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城市中心
城镇化、宏观政策、城市发展、城市管理、城市规划方面的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城市中心

观察 | 反向思考:中国大城市的人口真的还不够多

中国城市中心  · 公众号  · PPP  · 2017-09-25 16:55

正文

本文转载自吴晓波频道,欢迎您关注他们。


文 | 巴九灵


道路交通太堵、空气质量太差、生活成本太高,归结到底,大家常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大城市人口太多了。


今天,我们要唱一个反调: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大城市的人口,并不能说太多。我们用“齐夫定律”来说明。


齐夫定律:

在某一个领域中,排名和规模可以用一个数字说明,“1/N”,你排名第几,你的数量就是第一名的1/N,比如第二名是第一名的1/2,第三名是第一名的1/3,以此类推。


这个规律,最早是从语言中发现的。美国一所常春藤大学布朗大学在60年代初创立一个英语的语料库,收集了500篇单篇超过2000单词的经典文章,用来研究英语的使用规律。


研究人员一分析,发现这些文章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三个单词是“the”“of”“and”,相当于汉语的“那”“的”“和”,分别出现了69971次、36411次、28852次,第二名是第一名的一半左右,第三名则接近第一名的1/3,后面456789到几百名,都接近于这种比例。




后来,大家又发现齐夫定律是一个常见于生活中的现象。除了语言之外,还有很多例子也都符合,比如很多行业中企业的营业规模、收入排名等,很多完成了城市化国家的城市人口,也符合这个定律。


1


我们先来看发达国家中两个人口过亿的国家,美国和日本。


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是纽约,其次是洛杉矶和芝加哥,纽约的人口分别是另外两个城市的2.1倍和3.2倍,再次是休斯顿、菲尼克斯和费城,分别是3.7、5.2、5.4倍,非常完美地体现了齐夫定律。




日本,也差不多,东京人口相当于后面几位的2.3、3.2、3.8、4.5、5.6倍。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很多城市排行榜会说东京人口有3000万之巨,这是一个误解,和日本的行政区划有关。


日本的一级行政区有47个,分为四种,共有1都、1道、2府、43县,都道府县的级别相当于中国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或特别行政区。在这都道府县的级别下面,才是二级行政区的市。


作为一个都,东京都的人口是1350.73万,作为一个都下面的市,东京市区共863万人。而我们所说的3000多万人,是指围绕在东京附近的整个城市圈的总人口。整个城市圈是由4个一级行政区构成的,人口当然就特别多了。这就相当于说长三角城市群有1.5亿人口一样。


2


看完了人口过亿的,我们再来看人口在千万级别的发达国家:英国、德国、法国。


英国有点特别,大伦敦地区相当于日本的环东京城市群。


最中心的伦敦市才巴掌大的地方,人口刚刚过万。伦敦市加上周边的20多个几十万人的市,组成了大伦敦,在行政区划上是被作为一个整体的,有800万人,远超本国其他城市。英国的伦敦实在太大,如果拿掉它,后面的城市分布就非常符合“齐夫定律”。



另外两个国家,德国和法国,没有大伦敦区这种bug级城市,就能一眼看出“齐夫定律”了。




3


我们再回头来看中国的城市。


按照单个城市来看,中国城市人口的分布,很不“齐夫”。


人口最多的重庆,面积特别大,都赶得上一个省份了,人口也多,有2800多万。然后是上海2400+万,北京2100+万,成都约1600万,天津1500+万,广州1400+万等等,过千万的就有14个,500-1000万的更是好几十个。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和各城市统计公报数据)


但如果我们用城市群的角度去看,就相对有规律一些了。


中国未来的城市格局,大家也都很清楚了,大方向就是3+X,即三个大的城市群,加上次一级规模的城市群,比如武汉、郑州、成都、重庆、西安。


长三角城市群,人口1.5亿

京津冀城市群,人口1.1亿

珠三角城市群,人口8000万


如果把武汉、郑州、成都、重庆、西安附近的城市周围集聚起来,人口则大多在3000-5000万人。


一个地区整体城市化程度伴随着人口集聚同步进行,这一点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公共交通线路。


下面这张图是一张中国市政公交系统的连通图,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地图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这三块地方是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人口流入最多、也是公共交通线路最多的。


(图片来源:Chinese Bus System网站)


我们再展开一点,可以发现,珠三角虽然在这三个城市群中人口最少,但城市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公共交通基本连接成网。这是因为珠三角在中国区域性城镇化率的水平最高,达到了84%,直接就体现在弥补整个地区的公共交通系统上。


长三角方面,城市化率,上海88%,浙江省65.8%,江苏申65.2%,都比较高,因此可以看到至少在核心城市的周围,公交系统已经密布成小网,而上海与附近的苏州实际上已经连在一起。而上海与浙江、江苏内部南京与苏州之间、浙江内部杭州与宁波之间的公共交通联通则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新近加入长三角的的安徽,城市化率不高,47.9%,在这张图上体现出来的,与其他三个省级区域的联系也比较稀疏。


在京津冀,则还是北京和天津大小双核的事,两地的城市率极高,内部的公交也无比发达,对外的辐射和连接则不甚了了。


再放眼到全国其他城市群,更是如此,在单个城市的周围能组成一个小网,但小网与小网之间,基本没有互动。这就是为什么中原地区500万乃至1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众多,却难以真正体现人多力量大的原因之一。


