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叔快评
肿瘤学临床研究及制药企业研发评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大叔快评

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亚盛医药迈入全新纪元

大叔快评  · 公众号  ·  · 2025-01-26 16:03

正文

作为2024年中国证监会唯一批复的赴美上市的中国创新药企业,亚盛医药的美股上市之旅,以异乎寻常的超高效率,在2025年的第一个月,成功落地!
北京时间1月24日晚间,港股上市公司亚盛医药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本次上市 以每份美国存托股份17.25美元的发行价格,募集约1.26亿美元。
这是首例以港股18A公司的身份,赴美双重主要上市的案例,也是2025年美股首个生物医药上市企业。
对于在所谓的“资本寒冬”中已经煎熬数年的整个中国创新药行业来说,亚盛医药成功登陆美股,无疑将给行业带来一抹温暖而耀眼的阳光。
对于亚盛医药而言,此次成功美股上市,既是对过去若干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的各类卓越成就的一个系统性总结,也是公司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的起点。
国际一线水准的创新药管线组合
过去的几年,对于整个中国创新药产业来说,无论是整体发展趋势还是投资热情,都是一个相对低迷的阶段。
但是,虽然处于行业周期的底部,仍然有少部分中国创新药企业,能够逆势上扬、保持强劲发展动力,亚盛医药无疑是其中的代表性企业之一。
整体来说,亚盛医药的发展路径可以总结为:不盲目跟风,专注全球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潜心构筑高壁垒的核心竞争优势,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药产品管线,最终深度参与全球创新药市场竞争,成功实现商业闭环。
奥雷巴替尼
在此次的美股上市计划中,约3000万美元到4000万美元的募集资金,计划用于在美国和其他国家推进奥雷巴替尼的全球多中心临床,以便更快地推进该款药物在中国以外的国际市场的上市。
奥雷巴替尼这款第三代TKI药物,作为血液瘤领域“下一个十亿美元分子”的有力竞争者,是亚盛医药在过去若干年的典型成功案例之一。
TKI药物历来是一个大药频出的领域:第一代TKI药物伊马替尼借助革命性的CML治疗效果实现上市,销售峰值近50亿美元;第二代TKI药物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在2020年的峰值销售额共计40.66亿美元。
在全球第三代TKI药物的竞争中,奥雷巴替尼正在逐渐显露出不可替代的优势。
临床研究显示,作为第三代TKI,奥雷巴替尼不仅针对一代和二代TKI有明显的代际优势,甚至相比于其他的三代TKI,奥雷巴替尼也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巨大的“Best-in-Class”潜力。
参考前两代主要TKI药物的销售峰值,奥雷巴替尼的想象空间无疑是巨大的,所谓“十亿美元分子”并不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完全有可能成为真切的现实。
当然,实现这一“巨大想象空间”的前提,是完成这款药物在以欧美市场为主的全球创新药市场的上市,而不是局限于中国市场。
在这个方向上,亚盛医药也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2024年6月,亚盛医药宣布与跨国药企武田签署了一项独家选择权协议,双方就耐立克®(奥雷巴替尼)达成独家许可协议。
一旦选择权被行使,武田将获得开发及商业化奥雷巴替尼的全球权利许可 (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等地区除外)。
根据双方协议的条款,亚盛医药将于选择权协议签署后收到1亿美元的选择权付款,并有资格获得最高约12亿美元的选择权行使费以及额外的潜在里程碑付款。此外,亚盛医药还将获得年销售额两位数百分比的销售分成。
同时,亚盛医药向武田成功配发总共2430.7万股股份,通过这次增发,武田成为了亚盛医药的第二大股东,公司也收到了武田7500万美元的股权投资款项。
2024年7月,亚盛医药对外宣布,针对此前与武田就耐立克®(奥雷巴替尼)签署的独家选择权事宜,公司已于7月2日收取选择权付款1亿美元。
选择和亚盛医药合作,意味着武田选择押注奥雷巴替尼,将其打造为下一个爆款的TKI药物。
从去年到今年初,亚盛医药的美股上市事宜推进如此之顺利,奥雷巴替尼所蕴含的巨大商业化预期,无疑是成功因素之一。
目前,奥雷巴替尼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成年患者全球注册III期临床研究,已经于2024年上半年在美国启动。
APG-2575
亚盛医药从来不是一家依赖于个别管线成功的公司,其手中的“王牌”,也绝对不止一个奥雷巴替尼。
2024年11月,亚盛医药宣布,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选择性Bcl-2抑制剂APG-2575 的新药上市申请(NDA),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用于治疗难治或复发性(r/r)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该品种有望 成为亚盛医药第二款上市的创新药。
