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学习学习再学习
一生只有一个职业:学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学习曾国藩  ·  人生低谷时,熟记曾国藩的这8字箴言! ·  3 天前  
学习曾国藩  ·  真正聪明的人,有五个不争! ·  6 天前  
混沌学园  ·  增长高手必看的场景思维三板斧!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学习学习再学习

萧立群:从带女孩洗澡,谈在台上如何简单讲专业!

学习学习再学习  · 公众号  · 学习  · 2016-09-19 11:31

正文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共帐号: 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甚至无需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转载时请务必注明作者。


以下是《共同成长社区》第 47 次分享,分享者是萧立群。

萧立群

服务于台湾的投资信托公司,主要工作内容是代表公司到各大银行、寿险公司,针对理财经理进行培训、演说,一年大约 200 场左右。

《共同成长社区》的分享,并不是 “私密” 的,我们不在乎分享内容是否流出去,事实上,我们会主动拿出绝大多数的内容分享至社区之外 —— 因为所有的分享,最终传播得越广越有价值。

若要进一步了解《共同成长社区》,请在后台点击 “收费社群” 的子按钮 “共同成长” ……  

请注意:共同成长社区已停止接受直接加入,请参阅这篇文章


开始前,想跟大家谈一下文章题目:

从带女孩洗澡,谈在台上如何简单讲专业!

刚看到标题时,不知心中想到什么?会不会有点毁三观?或是标题党?

其实我真要讲如何带女孩洗澡,可惜不是讲把妹技巧、也没有情色成分,而是要透过帮小孩洗澡的经验例子,来分享如何简单讲专业


跟你的预期有些不同吗?当然这是故意的。就如同上面这张图。主要就是希望让大家多一些感受,这是每个专业人士在台上做演说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

同样的字句,我们想讲的原意与听众的理解,可能完全不同。这边我再举一个前阵子朋友圈里有趣的对话:

MVP 是什么?

相信大家都听过罗辑思维,他们的 CEO 脱不花是我非常尊敬的创业家,她 7 月份在李善友教授的混沌研习社有场精采的演说,其中有句话印象非常深刻:

很多人在讲罗辑思维孵化了一个 APP 叫「得到」,不是这样的,「得到」才是我们真正想做的事,罗辑思维只是它的一个 MVP。

在一个微信群里,有朋友分享脱不花老师的演说记录文,之后就有个妹子问:

老师讲的 MVP 指的是什么呀?

我心中的想法是:

MVP 应该是新创圈的用词,MVP = 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低可行性的产品,在新创公司中,在正式的产品前,找到 MVP 交到市场上测试,是件重要的事情。

但还没来的及回,有个哥们跳出来回道:

你太少看球赛了,MVP(Most Valuable Player)指就是最有价值球员!


那到底 MVP 是什么意思?这里就不讨论了!重点是这个讨论我特别有感觉,身处金融产业,行业内充满了大量的专业名词与术语,造成大众接触金融的门槛,也成为每场演说中,讲者与台下听众间的障碍。

突破知识诅咒的三个方法

回顾过去,自己就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演说后发现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别说「引发行动」了,有时连让听众「理解与记忆」都没达成。

刚开始总认为是台风不稳,表达技巧不够好,资料不够充份,后来才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我总是从自己出发,脑中只想着「我想讲什么?」却忽略了听众能够接受到什么。

开始试着讲一些专业中比较简单的部分,状况确实有些改善,但还是不够直到我接触到一个概念,「知识的诅咒 Curse of knowledge」
经济学家 Robin Hogarth 首先提出该名词,维基百科上的定义,它是一种认知偏差,亦为专家常以术语交谈,但是丧失与非专业人士沟通的能力。也是指专家低估或遗忘了,获得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难度与所需的努力。

反思自已,就是犯了这个错,有些我认为基础的观念,其实并不煶这么的基础,以致于忽略了听众可能无法理解的情况。

那这样的问题要怎么突破呢?透过不断的思考与经验累积,归纳了三个重要问题,

  • 第一个问题:我是否真正了解自己?

  • 第二个问题:我是否足够了解听众?

  • 第三个问题:我是否有找到合适的模拟器?

接下来我就依序分享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与做法

第一个问题:是否真正了解自己?

这里了解自己,指我们是否真正了解想讲的专业与观念。

在金融界多年,理解到业内大多数专业概念都是抽象的,而这些抽象概念又都是由另一些抽象概念所组成,以致于许多金融人员对自己的专业,仅有一个片段的理解,没真正搞清楚细节与脉络,常常我们以为懂了,其实并不完全。

举个社群中例子来说,可能感受更深一些:

笑来老师在得到 APP 财富自由专栏里,第一周讨论注意力。相信在社群伙伴心中,注意力重要无庸致疑。但若我们换个角度问,笑来老师谈到「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是注意力」这个大概念,又内含那些更细节的概念呢?