京津冀

长三角

珠三角


←向左滑动查看

(图片来源:Chinese Bus System网站)


在一个国家城市化率达到30%时,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是一种潮水漫灌式的全面“入侵”,所有人都往城市迁移,不管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而当城市化达到50%左右,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则变为小城市向大城市迁移。


这是一种理性选择,背后是一种规律性的力量,把人口聚集到一起,就像上面图片中不断跨城市连接成网的公交线路一样。这是一种人口集聚效应,从经济发展和创新效率的角度而言,它能带来明显的基础设施规模化成本的降低和知识外溢。


美国从1940年到2010年的70年里,大都市人口的数量从50.9%增加到了83.7%。日本在过去的70年里,已经有一半左右的人生活在3个大的都市圈里,在2015年日本的前四大城市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达到了51.5%。韩国这个比例是37%,英国是24.9%,法国是22.6%,美国是14.7%。


中国前四大城市在全国人口的占比不到10%,三大城市群的人口占比也仅有1/4。


因为种种原因,或许北京的人口负担接近于它的极限,但从整体而言,中国大城市的人口其实真的还不够多,城市群之间的辐射、互动、一体化也还有大幅度提升的空间,两者互为因果。


扩展阅读:


大城市该如何制定人口政策,保持竞争力?

搞城市化,要强调包容性发展。

  

一场关于“逃回一线城市”的讨论正在展开。逃离一线城市后,从生活中消失的不单是大城市所施加的巨大压力,也包括北上广深带来的优质人脉、机会和视野。与此同时,很多人虽然生活在一线城市,却很难获得“户口”。虽然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加快,一些小城市的落户门槛已经取消,但在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进入门槛正在提高。尤其对于很多正在求职的应届毕业生而言,拿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的户口更难了。

  

对此,有些专家提出,一线城市控人可能会失去有创新活力的年轻人,因为任何行业和职业都是金字塔,没能让年轻人留下,底座就没有了。但也有人说,城市人口负载超限,现在不作为,城市未来堪忧。究竟,大城市的人口政策应该如何布局?如何提升大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思客汇集了几位专家的观点,以飨读者。

 

大城市不能只有高端人才

 

现在咱们有些城市人口在大量流失,有人愿意到你这个城市来,应该是非常幸运的。我估计若干年以后,各个城市都是要争人的。现在确实到了反思已有城市化政策的时候了,但是现在面临的现实挑战是什么呢?北京等一线城市已经过度拥堵,城市病已经很突出了,怎么办?这里面实际涉及到一个城市结构的问题。

  

城市的结构需要从目前各种功能集中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形态,转变为城市核心区加上大批小城镇的布局,通过优势产业支撑,快速轨道交通连接,高水平公共服务均衡配置,形成一个城市网络。

  

搞城市化,我特别强调包容性发展,不仅是高端人士要有用武之地,作为中低端人才,更应该给他们一个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只有高端人口而没有中低端人口是过不下去的。就人口来讲,你再增加一千万也没问题,甚至可以增加更多。现在我们讲经济增长的动力,人口的动力其实是很大的一块。可以预期今后几年的时间之内,大都市圈这种网络的形成所带来的基础设施、房地产,可能会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的增长来源。


——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改革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城市的掐尖思维不具备可持续性

 

户口对年轻人影响很大,直接影响是在城市获得就业岗位和公共服务的一些待遇的差别。比如,廉租房只针对本地户籍人口,比如外地人的孩子在京沪受教育待遇有所不同,甚至网约车也要本地户籍才能开。

  

这些做法对一线城市的一个威胁在于,可能会失去有创新活力的群体。任何行业和职业都是金字塔,年轻人是金字塔的底座。没能让年轻人留下,底座就没有了。高端的人从哪来呢?我们的城市总是有一种掐尖儿的思维。我们总希望有麦当娜,不希望有年轻时期的麦当娜——她可能是个住地下室的年轻人。

  

中国未来的趋势,是要不断放松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制约,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社会公平性。因此,城市的人口政策需要多管齐下。首先,科学规划未来人口数量,增加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供给数量,改善供给质量;其次,充分利用管理和技术的手段缓解城市目前存在的问题。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买不起房降低了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大型城市的住房供应是短缺的,房价上涨比较快,年轻人买不起房子,这降低了城市的吸引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对金融安全也是有影响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抓手。一是要发展租赁住宅,90年代时租售并举,后来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变成销售为主。

  

从机构租赁来说,中国的国民经济统筹没这个行业,消防有消防标准,住宅有住宅标准,但这方面的标准就没有。其次是税负过重,如果把不动产租赁经营,长租公寓税较重。再次,没有房产信托基金,没解决好不重复征税和非交易型过户免征税费的问题,这方面没有进展。最后,地方对发展租赁住宅方面重视不够。如果大城市房价高,租赁住宅是能够缓解大城市里面房屋供应不足问题的。大力发展租赁住宅是一个抓手。

  

第二个抓手是要大力发展轨道加物业的模式。东京在80年代通过努力基本解决了大城市病的问题。它的特点是城市里面有70%是住宅,且有了轨道交通这个模式,它的轨道交通在整个公共交通的比重分担率达到95%。通过轨道加密的模式,使得东京在东京圈内成功解决了可支付住宅的数量问题、供应问题,缓解了大都市年轻人买房的压力。


——郁亮(万科总裁)



来源:新华网思客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

微信编辑:一米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