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壹读 (ID:yiduiread)
作者|废柴れいこ
又是万念俱灰的周一。
每到今天日子就变得格外难过,毕竟距离周六还有四天。情绪也异常崩溃,为什么一周非得上五天班,两天不行吗?
按照中国目前五天八小时的标准工作制度来说,答案是的确不行。毕竟,我国实现一周工作五天的生活才22年,就连有全国固定的公休时间也花了蛮长时间的。
最开始,中国根本就没有“星期”的概念,日子都是按年、月、日、时算的。但没有星期不代表天天都要干活,完全不休息。实际上,古代的士农工商都会休息:
古之为农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日之休息也;日为改岁,人此室处,一岁之休息也;此言农亦有休息之时。古之为工者,霜始降,则百工休,此育工亦有休息之日。古之为商贾者,市罢而归,游倦而返,此言商贾亦有休息之时。
农民过年的时候休息,手工业从业者霜降的时候开始休息,商人就每天罢市的时候休息。但这些休息都不是全国通行的。时间既不固定,还因群体而异。
上班族就不一样了。秦汉时期,官员们就开始有了固定的放假时间,“汉制中朝官五日一下里舍休沐”,每上五天班就休一天。唐代,官员们杂七杂八的假很多,能把人看红眼,《唐六典》记载“内外官吏则有假宁之节”,解释说:
谓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腊各三日。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日、七月七日、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每旬、并给休假一日。五月给田假,九月给授衣假,为两番,各十五日。私家油庙,各给假五日。四时祭,各四日。父母在三千里外,三年一给定省假三十五日;五百里,五年一给拜扫假十五日,并除程,五品已上并奏闻。冠,给三日;五服内亲冠,给假一日,不给程。婚嫁,九日,除程。周亲婚嫁,五日;大功,三日;小功,一日,不给程。齐衰周,给假三十日;葬,三日;除服,二日。小功五月,给假十五日;葬,二日;除服,一日。總麻三月,给假七日;葬及除服皆一日。周已上亲皆给程。若闻丧举哀,并三分减一。
【唐】李林甫,《唐六典》卷二,明刻本
放眼一看全是假,连满二十岁都有三天假,还给路假,算起来一年能休个四五十天。不过这些假都有名头,而固定的放假时间是“旬休”,每上十天休假一次。宋、明也按照“旬休”给官员放假。
学生比上班族可怜得多,常规的假只有初一和十五。《明史·选举志》记载,国子监的学生“惟朔望给假”,上十几天才能休一天。
虽然官员和学生有假,但这假非常局限。对于全国来说,除了节假日,是没有固定的常规公共休息时间的。
直到“七曜历”传入,国人才慢慢有了公休意识。
古巴比伦人创立了“七曜历”,按照七天一个轮回的方式来纪日,分别是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对应今天的周日到周六,周日为专门的休息日。“曜日”这个说法在汉代也有记载,不过与时间没什么关系。唐代,七曜历传入中国,不过一直对中国没产生过啥影响,唐高宗甚至还禁过七曜历。直到清末,国人才有意识的按照一周七天的方式工作和生活。
清末,因为通商港口开放、传教士传教等,很多外国人在中国活动,他们的星期观念也影响到了国人。为学习西方而奔走的维新人士,也极力主张学习西方的星期制度,大好周日应该用来休息。他们也在自己创办的各种学会中,规定星期天为休息日。
与此同时,来中国演出的外国剧团,大多时间都定在周日。为了看剧,国人不得不让周日变得有空。所以,在这种被迫接受和主动学习之间,中国开始推行星期制度。
1902年,清政府颁布学堂章程,在《钦定学堂章程》中明确规定星期天要给学生放假:
除年假、暑假合计在七十日之外,每岁恭逢皇太后皇上万寿圣节、皇后千秋节、至圣先师诞日。仲春仲秋上丁释莫日、端午中秋节,暨房、虚、星、昴日,各停课一日。
“房、虚、星、昴”是当时对“星期日”的说法。这段意思是说,全国中等、高等学堂全部在星期日放假一天。这是政府第一次出面直接规定星期日为公休日。
教育界开始公休仅仅只是个开始,星期日成为全国公休的大势根本无法阻挡。
在此期间,文化娱乐场所也按星期安排日程,星期日休息。
到1911年,清政府整个中央机构全部实行了星期天公休制度。按照七天一周的方式纪日,上六天班休一天,成为了整个社会的共识。国人也在这时用“星期”来称呼这种七天一轮回的纪日方式,用来称呼星期日的“房、虚、昴、星”也变成“星期日”,也有人用从日本传来的“周”来称呼。
但是,星期日休息的制度践行得并不彻底。比如在工人处于弱势的服务业和制造业等社会行业中,工人很难在每周周日都得到休息,基本上只能上两周才休一天。20年代后,因为后工业化的推进和国际国内劳工运动的蓬勃展开,星期日休息成为工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获得了法律上的保护,国民政府也在1929年底颁布的《工厂法》中明确规定了这一权益。
上六休一的制度在中国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1995年实行五天工作制为止。而其实,在中国效仿西方开始星期制度的作息不久,世界上就出现了一周只五天的制度。
最先提出一周只工作五天的人,是汽车大王亨利·福特。1926年9月,他在自己的汽车公司里实行了每周工作五天的制度,把每周六天八小时的工作减为了五天。
亨利·福特
但同意福特做法的人没几个,毕竟资本家的任务是尽可能多的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给工人太多休息时间怎么看都不划算。然而福特认为如果工人天天工作的话,生产的东西就没人买:
进一步缩短每周工时间是大势所趋,不这样做的话,全国就消化不了各个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国家的繁荣也难以持久。
工人有更多的休息时间,就可以花更多的钱来买东西,买东西的人多了又能增加更多的工作,更多的工作又能创造更多的利润,更多的利润就会有更高的工资。如此循环往,所以减少工作时间、六天变为五天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
在福特的理论和实践下,美国企业逐渐开始实行五天工作制度。差不多40年代左右,美国基本实现了五天工作制,世界各国也开始推广这项制度,除了中国。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只在《共同纲领》中规定了干部职工每天要工作八小时到十小时,并没有规定一周要工作多少天。加上特殊时期,群众们的建设热情高涨,所以基本都是按照一周六天的节奏工作。
到了70年代,世界各国基本上都实现了五天工作制和年带薪休假制,我国沦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4个没有实行年带薪休假制的国家之一。加上为了缩减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我国开始考虑缩短工作时间,甚至在1986年初,成立了专门研究缩短工时的课题组,考虑把工作时间由六天变为五天的可能性。
事实证明只要有目标,都是有可能实现的。1995年,国家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决定自1995年5月1日起,我国实行五天工作制。
终于,我国开始过上了上五休二的生活。
现在美国部分城市开始了四天工作制,我国也有学者如王琪延认为能在2030年实现工作四天休息三天。
那只工作两天呢?当然也是可以的,如果你有钱的话。
参考资料
1.王尔敏著,《近代文化生态及其变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欧阳淞、高永中主编,《改革开放口述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闵杰,《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丁兆倩,《唐代官员的休沐制度初探》,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5.《从七曜说到“礼拜”、“星期”、“周”的语源》,黄河清,
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huangheqing/hhq16.htm
6.《人大教授回应四天工作制质疑:过劳可耻 不想被累死》,张琳,中国新闻网转光明网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3/09-01/5229920.shtml
7.(美)亨利·福特著、汝敏译,《亨利·福特商道 勇往直前》中国城市出版社,2006年版
8.湛晓白,《从礼拜到星期:城市日常休闲、民族主义与现代性》,《史林》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