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发布“NB-IoT+北斗”产品
6月7日,中国移动在江西省鹰潭市发布“NB-IoT+北斗”产品。据称(事实上也是如此),这是全国首款“NB-IoT+北斗”产品。而且,从“北斗”这两个字看来,这也是全球首款“NB-IoT+北斗”产品。
这款“NB-IoT+北斗”产品,目前的应用领域是:地质灾害防治领域。该产品的应用表现非常优秀:实现了毫米级精度的地质灾害动态监测!
鹰潭市国土资源局,是基于这款“NB-IoT+北斗”产品进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产品建设的试点单位。
为什么说中国移动率先发布全国首款“NB-IoT+北斗”产品具有非常大的重要意义,一个是因为“NB-IoT+北斗”可以解决NB-IoT的大规模应用问题。对于“北斗短报文通信”的应用也有重大意义。
短报文通信是北斗的特色优势,但是截至目前,这一特色优势还远未得到充分的应用,也就是说,目前还没有颠覆性的技术和模式能够让北斗发挥短报文通信的优势。而现在来看,NB-IoT就代表这种“颠覆性的技术和模式。”于是,“NB-IoT+北斗”产品就呼之欲出了。当然,“NB-IoT+北斗”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比如,如何实现NB-IoT网关(含北斗模块)对所有数据、信息的高效整理、分类、优先级排列等。
看题目,本以为是一种北斗的物联网应用。看了全文才知道没有那么简单。北斗的短报文通信一贯被很多人私下认为是落后技术的表现,然而实际应用却源源不绝。这再次证明了,开发者的想法,没有用户的想法重要。
新闻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AAInRqYzFjA7L8Ce1Q2eHQ
佳格天地:如何用小卫星撬动农险大市场
已经连续举办了19届的科博会现已经成为一个综合科技盛会。2017年6月7日-8日,作为科博会的重要活动——“中国金融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金融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以及部分国内银行机构、国际金融机构等均有高层出席。
作为一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服务于农业的大数据公司,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的CEO张弓介绍了如何使用卫星遥感技术助力中国农业发展的例子。
中国的地块破碎化程度很高,在这种破碎化地块,作物种植的种类以及种植面积确定都是十分复杂的。农作物进行保险,保险标的的确定以及验标、定标的过程复杂程度也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中国农村有几千个村子,传统的农险核保定损都是通过人工下乡采样,但是采样的代表性极低。我们通过卫星遥感这样的技术,就可以很精确的测量出来作物的种植面积与长势变化。
在农作物受灾后,通过卫星遥感可以看到农民投保的田地实际种植的作物是否在投保范围内,以及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具体影响,不再只是通过人工经验来判定。
从金融的角度来看,通过卫星、气象模型、环境模型等,我们能得到最直接的数据,为我们的交易过程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支持,从而减少风险的影响。
这条新闻说的其实是卫星遥感在农险市场里的应用,是一件非常值得鼓励和宣传的事情。但是标题却用了“小卫星”这样的词汇,不免让人误解。这不能怪用户理解不深,只能怪我们的航天界宣传推广不够。另外,这个“小”字对航天界也是一种提醒,在用户面前,不要自大。
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17/0612/11/CMNRH2VF00018AOP.html
抉择与突破
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地理信息产业边缘化危机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8年左右,我国第一次地理信息产业大洗牌,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走过一条并不崎岖但是竞争非常激烈之路。
回顾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和地理信息市场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地理信息产业中,高劳动力低技术含量的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占了市场产值的大部分。而地理信息系统产值在整个地理信息市场中占比值较低。
其次,从用户和订单上看,政府或者与政府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是用户和需求主体。
再次,从市场主体上看,事业单位的产值占了地理信息市场很大一部分,而事业单位由于政府体制的保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事业单位的大部分工作都并非来自于市场机制中,很多政府以及下属单位的业务都直接由事业单位承担。而在政府内部,由于细致的分工,导致行业隔阂严重。
最后,从市场用途上看,地理信息市场的用户存在需求不明确的情况,特别是行业地理信息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重复采集的工作相当普遍,而且数据共享差,很多地理信息数据利用率极低。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国地理信息市场与产业并非严格意义上自由竞争的市场产业,这种情况严重束缚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特别是束缚科技的推动力。未来,地理信息产业市场的竞争性将更加强。
那么,真正实现自由竞争后的地理信息产业市场,其走向如何?