有人可能想到,注意力 > 时间 > 金钱,可能想到消耗注意力的三个大坑。其它的呢?估计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很多细节的概念看过就忘了。甚至有的读者,最终可能只留下了「注意力很重要」这样一个模糊的概念。

如果此刻,我们被要求立即跟其它人分享,「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是注意力」这个概念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可能决定模糊的讲,也可能依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发挥,结果就是听众也听的模模糊糊!

这仅是个举例,只是想留给大家一个感觉。也是我不断在反省的:

没办法把一件事讲清楚,通常是因为没把这件事想清楚。

那如果想要改善这个问题,具体上要怎么做呢?这边我想分享一个做法,就是「将专业分层拆解」。

这什么意思呢?我想先回到开头的标题的例子,「带女孩洗澡」

对成年人而言,「洗澡」本身就是一个基本动作,不需要太多的解释,以致于我们谈到洗澡这个词,更可能把它当成一个基本动作,并与其它概念进行联想:

  • 洗澡+人:「跟谁洗澡?」

  • 洗澡+地点:「在哪洗澡?」

  • 洗澡+时间「洗澡完做了什么?」

而忽略掉洗澡本身的难度。例如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说,洗澡本身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是需要大量时间心力学习的!

我们一起想想,完成洗澡的任务,如果要粗步拆分需要完成那些基本动作呢?

脱衣服、冲水、抹肥皂、清洗、擦干身体、穿衣服,在不洗头的情况下,最简化也要六个步骤吧!拆分出来可能类似下图:


但这样拆的够细了吗?对于比较小的孩子而言,脱衣服、冲水,这样的指令,她仍然无法完成对吗?那我们是否能够再拆分更细呢?

以脱衣服为例,本身可以继续分解步骤:

  1. 拉下拉链或解开扣子之后,两手拉住衣襟;

  2. 拉住衣襟上提,直到滑出肩部至手臂处;

  3. 用左手拉右边的袖口,再拉出袖子,抽出手臂;

  4. 用右手拉出左边袖口,拉出袖子,一手提衣服;

  5. 检查衣服是否脱反了?如果脱反了,将手伸至袖口直到露出手指,用手指抓住衣袖口再拉出。

拆解后的图形,延伸而成下图:


依样画葫卢,冲水、抹肥皂、清洗、擦身体、穿衣服,其实都一样可以再细分步骤。经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发现,原本很简单的一个行为「洗澡」原来是由脱衣、冲水等多项基本动作集合,而这些基本动作,又是由更细部的动作的组成,形成了一层一层的堆叠。

这个做法的好处就是强迫自己,在拆解的过程,更深刻的理解自己想讲的概念,当然拆解不一定是从上而下的阶层图或流程图,对许多概念而言,灵活的思维导图,可能是更好的拆解方法。而在准备好自己之后,我们接着讨论第二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否足够了解听众?

进入这个问题前,我想先讨论另一个问题:

讲者与听众,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观察身边的朋友、也深刻的反省自己,在刚开始上台的时候,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更倾向是一种「施与受」、「上与下」的关系,在我脑中浮现有关于「演说」的记忆,就是学生时代,校长站在台上,台下乌鸦鸦一片学生静静的听。随着经验增加,我更倾向于这样回答,演说更像是一种「双人舞」的关系:


是一种更为平等、彼此尊重的关系,在双人舞中,常有一方跳的好、一方跳的差些。而跳的好那一方,要能够引导与带领你的舞伴,而跳的比较差的那一方也要能够用心体会引导,并努力跟上节奏,如此才能一同享受音乐的旋律与乐趣。而身为一个讲者,越愿意理解听众,进行引导,通常演说的效果也越好。

而这又出现另一个问题?怎样的理解才算「足够」。

开玩笑的说,许多人跟枕边人,睡了一辈子,也不敢说自己「足够」了解对方,那讲者该怎么做呢?

理解越多越深越好,但问题是讲者时间有限,在很多场合,主办方在上台前根本没有提供听众的背景资讯,那怎么办呢?

我这边做一个分享,在我自己上台之前,会要求自己,善用前一个步骤「专业的分层拆解」,最基本要能做到听众的「快速分层对应」。


这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回到小孩洗澡的例子,今天分别有三个孩子,一个 3 岁、一个 5 岁、一个 9 岁,如果您是家长,请问你分别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沟通呢?

一个 3 岁的孩子,需要细部的引导,沟通方式可能是:

来把手手举高,我们来脱衣服。

一个 5 岁左右的孩子,仍需要拆分步骤沟通,脱衣服、抹肥皂、冲洗等等,可能的沟通方式是这样的「肥皂要抹均匀」、「冲水要冲干净」等等等,

而一个 9 岁的孩子,基本已经会自己洗澡,父母的沟通方式,可能是这样的「没洗澡,不准玩手机」如下图所示,即便「洗澡」与「玩手机」,这两个行动对于小孩而言,都曾经是困难而复杂的动作,但因为过去的学习与经验积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已经可以省略背后庞大的细节。


当然每个听众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但对于主讲人来说,心中有一个基本的分层图,就能迅速理解听众合适的难易度,甚至在演说过程中,进行立即性的微调。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判断出讲者是否真正掌握主题,在类似的主题上,掌握度高的讲者,会根据现场的反应与回馈,立即调整难易度,甚至不惜重复或改变部分演说的内容。而掌握度低的讲者,通常就如演戏般,把所有的内容照一套据本演完,而缺乏弹性。就如同舞台上的歌手,音域的变化弹性越大,表现通常越精采。

当然,快速分层是一个基本方式,最好的情况,是主办方能提供较为详细的听众背景,让我们不只提供适合的专业难度,更重要的是为其打造合适的案例、类比与故事。接下来我们谈谈第三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否有找到合适的模拟器?

