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分享设计干货,每天早上6:30为你准时送上一份设计早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太酷了!日本街头裸眼3D,全世界都在模仿,但 ... ·  3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几十块拿下!高级精美的足金手机贴,年底迎新必入! ·  4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90后女孩的“脑洞大片”,疯狂吸粉500万: ... ·  5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强推人手一件!!冬日白月光之“拉毛羊绒” ·  5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故宫绝美《金銮瑞雪》杯,文物专家亲创献礼!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电子心灵spa,200万青年在线上头,太震撼了!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公众号  · 创意  · 2024-09-10 06:28

主要观点总结

这篇文章主要围绕老明读书的观点展开,包括面对他人的指责、压力、羡慕等情境的理解,以及如何提高行动力、打破现状困局、建立与情绪的良好关系和提高能量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面对他人的指责,其实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苛待,关键在于理解这种行为的背后原因。

老明指出,嘴巴毒的人是因为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方式导致的,应该尝试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关键观点2: 面对压力时,要学会区分自己的想法和外界的评价,不要被他人的看法所影响。

博主老明通过“手电筒效应”来解释这一现象,即人们往往将自己的观点、看法、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而忽略了真正的自我。

关键观点3: 提高行动力,关键在于立刻开始行动,而不是寻找方法。

老明强调,做一件事不需要方法,只需要立刻行动起来就足够了。

关键观点4: 人是流动的,每天都要接受自己的全新面貌,从而打破现状的困局。

老明通过讲述阿能诃之鼓和忒修斯之船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关键观点5: 建立与情绪的良好关系,需要接受每一种情绪,并忽略情绪本身,更关注自己的内心。

老明认为,要学会随喜赞叹,从而提高能量。


正文


生活里,你有没有遇到过嘴巴很毒的人?

比如你正在做一件事,中途出了点问题,对方看到后张口就是指责:

“你怎么连这点事儿都做不好啊?”

你听到后,心情立马垮掉,顿时想怼回去。

事后,你肯定还会想:这人怎么这么刻薄啊?


博主@ 老明读书说了一个很反常规的答案。

其实他们是在对自己刻薄。


假如你魂穿到这种人的大脑里,会发现他们每天都在指责自己:

“你怎么这件事都做不好啊?”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会想:怎么会有人故意让自己不开心啊?

事实上,嘴巴毒的人就是如此“苛待”自己。

原因可能是小时候他们一直这样被教育,长大后就不断重复。


看着博主的全新诠释,再碰到嘴巴毒的人,更多的是一种理解。

这就是@ 老明读书的魅力所在,你在生活里遇到的常见问题,他都能用你想不到的角度解答一遍。


压力从不来自别人的关注

你平时会不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

一到人多的场合就很紧张,手心出汗,担心自己哪个举动不恰当被别人看到。

怎么缓解这种情况呢?


有人可能建议你要自信点,有人可能告诉你一些社交小技能。

博主老明的答案却是:“你遇到的所有人,其实都是你自己。”


乍一听上去,是不是有点诡异?

怎么理解呢?

其实就是「手电筒效应」

简单来说,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手电筒,照出来的那束光就是你对人或者事的观点、看法、想法。

当你看向他人时,其实看的是自己意识的反射。


比如你看到一个高学历的人,心里很羡慕。不一定是那个人真的有多厉害,因为你根本还不了解他,只是你本身对自己的学历不满意。

这种不满意放到别人身上,就变成了羡慕。


所以,那些对别人的羡慕,或者别人向你投来的关注,其实都是假的。

全是你自己想法的外化。


从始至终,你人生的观众只有你一个人,跟其他人无关。


听着还有点抽象?

我们用一个例子沉浸式体验一下。

假如你现在是鲁滨逊:

你不小心漂泊到一个荒岛上,脑子里只想一件事:怎么活下去。



你会用各种方法拼命尝试:

用棕榈叶做一套简陋的衣服,遮住重要部位;

砍一棵树,花五六个月做成独木舟,但因为太重,拖不进海里;

拿出手里的存货大麦和稻谷,尝试在岛上播种,因为种的时机不对,浪费了一大半。

……


不会在意衣着是否得体、用的方法笨不笨、有没有丢人等等。


但假如你到荒岛上生存,是在参加一档真人秀。

草丛、树林里都会隐藏着各种摄像头。

还会像之前一样那么做吗?

很明显不会。

因为一旦知道有其他人在看,你的内心就有两套评价体系:


你会时刻觉得很多人都在盯着自己,没办法专心去求生。

脑子里控制不住的想:

粉丝想知道求生的小妙招,我能不能做出来?


父母看了,说我怎么办?


女朋友看了,会不会觉得我不靠谱?


想的越多,就越没有心思放在求生上,表现也就变得越来越差。


问题是外界的关注太多了吗?

