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要资讯
有专业的产业团队,有严谨的研究态度,还有点不正经,你们想要什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潇湘晨报  ·  巨头宣布:永不合作! ·  昨天  
清单  ·  可以不用,但必须要有的人生物品 ·  2 天前  
湖南日报  ·  蜜雪冰城,突传消息!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要资讯

改革开放40年风云人物杨百万——中国第一代投机客

要资讯  · 公众号  ·  · 2018-07-30 20:53

正文

点击上方 “要资讯” 关注我们

百万“倒爷”的中年危机


上个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整个社会都弥漫着除旧布新、不破不立的慷慨激情。从 1984 11 18 日,第一个公开发行的股票面世,到 1990 11 20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我们俗称的“沪指”诞生沿用至今。新一代的股民悄然诞生,国人怀揣财富梦投股海,自此牛熊更替,谁主沉浮。


个人的能力和魄力当然是成功的前提要素,但乘风破浪或是咸鱼翻身之士更重要的往往都是在时代浪潮顺势而为。初代 “倒爷”杨百万竟然在一场中年危机中抓到了这样的机会,从“文革”时代出来的普通工人, 2 万起家, 到新中国 “第一散户”杨怀定——江湖 人称 杨百万。王小波说:要像好汉那样活过。人到中年,浑身软肋,却总有人想要最初的倔强。


初中毕业的杨百万最早在上海铁合金厂当工人,后来又当了厂里的仓库保管员。当时由于生活不富裕,他就和妻子业余悄悄干着销售业务。50后的老杨拥有那个时代的特征——踏实肯干又热情真诚,再加上他本就对大环境有着与众不同的敏感度。就这样,在不长的时间里,夫妻竟也攒下了2万余元,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3分钱吃冰棍8块钱喝茅台10块养得活一家人。


于是老杨便出手大方阔绰起来,常请工友抽外烟万宝路。不料这一来,却引起了工厂保卫科的注意。有一次由于他管的仓库被盗,人家怀疑他监守自盗,公安局竟突然请他"谈话",他惊呆了。6天后,事情终于查清楚此事与他无关。可是这事却深深地刺激、伤害了自尊心很强的杨百万。


士为知己者死,不相信我,我就走!在提出辞职时,他写的第一篇经济论文《用活奖金、促进生产》在行业报刊上被发表,厂里这时才发现他是一块"材料",遂百般挽留,但为时已晚。


就这样,在人们一个人人想往国营大厂钻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却横下一条心,毅然辞职了。这一天,是1988年4月21日,杨怀定虚岁39 。


抓住商机


" 置于死地而后生 " —— 万元户 突然失业了,杨 百万 失落之余更觉茫然。为了不至于坐吃山空,他翻开报纸,想找点儿赚钱的门道。这时,一条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国家决定在上海等 6 省市开放国库券自由兑换业务。


当即 想到了自己曾经看过的电影《子夜》,只要有证券交易,就会有高地价 他反复咀嚼,暗自呢喃,虽然我们是社会主义经济,但证券交易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只要存在,就一定有价值高低。


几天后,杨 百万通过报纸 弄明白了,全国有 6 个城市可以买卖,除上海外,最近的是安徽合肥市。他发现,在上海 100 元面值的国库券卖 102--103 元,而《安徽日报》上介绍合肥的同种国库券只卖 100 元(说明当地人民急于兑现,等活钱用)。


当天,他和妻子商议后,从银行里取出了全部存款2万元,并又从亲友处借了9万元。第二天,老杨换上一身旧衣服,夹着一 个旧 黑包,买了张夜班去合肥的火车票,一坐就是13个小时,赶到合肥去买国库券。当时,合肥市 工商银行 接到上级通知,不得不买进10.65万元的国库券,正发愁这笔死钱怎么用活。当时的人,大多不懂国库券的价值着急着出手,看到老杨纷纷以为遇到了花钱买纸的“冲头”。


老杨 辛辛苦苦第一次易地买卖国库券竟挣了 1060 元,而这才来回两天时间。这在上海工人人均收入 200--300 元的年头,可不是个小数字。


合肥、上海之间 ,老杨 88 次火车往返,至少有几十次,从最初的 2 万元起家,在复利效应之下,两个月就赚到了 10 万,加之亲戚借钱使得本金不断扩大,短短时间, 已经有百万家产。


但是有了钱,杨 百万 心里还是不安,这么做合法吗? 起先,他怕秘密泄露出去,只敢悄悄地干,但后来,他发现国库券买卖的市场非常大,就是有 10--20 个杨 百万 也不会影响两地的价格。 于是,他不怕泄露地去求教于律师事务所。专门研究经济法的律师 几经研究最后定论,此事 完全合法。


今天中国的股票市场、 国库券市场 如此四通八达,遍及全国400多个城市,其渊源,其实质,和杨百万当时辛辛苦苦地带着钱奔波于两省市间是完全一样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他真成了中国第一个异地证券交易的勇敢的吃螃蟹者--功劳大大的!