作为全球第二个、中国首个看到明确疗效、并进入关键NDA阶段的Bcl-2抑制剂,APG-2575是亚盛医药旗下又一个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潜力管线。
目前,全球唯一获批上市的Bcl-2抑制剂是艾伯维和罗氏联合开发的的维奈克拉(Venetoclax),该药于2016年4月在美国获得FDA的批准上市。
此后多年,由于较高的开发难度等各种因素,全球再无同靶点药物上市。
2023年,Venetoclax的全球销售金额就已经超过了20亿美元。
作为大概率的“全球第二款获批上市的Bcl-2抑制剂”,APG-2575已经在多个维度展示了相对于Venetoclax的优势。
在安全性方面,APG-2575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更低的毒性,没有或仅有低水平的肿瘤溶解综合征(TLS),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也较低,这些指标都优于Venetoclax。
在疗效方面,APG-2575无论是作为单药使用还是作为联合用药使用,已经在多个适应症上展示出相对于Venetoclax的疗效优势,甚至在Venetoclax遭遇III期临床失败的多发性骨髓瘤这个适应症上,APG-2575也呈现出良好的成药性预期。
毫无疑问,一旦获批上市,APG-2575有极大的概率成为一款“世界级大药”。
目前,APG-2575有4项注册III期临床试验正在推进,覆盖多个血液肿瘤适应症,其中1项为获美国FDA许可开展的联合BTKi治疗经治CLL/SLL的全球注册III期临床研究。
根据亚盛医药的计划,此次美股上市募集资金中的约5000万美元到6000万美元,将用于其Bcl-2抑制剂APG-2575在中国的NDA批准,以及为该款药物在中国的商业化上市进行前期准备。
其他管线
对于亚盛医药来说,奥雷巴替尼和APG-2575这两款产品的组合,瞄准的是全球超过900亿美元的血液瘤治疗市场,只要其中任何一款药物实现在美国和欧洲市场的成功上市,都完全足以支撑现有的市值。
从现有市值来看,亚盛医药还有多款在研的创新药管线,似乎还没有被市场所“price-in”。
比如,亚盛医药自主研发的口服、高选择性的MDM2-p53抑制剂APG-115,对MDM2具有高度结合亲和力,可通过阻断MDM2-p53相互作用从而恢复p53肿瘤抑制活性,在多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的实体瘤和血液肿瘤治疗领域具有广阔潜力。
MDM2-p53通路是一个极具前景的抗肿瘤治疗靶点,全球尚无针对该靶点的上市药物。
目前,APG-115共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的1项快速通道资格(FTD)、6项孤儿药资格认证(ODD)和2项儿童罕见病资格认证(RPD),是该领域最具竞争力的在研药物分子之一。
亚盛医药还拥有自主研发的、具有Best-in-class潜力的新型Bcl-2/Bcl-xL双靶点抑制剂APG-1252,该管线可通过选择性抑制Bcl-2及Bcl-xL蛋白修复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治疗NSCLC等多种实体瘤和血液肿瘤的效果;尤其是在TP53和EGFR共突变的EGFR-TKI初治患者中,APG-1252拥有良好的治疗潜力。
此外,APG-2449是亚盛医药自主研发的一款高效的FAK/ALK/ROS1多靶点抑制剂,研究数据显示,APG-2449在未经TKI治疗及第2代 ALK TKI治疗耐药的NSCLC患者中都显示了初步治疗效果,对脑转移病灶亦有初步抑制作用。
目前, APG-2449已经获得 许可,正在开展两项关键注册III期临床试验。
总之,相比于奥雷巴替尼和APG-2575已经被资本市场所熟悉,亚盛医药的在研管线中,还有多款潜在的重磅管线的研发正在稳步推进,这一块资产的价值目前尚未被市场所完全挖掘,未来这部分管线完全有可能创造一个又一个超预期的时刻。
没有能力短板的新一代Biotech
作为一家创新药企业,卓越的研发能力,当然是成功的基础,但是亚盛医药展示给市场的核心能力圈远不止于此。
从研发,到BD交易,再到资本运作,亚盛医药的能力圈几乎是全维度的。
以奥雷巴替尼的BD交易为例,选择武田作为奥雷巴替尼的全球商业化伙伴,亚盛医药绝对是走了一步好棋:在全球医药巨头中,武田毫无疑问是最熟悉这个细分市场的药企之一,也是最有希望最大化奥雷巴替尼全球商业价值的合作者。
因为,武田已经深耕这个细分市场多年,且自己旗下就有全球第一个上市的第三代TKI药物Ponatinib。
但是可惜的是,由于安全性问题,Ponatinib的发展几经波折,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虽然已经上市多年,但是该药年度销售金额仅维持在6亿美元上下。
因此,亚盛医药能够抓住时机,和此前在TKI药物领域某种程度上处于竞争状态的武田达成关于奥雷巴替尼的深度战略合作,将“对手”成功变成“队友”,这种有效整合关键资源的能力,在行业内是出类拔萃的。
2025年1月2日,亚盛医药发布公告,宣布任命Marc E. Lippman博士为公司的独立非执行董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