网打尽。此可以推见其迹也。”
在他看来,明太祖杀这些功臣是无法避免的——最高权力的世袭制度使然。东汉光武帝和唐太宗平定天下的时候还很年轻,刘秀称帝时31岁,12年后平定天下;而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世民才28岁,放在今天读个博士尚且没有毕业。加之这两人本身能力就非常强,不怕被功臣裹挟,况且等他们老的时候,功臣早就凋零殆尽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比哥哥小了12岁,很早就进入了权力中枢,从登基之后的表现看,赵匡胤的老臣们还是非常服他的。
但是明太祖得天下的时候已经太老了,平定江南的时候已经39岁,建立大明后北方的蒙古政权一直是心腹大患,前后八次北伐,60岁时才击破北元,直到去世前两年,还在北伐。朱元璋承受的心理压力一直非常大,外有强敌,内有功臣,可是太子性格又比较软弱,皇太孙更甚。而这班随着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很多还年轻,更兼武将飞扬跋扈,自己在的时候还能压得住,要是自己死了,留下不争气的皇太孙显然不能放心,主弱臣强,定然要出事。
洪武十年之后,22岁的太子开始处理朝政,看上去和现在毕业继承家族产业的富二代们差不多。
“十年,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谕曰:自古创业之君,历涉勤劳,达人情,周物理,故处事咸当。守成之君,生长富贵,若非平昔练达,少有不谬者。故吾特命尔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惟仁不失于疏暴,惟明不惑于邪佞,惟勤不溺于安逸,惟断不牵于文法。凡此皆心为权度。吾自有天下以来,未尝暇逸,于诸事务惟恐毫发失当,以负上天付托之意。戴星而朝,夜分而寝,尔所亲见。尔能体而行之,天下之福也。”
朱元璋的这份谕旨显然经过了必要的修饰,意思也非常明确,即自己处理政务肯定没问题,但是自己的继承人没有像自己一样经过严酷的磨练,所以从现在起锻炼太子的能力。
我们来看,清洗旧官僚的明初四大案分别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洪武十五年(1382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蓝玉案,朱元璋死于1398年,太子朱标死于1392年。注意这里的几个时间节点,非常值得玩味。
洪武十年是1377年,也就是说,太子处理朝政之后不到十年密集发生了3次大案,株连甚广。可以想见,经过这一批清洗之后,必定有新官僚由太子提拔,太子会逐渐有自己带起来的班底,同时可能擅权的文官也被消灭干净。不幸的是,朱标寿命不够长,不然等他即位时,已经有二十多年处理朝政的经验,想必地位稳固,手段娴熟。朱标一死,中断近十年的大清洗再次出现,而且这次十分直接的清洗掉了最威胁皇权的武人集团。
讽刺的是,蓝玉本身是朱标的亲密战友。朱标的岳父是开国名将常遇春,蓝玉又是常遇春的妻弟,这样一来蓝玉就是朱标的舅丈人。而且蓝玉和朱标的关系非常不错,可以推测,他本身就是朱元璋刻意留给太子的班底。蓝玉对朱标的忠心程度更是毋庸置疑。毫无疑问,朱标若即位,蓝玉必定贵极人臣。
蓝玉北伐凯旋,路过朱棣的封地北京,回南京之后对朱标说“臣观燕王在国,举动行止,与皇帝无异。又闻望气者言,燕有天子气,愿殿下先事预防,审慎一二!”朱标回答蓝玉:“燕王事我甚恭,决无是事。”蓝玉答:“臣蒙殿下优待,所以密陈利害,但愿臣言不验,不愿臣言幸中。”可见两人的关系非常亲密,甚至连朱棣有不臣之意都敢说,要知道朱标宅心仁厚,和各兄弟关系都非常好,朱棣的一母同胞周王曾经差点被朱元璋杀掉,朱标“尽夜号泣,为之代请”,保住了周王,这大哥做的仁至义尽。蓝玉敢于冒着破坏皇子们兄弟感情的风险说燕王有不臣之意,足以见其忠心。
如果朱标即位,那么有蓝玉和他麾下的一干将领在,朱棣和其他藩王这辈子也基本就能在边疆和游牧民族小打小闹了,然而朱标早死。蓝玉会不会对皇太孙也忠心耿耿呢?显然这个跋扈的将军不太可能会服从自己的晚辈,所以1393年的2月,他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悲剧,此时距朱标离世仅仅九个月。
蓝玉案中被干掉了一公十三侯二伯,之后颍国公傅友德、定远侯王弼、宋国公冯胜也被干掉。可以推测,这些人在朱元璋本来的计划中应该是太子朱标的班底,尤以手握重兵的武将居多,虽然朱标不比自己手段狠辣,但是通过姻亲关系,这批武将足以保朱标江山永固。可惜朱标一死,皇太孙又不成器,断无可能驯服这些武人,只能痛下杀手,不料最后便宜了朱棣。不过即使雄才大略如朱棣,也被剩余的老臣旧将打了几次灰头土脸,从这个意义上,朱元璋为了自己的子孙也确实煞费苦心,如果留下这些勋旧,自己死后皇太孙必定被架空,所以只能动刀了。
朱元璋虽然是一代枭雄,但终究是一个父亲。
“吴元年,年十三矣,命省临濠墓,谕曰:商高宗旧劳于外,周成王早闻《无逸》之训,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俭,为守成令主。儿生长富贵,习于晏安。今出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其因道途险易以知鞍马勤劳,观闾阎生业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情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即祖宗所居,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识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不易。”
十三岁的朱标,生长于帝王之家的贵公子,被朱元璋命令回乡扫墓,他的父亲希望他能看看皇宫外的世界,体会旅途的艰辛,探察民间疾苦,去问问父老,了解父亲当年起兵创业,打下这份江山的不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重走长征路”。朱元璋用意颇为深长,对朱标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朱元璋对朱标的偏爱有目共睹,从他被立为太子的那一天起,朱元璋就给他配齐了豪华阵容。
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
值得玩味的是,太子的老师们绝大部分都是兼职,他们平时需负责军国大事,然后还要抽出时间辅佐太子,也就是说,朱标的幕僚或者说班底就是父亲的同事,可以对比下玄武门之变中的李世民和李建成,两边的幕僚都是牛人辈出,互不买账,最终兄弟火并。但朱标这个豪华配置杜绝了玄武门之变的可能,他的幕僚实力比其余皇子强出十倍有余,有想造反的也是分分钟碾死。
可惜天不遂人愿,朱标早逝。
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恸哭。礼官议期丧,请以日易。及当除服,帝不忍。礼官请之,始释服视朝。
朱元璋一代枭雄,平生不知道掉过几滴眼泪,此时也不免老泪纵横,他大半辈子的经营,毁于一旦。他自始至终,就只有朱标一个接班人,至于朱棣等其他皇子,更像是大哥身边的打手。
朱棣1380年前往北京,当时的北京是大明与蒙古拉锯战的前线,朱棣在此逐渐展露军事天才,并且成功的培养出了自己的班底,不过其中大部分都是武夫。在日后的靖难之役中,朱棣可谓是人品爆发,多次绝处逢生,甚至在突袭南京并最终获胜的两个月前,朱棣部下的大部分人还不想渡过黄河,靖难之役的成功,颇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
倘若朱标在,朱棣起兵根本没有正义性,更别谈和老一辈军事家相抗于疆场。而朱标的死,不但让自己的预备班底被尽数诛灭,也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朱元璋若是泉下有知,恐怕要感叹自己一辈子逆天,终究敌不过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