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悦网美文日赏
美文日赏,每日一次的阅读之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DeepSeek写文章又快又好,学语文还有用吗? ·  17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大S去世:聚光灯下,一代娱乐女王要强的一生 ·  2 天前  
码头青年  ·  大S离世,千禧年回忆骤然褪色 ·  3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今年最令人惊喜的免签旅行地,非它们莫属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悦网美文日赏

胡歌又获点赞:你有教养的样子,真帅!

悦网美文日赏  · 公众号  · 杂志  · 2019-08-11 20:30

正文

作者:周冲

来源:周冲的影像声色 

 (ID:zhouchong2017)


荣耀时
眼中有他人



2016年金鹰节,胡歌获得了“最具人气男演员奖”。


获奖名单公布后,他没有直接走向领奖台,而是站起身,向观众鞠躬,同时和李雪健老师握手,俯身低头说:“受之有愧。”


上台之后,讲了三件事。


一讲郑佩佩曾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自己怎么演戏——专注、敬业。


二感谢林依晨曾告诉他,演员该用生命去演戏——敬重、执着。


三佩服李雪健老师出行,只带了一个人——谦卑、亲和。


所言所语,皆是他人的闪光之处。


胡歌还在台上反复表达,自己领受此奖,不代表荣誉,只代表起点。同时表示,自己只是一个艺术的传承者,并会将这种信念继续传承下去


每一句话,都是落到实处的。


没有虚飘飘的社交辞令,也没有故弄玄虚的言辞,他的眼睛真正看到他人,也承认自己的不足,于是谦和有礼,令人如沐春风。

所谓谦谦君子,无非如此。


风光无限时,不膨胀,不骄矜,不得意洋洋。


他不会被自己的成就所迷惑,一叶障目,看不清现实,也看不见他人。


人最容易在盛极一时时眼高过顶,不可一世,陷在自己的荣耀中无法出来。只有静水深流者,才会不被盛名所累,继续安然地走自己的路,持续谦卑,一直学习。


这是人品,也是智慧,更是教养。



绝境中
言行有体面



我奶奶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她还年轻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家的闺秀,雅致大方,瘦削挺拔。后来落了难。有一回,她被人推到广场示众。


人群中有人朝她扔鸡蛋,吐口水,喷浓痰。同时,污言秽言一声比一声高。


但是,她一动不动。


后来她缓缓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方洁白的手绢,手绢白如雪,泛着莹光,与周围的污浊黯淡形成鲜明对比。


她捏着手绢,慢慢擦去脸上的痰液和污渍。


那一刻,大家都愣住了。没有人再骂脏话,也没有人再吐痰。


所有人都感到一股无声的美。


这种美,就是一个人从灵魂散发的气质——这种气质,令大家无法再作恶,也无法再痛下杀手。


当一个人身处这样的困境,依然不颓唐,不卑微,端庄洁净,优雅有序,每个人都会由衷地佩服。


就像郑念,哪怕身处逆境,也要用反铐着的、血肉模糊的双手,拉整齐自己的裙子。


她的表现,令她获得“中国最后的名媛”的称呼。

还有1793年1月21日,巴黎的协和广场,玛丽皇后在走上断头台时,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她马上说了句:“对不起,先生”。


这些表现没有虚假可言,也没有客套之说,一切都发自本能,来自习惯,所以才在生死关头,依然能让人感到骨子里的高贵。


人当然得有教养。


真正的教养,不是外在的花架子,不是套路,而是指来自灵魂的品质,与内心的健全


也就是说,它是由内而外的,而非仪式化的、外在的,做给他人看的,符合集体期待的


再细化一点,即:随时随地的、不经意而为的习惯


风光时不飘,困窘时不乱。


顺境时懂尊重,逆境时有分寸。


有尊重时心怀感恩,被误解、恶意甚至绝望缠身时依然彬彬有礼。
这是真正的教养。

被误解时
依然有风度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孙悟空因打死妖精幻化的少女、老母、老父,被唐僧误会,被逐出师门。


这种巨大的冤枉,孙悟空都承受了下来。


他在临行时,坚持向师父叩拜。礼仪半分不少。唐僧不受,他就幻化出分身,围住他拜。

同时交代八戒和沙僧,这一路山高水险,路遥马困,并且时有困苦出现,让他们万事小心。


驾云离去时,忍不住潸然泪下。


后来,唐僧果然遇难,八戒去找孙悟空,悟空一听,立马跟随八戒前往。


他本是一个弃徒,又遭辱骂与冤屈,按常人,早已愤懑满胸,听说师父遇难甚至可能生出报复的快意。


但是,桀骜不驯、气冲云霄的大圣绝非如此格局狭小之人。


他不仅马上搭救,而且,做了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动作:


他和八戒携手驾云,过了东洋大海,忽然说:“兄弟,你且在此慢行,等我下海去净净身子。”


八戒问:“忙忙的走路,且净甚么身子?”