并不是。

那些想法,其实是作为鲁滨逊的你自己所担心的,投射到观众、父母、女朋友身上的。

压力不是来自他们的关注,而是来自你对关注的想法。

正是这些,困住了你。


解铃还须系铃人。

当在生活里再面对他人的评价时,可以试着在心里提醒下自己,那是「手电筒效应」,所谓「评价」是自己真实的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形成的,并不是别人对你真实的想法。

所以,根本不用去在意别人的眼光,因为多数时候这些都不存在,只是自己大脑中的联想和假设。

想通这一点,自然而然就会轻松很多,只用通过他人的评论,去探索、了解真实的自己就够了。

这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与他人无关。



处在低谷时

 6个字提高行动力


如果你现在处于低谷,干什么都习惯性拖延。


这个时候,有人跟你说,动起来的诀窍就是——立刻展开行动,你是不是会觉得这是一句没有任何帮助的废话?

但听老明讲完,你就会对「立刻展开行动」这六个字完全改观。

他先提出了一个观点:做一件事,不需要方法,马上开始行动起来就足够了。


这很反常识。

因为当你想要做一件事的时候,逻辑就是:

找到合适的方法——按照方法的指示——开始行动。


但这其实是环境造成的思维陷阱。

你想想,平时是不是经常听到:

“要提升下认知。”
“要掌握底层逻辑。”
“要有深刻洞见。”


这些信息传达出来的潜台词就是:你现在还没准备好,马上开始就会犯错。


但学习各种方法需要很多精力,对一个能量本身已经很低的人来说,很容易学着学着陷入内耗、自我怀疑中,消耗掉最后的能量,怎么去行动呢?


而且,很多人害怕开始,就会把找方法、做准备当做借口来拖延。


发现没?无论哪一种,方法这件事对行动来说,反而是一种阻碍。

所以,老明不给方法,只给行动指令。

如果脑海里冒出想做某件事的想法,那就及时提醒自己「立刻展开行动」。


让身体知道马上动起来,就足够了。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会想:就这么简单?真的有效吗?

举个具体场景的例子:

比如要学英语:


那就让自己集中注意力在一件事情上:每天晚上九点坐在书桌前,花一个小时学英语。


至于用什么方法、怎么学全都不要想。


那这样做会不会效率很低或者方法错了,白浪费一个月?


不会。

老明给出了一个解释:

人是动态的,在学的过程中,你会随时根据反馈调整,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


所以,不用太沉迷使用方法,或者纠结一件事的意义。

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干就完了。



如何打破现状的困局?

你相信人是流动的吗?

老明的观点是,人一定在流动。新的一天开始,你也会是新的你。


他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是阿能诃之鼓。

这个鼓鼓声震天响,所以敲的频次特别高。

于是,它的鼓面就敲出了破损,只能用新的鼓皮补上。


随着时间越来越长,这只鼓的缝补就越来越多,到第七七四十九天的时候,鼓皮已经完全是新的了。


第二个则是忒修斯之船。

它是希腊的一艘船,每天都需要更换一个零件。


从桅杆到龙骨,一个不落。

直到第九九八十一天,这艘船全都被更换成了新的。


讲完,他提出两个问题:

换完之后,鼓还是曾经的阿能诃之鼓吗?船还是曾经的忒修斯之船吗?


很明显不是,它们是全新的阿能诃之鼓和忒修斯之船。

人本身和它们一样。


从生理层面上讲,7年时间,人全身的细胞都会从里到外更新一遍。


所以,人在流动,你不是昨天的你,而是今天全新的自己。


认识到这一点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会帮你不再受限于以前,沉溺在过去的痛苦中,从现有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比如在日常生活里,经常习惯性的拖延、委屈自己;遇到问题本能的逃避等等。


受这些影响,遇到人或者事,就会下意识按照往常的习惯去做出反应,不断的拖延、委屈自己或者逃避问题。


或者,受困于年龄、性别、学历等等的条件限制,不敢去做自己很感兴趣的事情。


又或者现在自己处于低谷,就觉得以后只会越来越糟糕。

因为现在自己赚不到钱,就觉得自己永远都不配拥有更好的生活。

……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自己的某一部分永远被困在过去,没办法往前走。


就像有个实验中的跳蚤一样,它本来可以跳30cm,能轻松跳出20cm高的广口瓶。


随后有人在广口瓶上放了一块透明玻璃,连续三天,跳蚤都无法跳出,屡屡碰壁。


等把玻璃撤走之后,跳蚤依旧跳不出去。

因为它们觉得,自己再也没办法跳出那个高度,永远的留在了瓶子里。


所以,意识到人是流动的这一点很有帮助。

当你知道人是流动的,就不会觉得每天自己都是一样的。

而是在新的一天开始时,觉得自己的全新的自己,一切皆有可能。

之前的拖延、回避等情况或者处于低谷、赚不到太多钱,都只是暂时的,并不会决定你以后活得怎么样。

就像李小龙说的那样:“活得像水一般。”时刻都在变化。



如何跟情绪建立良好的关系?