进入2010年以来,由于个人智能终端、4G网络以及各种服务的普及,人们对地理信息的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这个角度上看,地理信息产业的边缘化,将不可避免。而地理信息产业走向边缘化,其途径是什么?
首先,技术的边缘化。
其次,政府红利的减弱。
再次,事业单位改革改制的影响。
最后,大量信息产业企业加入地理信息产业。
这是地理信息产业边缘化的主要原因。
地理信息产业完全融入信息产业,将有利于打破行业之间的数据隔阂,更有利于地理信息数据与其他各种专题数据的融合,在已经到来“大数据”时代,各种数据融合和数据挖掘,是实现更准确信息服务的有效手段,也是未来“大数据”产业的关键。
目前,地理信息产业确实处于一个变革年代,技术进步、传统产业结构无法满足需求以及市场竞争等原因,都推动了地理信息产业的边缘化。
既然地理信息产业边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基础化导致,但是并不意味着其服务是被动式的服务,更不意味着其只能做其他信息产业腾飞的垫脚石和擦鞋布。
地理信息主动服务,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依赖于地理信息载体提供服务,使地理信息成为“信息服务运输机”,则地理信息产业将从边缘化位置回归正道,地理信息企业也将重新成为信息产业的重要主体。
地理信息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中的地位是毋容置疑的,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拥有强大的活力,但是这种活力如果不能持续,则可能将慢慢弱化。如何保持地理信息产业活力,如何竭力避免地理信息走向边缘化甚至消失,是所有地理信息产业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边缘化的不是地理信息产业,更不是基于地理信息的位置服务,这个行业前景好得很。面对边缘化危机的,是当前在这个行业里谋生的诸公。文中指出了边缘化的原因:技术缺乏优势、政府订单红利消失、事业单位企业化和市场开放。不得不说,对态势的分析还是很清楚的。那么,等死还是一搏,也将是很清楚的选择。
新闻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I3k3oQfT6oP5AvzzH2pJoA
78岁院士在高铁二等座上笔耕不辍!
原来,他准备的报告内容是……
这位年已78岁的院士,就在两天前成为新晋“网红”。6月12日,本可以坐高铁一等座的他,被网友拍到乘坐二等座返京,随后发布到微博上。当时这位满头银发的老者,上穿白衬衫,脚着一双发旧的皮鞋,像小学生一样毕恭毕敬地坐在座位上,埋头研究铺在小桌板上的文件。文件上多处被他用红笔批注得满满当当。短短一天时间,超过30万微博网友为刘先林点赞。有网友说,这不就是高铁上的“扫地僧”嘛。
与坐在高铁上的“老学究”形象相比,刘先林走上讲台时神采奕奕,上身依然是一件朴素的白衬衫。他所作报告题为《服务社会快速发展的地理信息产业》。12日在高铁上修改的文件,正是这份报告。
“我一般作报告都是汇报科研成果,但是科研成果的产生没那么快,所以今天的报告是综合性的。”刘先林一张口,便说了一句大实话。看到台下纷纷举起手机拍摄幻灯片,他立马“插播”了一句:“我这个PPT大家回头可以拷贝,不用拍。”
刘先林站在台前接着说,他今天要和大家探讨的是,整个社会都在高速发展,地理信息行业应该如何应对。“网络经济、共享经济和海洋经济相继成为热点,这些产业对地理信息行业的需求很大,要求也更高了。”他声音洪亮、语速飞快,快到你稍不留神就会跟不上他的思路。
“现在的共享单车很火,又出现了共享汽车,如果没有地理信息技术,肯定会乱象丛生,”刘先林说:“所以共享单车的出路一定是把地理信息技术用上。”
他笑称自己是“地理信息技术专家,自动驾驶技术外行”,并介绍了自己从地理信息技术出发,设想出的全新自动驾驶技术算法。他还尤其关注未来地理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中扮演的角色。
“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应用于智慧医院,根据每个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就医路线,并推送到病人的手机上。”刘先林设想,与此类似,这项技术还可服务于智慧旅游、智慧商场、智慧停车。
半个多小时的报告,刘先林几乎没有停顿。最后,他不忘声调激昂地“鞭策”了一下台下同行:“原本这个行业以外的阿里巴巴、华为都开始搞地理信息技术,我们一定要奋起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们早年采访过刘先林院士,网上流传的那个段子,估计也是来自《卫星与网络》的报道。无论到什么时候,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突破关键技术的人,都会得到行业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尊重。