与股票结缘


杨百万从此开始变得引入注目起来,但他真正的更高速度的发财,还是从1989年7月14他买股票开始的。当时,鉴于1988年开始的宏观经济中的治理整顿已取得了成效,而市场上的不少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卖不出去,出现了不少工厂停工,工人拿70%工资在家下岗, 市场疲软 的情况--这意味着社会上流通的货币太少了--国家决定再资进行宏观调控:放松银根,将银行的贷款利率降下来--中央电视台一天三次不停地播送这条消息,这就是说:国家在告诉人民,现在你们不必将全部钱存银行了,该去买东西啦,该去搞投资啦。


杨百万看着电视,心里想开了: 银行利率 下降了,流向社会的钱就会多起来,物价就会上涨,钱就会贬值,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保值呢?他想了很久,猛然心里一动,银行利率降了,说明国家鼓励居民这段时间多消费,从而不也就是鼓励工厂多生产商品、多投资吗?这么一来,股票--这种投资证券,不也就会涨了吗?想了一宿,次日早上,他和妻子一商量,说干就干了起来。


1989 年,新中国第一支股票 飞乐音响 发行已经五年,但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股票是什么。此时,率先觉醒的金融 弄潮儿 们,大多正追随杨 百万 投身国库券买卖。


1989 7 14 日一大早,杨 百万 来到上海静安证券交易部,此时门市刚开始营业。这一次, 没有买入国库券。 现在有多少股票?我通吃了。 百万 默默买下了 1000 股真空电子,随即独自离开。



同行们见状,惊得合不拢嘴。杨 百万 是不是疯了?其实,此时连 自己都无法确信,手上的股票日后真能赚钱。但是他分析了当时的经济环境,觉得资金迟早会从国库券转向股市。 我算过一笔账,当时银行利率很高,高出了企业经营的增值率,这将导致搞生产不如存银行。所以我推测,银行利率必定会下调,大量资金出来寻找新的投资渠道,而股市正是其中之一。


他的分析是有事实依据的。早在当年 3 月份召开的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中央就通过了关于《坚决贯彻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一系列政策表明,中央将进一步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但在利率正式调整之前, 散户 百万 依然忐忑,他在焦急等待着。


这一天终于到来。 1990 4 18 日清晨,广播里传来央行即将下调储蓄利率的消息,杨 百万 大喜。短短半年时间,真空电子一下子涨了 8 倍,达到 800 元一股,他获利 800%。


这一战精彩绝伦。 杨百万 顺利完成了从国库券到股票的战略转移


及时变通


但是潮涨总有潮落时,当股市猛涨,大家都在欢天喜地地炒 " 延中 " 、炒 " 二纺机 " 时,当上证指数达到 1400 点时,杨百万看到了乐极生悲,股市炒得太高的危险性,不久,就悄悄地抛掉股票又买回了国库券。


1992 5 月,股市终于从高往下走了。同年 11 月,上海股市经过五个多月台票的连续下行,指数从 1400 点跌到了 392 点。有人整天悲悲戚戚;有人则因想不开而自尽了;一批很沉得住气的干部,也被跌怕了。他们派代表到专门研究股市的研究所去请教,几位青年股市分析家告诉他们,大概要跌到 200 点呢。这批干部听了面如土色 -- 还要跌一半啊 -- 回去后便纷纷 " 壮士割腕 " 了。说来也真惨, 1400 点不抛, 900 点不抛, 392 点了,股价跌去 3/5 了,损失 60 % 了,倒来抛了。


--这也正应了那句股谚:"股市无专家"。但是股价狂跌到人人都绝望的时候,往往也就光明即将到来的时候。上海市证交所、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直至国务院领导都亲自出面,召开上市公司座谈会,希望新上市公司能够拿出1/10的以股票募集的资金来托一下市,并要求 股份制公司 千方百计搞好内部管理,提高效益,给股民较多的汇报……国务院领导一再表示,希望上海股市要稳定……此时,杨百万也正在关注着、思考着这一切,他不是神,他是人,虽然他无法估计股市会跌到多少点,但是他意识到已经跌得很低了,至少离底部已经不远了。


于是,他亲自出马,将国库券大笔大笔地变卖成现钱。在股市一片黑暗之际,他驱车来到上海当时最大的也是人最多的交易场所 -- 文化广场,这里有全国各地几十家证券公司的分部,每天都有几万股民进进出出。杨百万当众请工作人员以市价打进 1 万股 " 轻工机械 " (当时仅 4.5 / 股)。立时,人群轰动了, " 杨百万买了 1 万股 ' 轻工 ' ,杨百万开始买股票! "-- 当时,股市天天跌,即便是再大胆的人也只敢几百股几百股地买。事后,他对人说:当时,不能号召大家买,万一再跌下去,不是害了人吗?所以,只好 " 身教重于言教 -- 以自己的行动去告诉人们,这差不多接近底部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