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可乐妈
来源 | 男孩派(ID:boy666dj)
最近爆火的《哪吒2》大家都看了吗?
其中,最打动我的部分莫过于殷夫人给哪吒的那个拥抱。
当哪吒被穿心咒击中,和殷夫人、李靖一起被困天元鼎时,无量仙翁对哪吒说,只要你吞下灭魂丹,就能救父母于水火。
哪吒救母心切,不假思索就想要牺牲自己。
然而,殷夫人却一把夺过灭魂丹,扔到了岩浆里。
随后,她全然不顾哪吒满身竖起的尖刺,和身后熊熊燃烧的三昧真火,紧紧抱住了儿子,并告诉他:
“和你度过的每一天,娘都很开心,娘从没在乎过,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
“最后了,娘只想再抱抱你,娘不能陪伴你长大了,今后的路你要自己走。”
就这样,殷夫人保全了哪吒,自己却一点点化作了烟雾。
这一幕看得我瞬间泪流满面,因为它真的是精准的戳中了当妈的软肋啊。
为了孩子,奋不顾身,可以说是每个妈妈与身俱来的能力。
我又不禁想起了在《哪吒1》里,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拥抱:
但殷夫人并没有推开儿子,也没有因此怪罪他,而是紧紧抱着儿子,安慰道:
“别怕,娘在这。”
这两个拥抱,看似简单,背后却蕴藏着殷夫人用生命托举孩子的智慧。
也正是因为殷夫人始终如一的三重托举,哪吒才能从“混世魔童”转变成拯救天下苍生的小英雄。
这些生死抉择的场景,恰恰印证了内驱力的核心逻辑——
当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时(如殷夫人以生命守护的拥抱),会自发产生"我想变好"的强烈愿望。
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表达这种“无条件的爱”?
又该如何让孩子感受到呢
?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报名
第一重:接纳
在1979年诞生的经典动画电影《哪吒闹海》中,哪吒一出生就被父亲视作“不详”, 举剑就要将他劈死。
在成长的过程中,哪吒更是屡屡被家庭否定,是亲人眼中的累赘。
最终,万般绝望的哪吒选择了“剔骨还父,割肉还母”。
他生而为魔,力量惊人,所到之处,皆是鸡飞狗跳,房倒屋塌。平日里踢个毽子,都能让高墙大院秒变断壁残垣。
因此,哪吒虽然想跟同龄人交好,却受尽了冷眼和欺凌。
但李靖和殷夫人始终没有放弃哪吒,而是坚定地跟儿子站在一边。
当众人都说哪吒是妖,必须要死时,殷夫人却没有否定和拒绝哪吒,只是像哄着平凡孩子那样抱紧哪吒,告诉他:“不要害怕。”
当太乙真人和村民追杀哪吒,要求李靖处死“魔童”时,他毅然为儿子下跪求情:
“李靖家门不幸,日后定会对这个孩子严加管教,一切他的过错,全由我一人承担。”
正是李靖夫妇真心的接纳,让哪吒的魔性逐渐消散,他自愿戴上乾坤圈,甘心在山河社稷图里潜心修行,学着控制脾气。
不仅如此,殷夫人也看到了哪吒顽劣之下对陪伴的渴望。
她主动提出和儿子一起踢毽子,哪怕知道儿子力大无穷,自己很可能会受伤也无所谓。
心理学证实过,孩子对母亲最原始的愤怒,比如哪吒对魔童身份的恨意,若能被包容而不是被镇压,就会转化成健康的自我力量。
那些被毽子踢进墙里的无数个瞬间,就是殷夫人在用自己的身体当情绪缓冲垫,重塑哪吒对世界的认知。
就像作家侯瑞鹤曾在书里说的,
接纳是对孩子最有效的管教
。
当父母以宽广的胸怀,毫无保留地接纳孩子的每一面,无论是闪耀光芒的成就,抑或是满是挫折的失败,孩子便能如同在肥沃土壤中扎根的种子,获得了最坚实的力量。
他们会有足够的底气去面对成长的风雨,有足够的自信去追逐心中的梦想。
在人生的旅途上,绽放出独属于自己的绚烂光彩,一步一步,走向更好的自己。
当孩子不必分神对抗外界的否定时
,他们
用于自我控制的专注力资源就会显著提升
。这正是哪吒能逐渐收敛魔性,专注修炼的根本原因。
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家长虽然接纳了孩子,却苦于找不到科学方法帮助孩子转化这份专注力。
这意味着,在完全接纳孩子的同时,你需要
更
专业的引导工具。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报名
他几番追赶,拼命与海妖厮杀,好不容易救下小女孩,却无一人相信他的善意,甚至还被村民误解成抓女童的妖怪。
但殷夫人却始终相信他、理解他:“你压根儿就没想伤害百姓,对吧?你就是气他们误会你。”
哪吒听后,表面上不动声色,转过身,泪水却夺眶而出。
随后的几天里,李靖和殷夫人四处调查,最后发现了海妖残存的黏液。
李氏夫妇一道向哪吒细细解释海夜叉的身份、习性、攻击方法,向哪吒表明了态度:我们相信你。
当一个人被贴上一种标签后,他就会做出相应的自我印象管理,最终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的内容相一致。
想要孩子变好,最好的做法,一定不是用怀疑和否定打压现在,而是用理解和信任展望未来。
在房琪的第一本书《真希望你也喜欢自己》中,详细讲述了自己是如何二战高考最后上岸三本院校、辞去央视“铁饭碗”后,又转战自媒体,最后成为拥有千万级粉丝的旅游博主。
但回溯她的过去,就会发现,这份幸运其实离不开母亲的理解和支持。
别人都劝房琪认命,但母亲却始终理解女儿的梦想,支持女儿复读。
为了陪女儿参加艺考,母亲摇摇晃晃坐了35个小时的火车硬座,带女儿一起踏入中国传媒大学的校门。
也正是凭借这股韧劲,后来的房琪才能一路乘风破浪,和这个世界死磕到底。
作家鲁迅曾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若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而父母发自内心的理解,却能够帮助孩子逆天改命,创造奇迹。
当孩子获得理解性支持时,其前额叶皮层的专注力相关区域活跃度就会得到提升。
但现实中的家长往往陷入困境
:
知道要心平气和,却总在冲突发生时失控。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报名
03
第三重:引导
无论哪吒表面上看起来多么叛逆,但其实他的内心一直因魔丸的身份而备受煎熬。
所以,当他要和崇拜已久的哥哥们见面时,哪怕非常期待,却依旧选择了让敖丙上身代他相见。
所以,当母亲即将死亡时,他才会嚎啕大哭着道歉:“我没用,我好没用,我生来就是魔,让你们受苦,连累你们……”
为此,殷夫人早早洞悉了儿子的内心,一次次地引导他:“人心都是肉长的,若你待百姓如亲人,他们又岂会把你当妖怪。”
一次次地拥抱他:“和你度过的每一天娘都很开心,也从未在乎过你是仙是魔……”
最终,哪吒能逆天改命,也不是因为天生神力,而是殷夫人用1460个日夜告诉他:
正如梁启超所说,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教子要有方,爱子要有道。
我最近正在重温一部纪录片《零零后》,里面有个跟哪吒不相上下的“小魔头”。
5岁男孩池亦洋,在幼儿园里,经常欺负同学,动不动就威胁说要把别人“打成肉泥”;
老师管教他,他却大声顶嘴,争论不过就大喊“混蛋,我走了”。
直到他遇上了园长李跃儿,李跃儿发现池亦洋虽然调皮、霸道,但他说话、做事总有一种让其他孩子信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