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坦克的组合为何遭到淘汰?
刘晓峰
坦克与导弹的结合并非科幻影片中的场景,而是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已经照进现实的技术。
为什么是那个年代?当时火炮的威力和精度在面对第二代坦克时已经有些力不从心——高膛压火炮还未问世、坦克火控也仅仅是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而刚刚成熟的导弹就像长了眼睛的炮弹,正好弥补了当时坦克火控的不足。
但随着80年代以后,坦克防护手段的不断发展,反坦克导弹又变成了飞不快、打不狠的鸡肋武器,只能用来对付步兵战车或者较为落后的老坦克;再加上大口径高膛压火炮逐渐成熟,火炮和穿甲弹又对三代坦克甚至未来四代坦克构成了有效威胁。与此同时,稳相式火控赋予了坦克炮较高的射击精度,美军甚至要求首发命中。导弹+坦克的概念也就随之被高膛压火炮淘汰了。
坦克炮的地位和发展经过了一个被导弹超越、又逆袭反超的过程。
苏联是最早探索导弹与坦克这两种兵器相结合的国家。苏制炮射导弹中,AT-8、AT-10和AT-11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型号。为了利用现有系统装填和发射,这炮射导弹被制作得和坦克弹药一样。制导系统组装在瞄准镜里,新研制的部件约占一半。从外观上很难看出这些坦克装有导弹。
坦克所使用的加农炮是直射火力的一种,它的使用精髓即在于通过强大的动能,让弹丸以直线飞出,以尽量提高射击精度。因此其火炮射程有着严格限制,最大只有2000米。而AT-8、AT-10和AT-11三种导弹的最大射程都达到了4000米。炮射导弹可以使苏军坦克有能力在敌方坦克非指导炮弹的射程外,实施“防区外打击”。
AT-8导弹主要用于摧毁4000米距离内的装甲目标,甚至可用于反直升机作战。该导弹1981年装备苏军,主要装备T-64B和T-80型主战坦克,导弹基数6枚。该导弹采用半自动制导,指令传输靠无线电台实现。装填与其它炮弹一样,由自动装弹机分成两部分装填,装填后合为一体,直接由火炮发射,不需特殊设备,对钢制装甲侵彻深度达700至800毫米。
AT-8导弹的一大特点,是导弹制导装置与坦克火控系统组成集成式火控。导弹飞行时,瞄准线与实际飞行姿态的偏差通过导弹尾部的定位红外光源发出,并算出修正指令。炮长光学瞄准具同时又是目标跟踪和导弹定位装置。发送修正信号的天线位于炮塔上车长舱门前面的长方形盒子里,频率约为30至35GHz。这个装有修正信号天线的盒子是从外观上识别坦克内是否装有导弹的重要标识。
T-64坦克的炮管可以用于发射AT-8导弹。
AT-10“堡垒”导弹于1985年装备苏军,许多国家至今仍在使用。“堡垒”导弹的第一辆载具为T-55AM型坦克。装备时改进了火控系统,增加了导弹瞄准部件,并且加装了红外大灯,以帮助炮手夜间标准目标。该导弹通过100毫米坦克炮发射,由于导弹质量较大,飞行速度比炮弹慢得多。当导弹在火炮内运动时,内弹道作用使坦克炮的重心与发射炮弹时有很大不同。为此,苏联设计师还专门为高低机的稳定装置增加了导弹状态模块——操作手在发射导弹前,高级机稳定器会切换到导弹模式,发射炮弹时再切换回来。
“堡垒”导弹的装填与普通的坦克弹药一样,由装填手完成。由于导弹在坦克内仍然属于辅助武器,所以基数仅为6枚。导弹在离开炮口前获得初加速,然后点燃火箭发动机,使导弹继续加速,飞行一段距离后,导弹飞行速提升到400米/秒,完成4000米的最大射程,需要持续飞行12至16秒的时间。当时,坦克对付这一速度的办法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然加速,让导弹来不及反应。但对于现在的主动防护系统来讲,2秒钟已经足以用来阻挡来袭目标,何况要飞行12秒以上的“慢速”导弹。
坦克作为陆战之王,是一切地面装备的天敌,所以苏联方面在研制出“堡垒”导弹之际,就立即运用到BMP-3步兵战车的100毫米炮上。试验显示,这种装甲车装备炮射导弹的方法是可行的,虽然炮射导弹从速度、威力等方面略逊于穿甲弹,但还是为步兵战车在2000米以外距离战胜坦克提供了一种可能。
“堡垒”导弹虽然仍然保持半自动制导,但方式却与早期型号有很大不同。该导弹采用了全新技术,飞行全过程实现自动调节,测定导弹位置的工作不再由发射车来完成;同时还取消了修正指令的计算过程和传输给导弹的过程。这就排除了这两方面的干扰。由于采用激光驾束制导,“堡垒”导弹仍需要射手在其飞行过程中始终把瞄准具对准目标。而激光器和光束通道都与炮长瞄准具合装在一起,因此在导弹发射后的十几秒内,坦克需要保持稳定行驶或者干脆静止。
从工作原理上讲,激光器发射出的一道平行光束,经人工扩展成直径达数米的光束,在空中又分成数个扇形光瓣,每个光瓣都被调制成一个频率。导弹底部的光学装置可以接收光束。在飞行过程中,导弹可以马上判断出所处的光束区域,并给推进舵机发出修正指令,使导弹沿光束中心方向飞行,而光束中心与瞄准具轴心一致。这种制导方式只能从导弹尾部才能对其进行干扰,我们在新闻中常常听到某型国产导弹“抗干扰能力强”就是这个原理。
作为一款比较成功的炮射导弹,“堡垒”导弹的总体结构设计合理,弹头与药筒合装为一体。这样的设计使得“堡垒”导弹的装填和发射与普通坦克弹无任何区别。不过在发射时,导弹并非即刻飞离炮管。顺序是:先按动按钮,拨动撞针,然后所需制导部分投入运行。此时,接通电源,为导弹内光学和电子操纵部分供电并使使陀螺高速运转起来。然后,经延时1.5秒后发射药才被点燃,导弹飞离炮管后,火箭发动机点火,继续提供动力。
亚洲某坦克强国也熟练掌握了具有“发射后不管”功能的反坦克导弹。
T-80坦克作为苏联坦克家族中的最先进型号,几乎运用了当时所有的先进技术,炮射导弹自然也是其利器之一。AT-11导弹就是T-80坦克的重要武器,为适应125炮口径,导弹直径增加,穿甲深度也有所提高。后来经过一些改进,T-72坦克也能够发射AT-11导弹——主要是为了像印度这种“看见先进装备就要买买买”的国家准备的。
可惜,印度坦克设计者们只知道什么部件是先进的,但不知那些部件是适合自己的。这一点从“阿琼”坦克的设计上就能看得出来。还记得当年的“三机三液”样车么?其中的“三液”样车就是走了和“阿琼”同样的路子。所谓“三液”,指的是液力变速箱、液压传动、液气悬挂。但“三液”样车在研制之初就确定为一款探索型号的装备,只是为了摸清一些技术细节,为将来的先进坦克研制做一些技术储备。
与坦克炮弹相比,炮射导弹在射程方面目前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但是,炮射导弹毕竟是第三代坦克服役以前的产品,现在坦克的防护性能已经大幅提高,而且防护手段也是多种多样。反坦克导弹从外部架设到炮射,虽然进步比较快,但如果易被拦截、战斗部易被提前引爆的问题不解决,对坦克的威胁只会越来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