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首播节目里,袁咏仪在北京,寻找她作为妈妈的更多含义。
这几年袁咏仪在很多综艺节目中,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一个大气、率真的她,
却没想到在《成为妈妈后》中,让我们发现了她也同所有的妈妈一样,面对孩子的成长,心里有未解的难题——
为什么孩子开始讨厌我?
本来袁咏仪觉得,当一个妈妈应该挺简单的。
可是现在,
“作为妈妈,我发现我跟他越来越远。”成为妈妈后的第13年,袁咏仪如是说。
儿子所有的表现,让袁咏仪觉得无比焦虑。
片中,袁咏仪跟一群滑板少年聊了一会儿,问大家为什么都不带护具?
滑板少年很笃定地说:最初练习滑板的时候,最好不要带护具啊~
就像一个小孩子很小的时候,只有摔倒过一次两次很多次,才能逐渐掌握不再摔倒的力度和角度。
作为妈妈,当然要给孩子全部的关爱和保护,但这就是爱的最好方式吗?我们人为地规避掉孩子本应去体验的跌倒和伤痛,对孩子一定好吗?
孩子从歪歪扭扭地开始学习走路之后,过多的框架和过度的保护反而让他不自知。
在他想撒开腿稚嫩地奔跑时,让他自己去感受风的方向;
从1990年香港小姐出道至今,漂亮又爽朗的袁咏仪一直是无数人心头的那颗朱砂痣。
出道近30年来,袁咏仪获奖无数。
偶像,是笼罩在她身上闪耀的光环。
工作和生活对她来说,仿佛所有问题都可以轻松应对。
可她说:
偶像其实就是一起成长的人。
她聊到网络上自己的履历被“莫名“冠以理工大学毕业生这件事的时候,一本正经地强调:这不是真的。
不但自曝了自己的中学学历,还主动要求信息平台删掉之前不真实的信息。
(
靓靓说了十几年都没能改成功的事儿,节目播出2小时就改好了~)
对工作和生活极其“较真儿”的态度下,我本来以为袁咏仪可以做到任何事,
但就像所有妈妈面对
自
己青春期的孩子一样,在与儿子的交流中,她逐渐感觉到被动和困惑。
尤其是发现儿子手机设定了密码之后,袁咏仪感到自己已经彻底被儿子“嫌弃”了。
最开始她觉得是魔童有问题,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后才知道,原来问题出在她自己身上。
袁咏仪的父亲是警察,几十年前教育自己的那一套,她觉得没有问题。当全套教育方式照搬到魔童身上的时候,她才觉得这几乎行不通。
每个家长不同,孩子也不同。成为妈妈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相互摸索着成长,努力找到让彼此最舒服的那个点。
同时也要相信,孩子在什么年龄,就要经历什么事情,只有亲自经历了,才能长大。
那些亲子间的质疑和冲突,也会随着我们共同的成长,变成难忘的回忆。
另一方面,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其实也是他们的第一任偶像。
父母的三观,善良,真诚,直率都会影响到孩子。
而最好的亲子关系无非是:
小时候父母带着孩子成长,长大后,父母可以努力地重新认识孩子。
成为妈妈之前,我们会经常幻想自己会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活泼还是羞涩?
我们甚至还有关于孩子成长的一系列规划,ta将成为什么样的人?ta会偏理科还是喜欢文学?要不要学几样乐器?
很多答案,埋藏在成长的边边角角,有时是惊喜,有时是惊吓,还会充斥着各种惊慌失措和啼笑皆非。
世界上所有的情感,唯有亲子之情指向分离,但这种分离,正是成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