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本文转自:湖南日报
当下,众多新创戏剧作品正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重构与再现,我们知道,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复刻历史人物的简单过程。美国艺术导演兼策展人布莱克森提出:“对传统文化的再表演,是为了唤起观众对历史、文化的记忆,产生独特的、能引起共鸣的结果。”那么,舞剧《王船山》的舞台设计是如何巧妙地达成这一使命的呢?
2024年第八届湖南艺术节,衡阳市歌舞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的舞剧《王船山》,讲述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王夫之自我超越的一生。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后人遂称之王船山。作品以其词作《更漏子·本意》之“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为线索,勾画了他两段深刻的“心事”:一是“国事”,即从少年时的怀抱壮志、立志入仕,到明灭清兴、报国无门;二是“家事”,即发妻离逝、知音绝弦。国恨家仇,两相交织,虽郁郁寡欢,却磨其心性。此后余生,船山先生隐居故乡的一座小山——金兰乡石船山中,以笔为剑,著书百部,融合“儒释道”文化,立其“心学”(杨茂玉:《王夫之中华文化观研究》,2024年),最终走出迷惘,得成圣贤。
著名舞台美术家胡妙胜先生曾解释过舞台设计的三种主要功能:第一,提供动作空间;第二,表现戏剧中的剧情环境;第三,揭示戏剧的主题。舞剧《王船山》的舞台设计即在完成前两个任务之余,将笔墨着重于戏剧主题的揭示,以一种知音的角度,从“心”出发,与其共情,经由创作陪伴先生一起经历、痛苦、领悟,完成视觉对“心学”的隐喻转化。
序《登船入梦》,知音入梦寻觅先生。船山先生的故事就从他“中举”开始。
第一幕《启志》,船山先生离开衡阳,踏上了仕途,开启新征程。
第二幕《立民》,舞台画风从轻快转为肃穆,成为红黑两种色彩的交织。台上出现多层、不同材料、不同手法、大小不一的“椅子”,这是一个象征权力、极具压迫感的装置。官员们穿着明朝的代表性朝服——前胸有方补的圆领袍子,他们围绕“椅子”机械地舞蹈,轻佻地玩弄乌纱帽,而在这刺眼的红色官衣上却抹去了补子上应有的官级纹样标志,文飞禽,武走兽。这种具象中的抽象,给一切都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意味,仿佛有意为“椅子”周围建立某种特殊的磁场,只要靠近就会被改造。之后,他们的面目越发狰狞,舞蹈愈加机械,逐渐地,他们从莘莘学子变为傀儡。
“何能想象,他们也曾是志向高远的少年?”
这句幕间词是创作者们的质问,也是观众的叹息,于历史之外的审视。实际上,早在第一幕就埋下了线索。有心的观众一定注意到了,先生的少年同窗们都奇怪而整齐地穿了一双刺眼的红色鞋履,这种不符合生活逻辑的穿着打扮为什么会出现在舞台上?我们猜,它是不是有所指代?预示着他们脚下的康庄人生路、亨通官运路?而极具讽刺的是,这双红鞋将我们引向了对人生终极目标的反思。十年寒窗的终点难道是为了沦为欲望的奴隶吗?这一幕直接向观众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人占有了权力,还是权力占有了人?
批判性地看待现实,辩证地看待欲望,不仅是佛学始终在的对我们的提醒,同时,更是传承、发展中的民族文化对后代的警示教育。
剧中的船山先生似乎是利欲熏心环境中的唯一孤独者。舞者以一种疑惑和痛苦的表演呈现出不能适应之感,仿佛他与椅子周围的气场不合,即使就站在椅子一旁,也格格不入。先生终于躺下了,在一支从天而降的顶光笼罩下,他仿佛获得了上天的启示。他看见了什么?他看见的不仅是百姓的衣衫褴褛,不是挣扎的痛苦,不是抬起椅子离开的集体沉重,而是民生的疾苦、权利的本质……,他绝不要沦为欲望的傀儡,只为服务于民,这是他对自己立下的原则。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后来,这成为心学的重点,这段以“椅子”为视觉种子形象的舞蹈便是立足表现《船山全书》第七卷之“民者,天下之本也,民心固才会保障社稷安”。
我们说,没有人能叫醒装睡的人。先生以一纸劝谏行心中正义,然不久,他便深陷抄家与灭门之灾,顿失知心发妻,这使他的劫难更深更重。舞台上,船山与爱妻的一段若即若离的双人舞,刻画出他无法疏解的痛苦,以舞蹈视觉化了他感人至深的词句“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殊不知,这最大祸端出现之时,竟是他成为圣贤的最大契机。此幕名为《明义》,这提醒了观众,“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危机不正孕育着转机?序言中写道:“献给为理想而奔波,却不曾放弃的人们”,我想这也应该是创作者们最希望传达给观众的。
船山先生回到陋室完善了“心学”,为他所憧憬的民生和谐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法。“心学”吸收了道家的天命观,强调人与自然的互通性;吸收了儒学所追求的伦理道德。“心学”强调修养个人身心和道德品质,进而实现整体的和谐。他认为,“心”既是宇宙的根本,也是道德的源泉,将“心”解释为“天命”,但“天命”并非超自然或不可知的外在力量,而是一种内在于人性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因此,修身养性不仅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是顺应天命,实现个人的圆满。
在作品的第四幕《焕新》和第五幕《知音得觅》,舞台以圆形视觉转化了船山先生的“心学”所追求的圆满境界。从呈现阴阳圆月下的独舞到巨大喷雾圆环下的群舞,一个人与一方人的对比,劫后重生与平静祥和,呈现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抽象的内力。在舞剧中,对这种“圆满”与“深度和谐”的隐喻多次出现。实际上,“普遍和谐”的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观点,它贯穿了哲学、方法论、仪式和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是最核心的中国身份。而洁身自好,正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个人自己圆满的“君子”标准。这是我们看到的舞剧对“和谐”的表达,推及中华民族对和谐社会的不懈追求。
舞剧《王船山》的艺术呈现,不仅在完成戏剧的需求,更生动地视觉化了中国传统思想。它通过剧场的国学体验,唤醒、激活观众对国学文化的感知,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启迪人们以更从容、平和的心境看待世间万物,让中国传统美德在当下生活中焕发新生,并展现其生动而真实的风貌,从而实现民族文化的动态传承。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作者:代宇
图片:来源网络
责编:张丽佳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