他答:“你那里知道,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


这是真教养。


不论如何受挫、受委屈、受排挤,依然以最干净、最体面的方式,去面对他人。


不带情绪,也不怀怨怒。


这不是情绪的自控力,而是由内而外的对人对己的尊重。


赤贫时
依然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梁鸿在《出梁庄记》里,讲过梁庄里一个普通农民的故事。


他叫昆生,是一个非常孤僻的人,带着全家住在村庄墓地边的空地里。


梁鸿每次到墓地给母亲上坟,都会找他,和他聊会儿天说会儿话。


有一次,在聊完天之后,梁鸿拿出一百块钱,想给他。


这时候,昆生做了一个非常小的动作。


他双手合在一起,然后朝手掌心吐了几口唾沫,努力把他纠结在一起的头发梳理整齐,梳成一个大背头,然后双手接过她的钱。


在那一瞬间,梁鸿也郑重起来,双手把钱捧着,递给了他。


这是矫情吗?不是。


这是做作吗?也不是。


在这个贫困孤寡的农民眼中,他只不过希望能以力所能及的、最庄重的礼仪,来对待他人的善意。


人在顺风顺水时,被大家客客气气地对待,多数也会礼数周全。


但是,倘若你进入逆境,处处受歧视,人人都看不起,自我怀疑,生活无望,你是否依然能保持基本的体面?


这就考验一个人的本性了。


这时候,你若视这100元为天上掉馅饼,便无法高贵。


这时候,你若不以乞丐自居,而以平等人自处,你的灵魂就不再卑微。


所以,梁鸿被这一举动震撼,一直无法忘怀。


焦虑时
能分清孰可为孰不可为



前不久,在南昌地铁站,一位妈妈为了五元钱的地铁票,在地铁里对孩子大打出手。


从地铁,打到出站,依然余怒未消。


事情很简单,孩子把票弄丢了,妈妈每个月只能赚900元,当然视钱如珍宝,于是狂揍孩子。


底层的人民多不易。我们无法审判,也无法强求。


但是,在《岁月神偷》里,你会看到另一种现实。影片中的爸爸妈妈贫困窘迫到那种程度,依然没有打过孩子。

弟弟想吃一盒莲蓉月饼,自己去供了一盒。


这么乱花钱,爸爸妈妈也愤怒,但也只是说一说。拳头与巴掌,从来没有落在孩子们的身上过。


他们只是独自承担噩运,在台风来临时,撑起屋顶,不让房子垮塌。在病魔来临时,更加坚强地挑起生活的重担。


他们在等待孩子晚归时,爸爸说,还有10分钟这两只猴子才回家。于是拉亮门口的“鞋”字招牌,好让灯光照亮孩子回家的路。


招牌的灯箱坏了。只亮了鞋字的左半边。爸爸说,鞋字半边难啊。


过了一会儿,招牌才全亮。


妈妈于是一遍遍地说,鞋字半边难,可还有半边佳嘛。难过了,就佳了



这就是教养。


在人世的绝境里,永远乐观,一直努力前行。既便累得奄奄一息,也不迁怒他人,更不迁怒孩子。


他们拎得清是非,控制得住情绪,所以,这个电影感动了无数人。


人当然有局限。


我们会发火,会拎不清。


但倘若你懂得,“我”是“我”,“他”是“他”,也许,许多不理智的愤怒,就会消减一点点。


减掉一点怒气,你就多一分教养


承受善意时
永怀感恩之心



之前有一个企业家,身家几十亿,想资助几个贫困学生。


他没有将钱直接交给机构。


也没有搜到几个名字,就直接砸钱。


而是用了一个更精准的方式,去筛选他想要的人。


——他让助手从贫困山区,选了100个孩子,给他们每个人寄一个文具盒,并附上一封信,大意是说,希望你们努力前行,不要放弃。


99%的孩子看了之后,就扔在一边。


只有一个孩子,认真地给他写了回信,信中说,谢谢您的礼物和信,我收到了......


后来,回信的孩子,成了他唯一的资助对象。


他将本打算资助100个孩子的资金,都用于资助这一个人。因为企业家知道,这1个孩子,能抵得上100个。


因为拥有这种品质的人,一生都会明亮。


这种品质是什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