新闻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MYoBxHg0iI4QM8txffHm2g
从提供卫片到空间信息解决方案供应商
DigitalGlobe的转型进阶之路
随着科技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于地球的探索和研究也越加深入。卫星影像成为了人们可以直观了解自己生存空间的方式之一。DigitalGlobe作为地球影像及高级地理空间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在过去的十七年以来,存储了高达100PB的地球卫星影像。
这不仅需要高昂的维护费用,同时占地巨大。据DigitalGlobe中国区销售负责人宋常青介绍,DigitalGlobe的数据存储可以用“车载斗量”来形容。
近两年的DigitalGlobe可以用“动作频频”来形容。
首先是巩固其在卫星影像采集领域的领先地位。2016年底,DigitalGlobe成功发射 WorldView-4 卫星,这是该公司所发射的第七颗,同时也是行业最先进的一颗超光谱、高分辨率商业卫星。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将DigitalGlobe的30厘米卫星影像收集能力提高了一倍以上,并将不断为其图像库存储更新的地球影像。其储存容量可达到80PB,能够保存过去16年间所拍摄到的地球影像。
其次是完成了对The Radiant Group的收购,大大提升了其先进的地理空间专业分析能力。据宋常青介绍,该公司的业务规模虽略低于DigitalGlobe,但是拥有700多名员工,主要服务对象是美国政府,是一家提供数据服务的公司。
第三,与亚马逊合作建设数据平台。宋常青表示,在过去两年中,越来越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已经逐渐向公有云的模式转换,这使DigitalGlobe可以直接将数据传至亚马逊云服务平台的S3存储服务,而不再需要通过FTP或寄送火线驱动器。目前,有350多位开发人员正在DigitalGlobe的GBDX平台上构建新的应用程序和机器学习算法;此外,公司最近拓展的服务部门也正在使用大规模的算法和分析程序。公司向GBDX平台提供的图像越多,GBDX算法产生的结论质量就越高。
至此,DigitalGlobe的转型方向已明确,公司架构也由单一的卫星影像生产部门,增设了平台和服务两大机构,实现“三足鼎立”的新架构。
除此之外,在今年初,全球通信和空间信息解决方案领先供应商MDA公司全球通信和空间信息解决方案领先供应商MDA公司联合DigitalGlobe发布消息称,双方已达成最终合并协议。根据协议内容,MDA将采用现金加股票的形式以每股35美元的价格收购DigitalGlobe。该交易对DigitalGlobe股权价值的估值为大约24亿美元,企业价值估值为36亿美元,包括承担DigitalGlobe 12亿美元的净债务。交易已获得两家公司董事会一致批准,预计将在2017年下半年完成。
此次合并将整合MDA和DigitalGlobe各自在太空相关领域的优势,联手打造出一家更强大的企业,在全球的地球观测和地理空间服务市场为用户提供完整的端到端空间系统、地球影像和地理空间解决方案。同时将形成全套的太空相关领域的服务能力包括通信与地球观测卫星和机器人技术、地面卫星接收站、集成于一体的光学和雷达影像,以及先进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除此之外,合并后的公司还将重点发展云服务,帮助全球的商业及政府客户更快速、更高效的获取地球上发生的各类动态信息。
辣评:
这家世界上最大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运营商,同样面对着找用户、找市场的问题。早年数字全球公司靠美军订单赚得盘满钵满,让多少国内创业者羡慕不已,置行业分析人士的警告于不顾,纷纷上马卫星项目。如今行业先行者开始转型了,国内的跟进者们是不是也多想一想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新闻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mzB0IOrZ_wg1J_MsPyuOUQ
点评 | 刀子
编辑整理 | 朝晖
【 猜你想读】
▼
产业观察 | 浅谈车联网与航天产业如何形成爆点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Emil:[email protected]
杂志订阅请联系:
Emil:dingyue@yinhexi.la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