理解前面两个问题,我已经有所成长。但仍发现很多时候,光是专业拆解没用,拆再细,对方可能还是无法理解。后来我才体会一件事,

别人的思考系统,跟我的思考系统,可能截然不同。

每个人因为不同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养成了截然不同的思考体系。打个比方,要把自己的思想,装入别人的脑袋,就像要把 Windows 的应用程式灌到 Mac 上一样,不论程式大小、难易,如果不打开模拟器,或从源头把软体重新的编码,基本上安装都要失败。


而在演说中的模拟器,我主要建议有二个工具:

类比与故事。

这二个工具,相信大家常听到,许多演说书籍上,也都有深入的讨论,我这边就不再强调类比、故事有多重要,这边重点分享三个运用心得。

第一:模拟器要模拟到位

良好的类比、故事,能够发挥效用,主要是能用「对方已经懂的概念,来理解它原本不懂的事」,但受限于时空、文化、知识背景的不同,还是常常发生一种状况,就是讲者使用了「听众不熟悉的类比与故事」,要避免这个状况,还是回到第二个问题「是否足够了解听众?」。

就一般的情况来说,越生活化的类比与故事,越容易被理解。例如,家庭故事最容易引起共鸣,因为每个人都有家庭。

第二:模拟器是为了「加速理解」核心概念而存在

在准备演说的过程中,我认为前面两个问题,「是否真正了解自己?」「是否足够了解听众?」更为重要,在听演说的过程中,我也曾讲某个例子、故事很棒很吸引人,后来却发现听众根据这个故事所得出的结论或引发的情感,与我想表达的核心概念,有所出入,甚至背道而驰。

所以在运用上来说,我会特别小心类比与故事是为让听众加速理解核心概念而存在。

第三:类比要根据听众专业增减

类比、故事很重要,但专业术语也一样重要。

一群程序员、一群医生、一群银行家聚在一起对话,必然出现很多专有名词,甚至夹杂英文。那为什么这群人不讲人话呢?

其实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精确」。一个类比再好,也很难取代一个专有名词。一个医生,可以用类比与病人沟通,或在教学生上与学生沟通。但如果两个医生讨论病情,彼此说话使用类比,反而会造成误解、误判,甚至无法沟通。


这又回到第二个问题,对听众的理解,如果台下坐的是专家、同业,甚至高阶主管,事实、数据、专业素材,可能更有助于良好沟通。而听众专业程度越低,或是面对完全是行业外的人时,大量故事与类比,就能起到良好作用。

另外附带一提,尽可能把内容图像化,也有助于记忆与理解,就如同我们买新家电,有图示的说明书,会比纯文字的容易理解许多,演说中提到具体的人、物,若是足够重要,加入图片可省去许多唇舌。而抽像的概念,如果能够具像化为图示,也会让人更印象深刻。


三个问题回顾

再让我们将其整合可以到上面这张图,要如何简单的讲专业,再回顾一下三个问题:

  • 第一步:思考我是否真正了解自己?分层拆解,真切深入的理解自已想表达的概念;

  • 第二步:我是否足够了解听众?能理解现场听众的程度,快速的找到对应;

  • 第三步:我是否有找到合适的模拟器?利用适当的类比与故事,将我们心中的想法与专业,透过听众可以理解的方式,传递出去。

最后,因为关注写文章与演说的朋友越来越多,想提个想法,我认为演说与写文章,都需要把概念想清楚,而其中有一个巨大的不同。就是在写文章的时候,可以更关注在自己,只要文章足够好,在网路上文字总是会找到自己的生命,找到喜欢它的人。

而演说,却是更局限性的,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面对一群特定的人,在问自己什么最重要的同时,也要很认真的思考,对听众而言什么最重要!换句话说,在演说中,我认为找到交集最重要。


在演说与写作的路上,我也还是一个学生,如何把专业讲简单,相信大家一定有更多好的作法,也希望能与我分享。

谢谢每一位伙伴的聆听,也希望大家有感受到,我想与各位一起跳一场双人舞的诚意,分享到此结束,再次的谢谢大家。




微信:xiaolai3001
微博:@李笑来
微信只发朋友圈不聊天哈



长按以上二维码关注“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后台输入关键字有自动回复:

输入“理财”,一篇文章推送:《理财系列文章列表(第一部分15篇);
输入“女生”,三篇文章推送;
输入“社交”,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利息”,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时间”,获得《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版)全文在线阅读链接……
输入“分享”,一篇文章推送:《如何做好一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