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快乐重要吗?”

大多回答都是:当然重要啊。

但有个小男孩的回答却是:“不重要。”

“因为所有的情绪都很重要。”


两种不同的答案,其实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情绪处理方式。

认为快乐重要的,是把情绪分成了两部分:

积极的和消极的。


这种处理方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出于人趋利避害的本能,当消极情绪出现,你就会下意识的感到厌恶。


并强行让自己在低落的时候,尽快振奋起来。比如强迫自己开心、大笑。


这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中。

那另一种认为「所有情绪都重要」的,会如何呢?

首先,他们会把所有情绪看做一种闪烁的信号。

代表着自己正在经历着什么样的生活。


因为正常逻辑里,先有人的存在,然后创造各种生活,才产生了不同的情绪。


反过来看这个逻辑,某种情绪的产生,就代表着现有的生活方式。

比如:

如果出现了抑郁的情绪,就意味着现有的生活方式容易导致抑郁。


并且是自己创造出的:

习惯性熬夜、饮食高油高盐、不经常运动、没有健康的亲密关系或者长期输入太多浮躁的信息等等。


所以,当负面情绪出现时,他们不会强行让自己开心。

而是坦然地接受这种情绪。


然后思考现在自己正在经历什么样的生活。


去主动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


其次,他们会忽略掉情绪,更关注自己本身。


无论是什么样的情绪,他们都会意识到自己是在情绪之上的,并不受它的控制。


什么意思呢?

比如在演讲前很容易紧张,最常见的缓解方式就是:深呼吸。


深呼吸之所以有帮助,是因为在呼吸的时候,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确认自己是凌驾在紧张这种情绪之上的,它影响不到自己,更不会毁了自己。


然后潜意识就会从怎么不紧张转变为,怎么在紧张的时候,还能把有价值的东西讲出来。


将专注力集中在分享这件事本身,进入忘我的状态,自然而然就会放松下来。

即便中间出现什么瑕疵或者问题,也能淡定接受。


这样看下来,很明显第二类方式能更好的处理情绪。

所以,想要在生活里,不过多的被情绪干扰,就要学会:

1、接受每一种情绪,将它看作一种生活方式的信号,当它出现问题时,自己可以选择换一种方式去生活,改变情绪问题。

2、适当的忽略情绪,它并不能掌控着你,你比情绪更强大,你才是自己的掌控者。


4个字
提高能量

你听过「随喜赞叹」这个词吗?

它的意思是说,当身边的人某件事做的很好的时候,你会从心底里由衷的赞叹他们,并分享他们的喜悦。


老明觉得,学会真正的「随喜赞叹」,是提高能量的必备法则。


为什么呢?这4个字有什么特别的呢?

「随喜赞叹」看着简单,其实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它难就难在,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心态:害怕兄弟过得苦,又怕兄弟开路虎。


假如有天你的朋友中了彩票,那你在高兴之余,心态是不是有些不平衡?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因为嫉妒吗?

老明指出了一个人人都会有的潜在思维模式:

一旦赢了,就会洋洋得意,觉得自己很不错。


一旦输了,就垂头丧气,觉得自己很差劲。


这种思维是从小就潜在养成的。

在上学的时候,只有第一名才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


这就导致学习这件事的目的,变成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和表扬。


是一种竞争和筛选的手段。


从而潜意识里就具备了一种带“毒”的思想:

只有赢过别人,才能得到老师的关注、爸妈的认同、亲戚的赞叹;


只有赢过别人,才能赚到钱、人生才有意义、才值得被爱;


会下意识把周围的人当作潜在对手,比存款、工作、颜值、身高等等。


所以,从小到大,自我都是在比较中构建的。

当朋友开上路虎,中了彩票,那自我就会受到冲击。


那「随喜赞叹」这简单的四个字,有什么帮助呢?

前面提到了,「随喜赞叹」是学会真心为别人感到开心。

这种想法会改变潜在的固有思维,从之前的“你很好,所以我不好”,改变成“你很好,我也不错。”


当这种新思维成为习惯之后,你会从以往争夺爱、获得外部认可的竞争模式里放松下来。


开始逐渐的意识到,你并不需要获得谁的认可。

你自己可以先认可自己。


你也并不需要从别人身上获取爱,你自己就能给自己足够的爱。


你会开始看到世界中更多的美好,并从中感受到能量。


这就是「随喜赞叹」的魔力。

随着老明讲完一个又一个的视频,我们对自己内心的探索也越来越深。

想要对自己有足够的认知,这个过程还很漫长。

经过不断的精神探索,那些在生活看似中无法解决的难题,无法脱离的情绪困境,其实都会变得很简单。

终究会走出内耗,摆脱拖延等等带来的“阴影”,开始向阳而生。

图源@老明读书&网络


- END -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见不散 

喜欢请分享,满意点个赞,最后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