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记教程系列第35篇
看到Anki用户群里分层越来越明显,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激励那些落后的同学做出改变。
一个同学在学员群里问:“怎么把模板导入到Anki里?”前些天还有个同学买了课程一年以后才来找我领播放密码。
而另一边,已经有同学通过一年的努力以第2名的成绩考进了复旦金融;当这篇准备发出来的时候,另一个同学告诉我:“今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硕第一名也是用的Anki备考(或许ta也正在看这篇文章),虽然同样的工具,掌握程度不同,效果真的是很大的差别。
于是我在想,怎么才能让这些同学知道自己处在什么阶段,或者怎么给那些还在浑浑噩噩中的同学一些提醒呢,于是有了这篇。
从第一次听说Anki,到利用Anki实现目标,这个过程大约可以分成4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第一阶段
绝大多数同学都还在使用纸和笔作为唯一的学习工具,即使有些同学对自己的学习效果不满意,但仍然不知道还有Anki这种方式可以尝试。
那些认为“anki就是死记硬背”或者“曾经在网上见过”的同学其实也只是在
不知道
这个阶段。
还有一类同学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他们从网上看过几个视频介绍,以为自己就是会用了。这类其实最危险,因为你甚至没有办法去激励他,让他再深入地去了解一下。
第二阶段
如何才能算从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呢?
找个人给你从头到尾、从里到外介绍一遍,并且自己也能亦步亦趋地照做一遍。
这其实不容易,网上资料多,但伴随的“噪声”却也是指数级上升,搜集的资料越多,信噪比就越低;还有一些同学有了课程,但是为了省时间只是匆匆看了一遍,然后隔三差五问你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花的时间都远超过课程时间了,殊不知最省时间的方式其实就是当初认认真真看一遍课程。
或者说,当你知道那些80%的同学都会用的功能并且能运用自如的时候,你就到了
知道
这个阶段。
第三阶段
那什么情况才算会用了呢?
当你发现复习速度慢时,知道从哪些方面去优化;当你发现学了很多遍仍然没有记住时,应该如何调整笔记;当你发现某些笔记简直就是时间黑洞时,知道怎么巧妙的兼顾质量和效率;当你发现学完一遍还有一些掌握欠佳的知识时,怎么去查漏补缺,等等。
当你能坚持做到“学习学到哪里,笔记就做到哪里,笔记做到哪里,复习就去跟到哪里”时,才能算会用了。
第四阶段
当你通过Anki的方式实现了自己曾经努力却没能实现的目标时,你就算跨进
会用
这个门槛了;当你觉得在用Anki学习比你以往学习都更有胜任感时,你就算会用了;当你想继续把Anki用在新的内容上学习时,知道如何切入时,你就算会用了。
给大家的建议
这里主要是给课程学员的建议,其他同学也可以参照。
如果匆匆看完课程就去使用了,就会一直停留在“不知道”阶段,而且如果不听劝的话,可能一直都无法进入下一阶段。
起码应该做到别快进,边看边练,遇到难以上手的地方要适时地慢下来。
如果想用好,至少应该花半天时间把课程
仔仔细细看两遍,并且做好笔记,
因为有些苦口婆心的提醒在你还没有实际使用经验的时候,并不会太当回事。
之后再去踏踏实实地使用2周,期间观察自己在使用上还有什么不足,比如有哪些功能还不太会用,或者笔记做得哪里不好了,以及是否有感觉学起来吃力的情况。
这个在实践中反思得到的不足,都会成为之后帮助你提升的台阶。
所有课程学员在一个月内都有一次
15分钟以内的诊断分析
,这时候可以跟我约个双休时间,集中聊一聊问题与解决办法。
之后也还会遇到新问题,无论是群里其他同学还是我,都能提供力所能及的答疑。但是需要你
主动,主动去学,主动去用,主动去想,主动去改。
学习上没有一夜就能练成的九阳神功,也没有几个小时就能上手的乾坤大挪移,唯有勤勤恳恳地改进。
不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话再合适不过了。
欢迎大家分享
以上分析会比较主观,但希望能给同学们提供一条学习路径,也是一个优化的方向。
今天好几所心理学名校的研究生复试都放榜了,也欢迎大家分享你们的经验。
勤而行之:用最短的时间快速学会使用,并在之后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只学不用,或只用不学,可能都不容易用好。
相关阅读
-
SuperMemo给Anki使用者的有效学习建议
-
提高Anki使用效率的几点建议
-
Anki在数学、英语以及文科中的应用
-
一图胜千言”在Anki中的最佳实现
-->> 更多专题可在公众号菜单处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