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科创综指ETF首现一日售罄,合计募集规模超80亿元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陆慧婧
备受市场关注的科创综指ETF发行以“闪电战”拉开序幕。
2月17日,首批13只科创综指ETF正式发售。发行第一天,建信科创综指ETF仅用半天时间就募集超过20亿元发行上限,宣布提前结束募集并开启比例配售。
其余12只科创综指ETF发行成绩也不俗。其中,科创综指ETF易方达募集规模超10亿元,科创综指ETF工银首日募集或逼近10亿元,首批科创综指ETF发行首日募集规模超80亿元。
多位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几天,或仍有科创综指ETF提前结束募集,科创综指ETF的成功发行有望为科创板引入更多的增量资金。
建信科创综指ETF一日售罄
2月17日,首批科创综指ETF正式发行,打响蛇年首场宽基ETF发行大战。
截至当天午盘,就有券商渠道人士透露,建信科创综指ETF募集金额已超过20亿元,实现“一日售罄”并开启比例配售。
据另外一位券商人士透露,担任建信科创综指ETF发售协调人的国泰君安证券,为此次发行的主力军,贡献了超10亿元的销量;与国泰君安合并重组的海通证券也为建信科创综指ETF发行助力不少,仅国泰君安加上海通证券就给建信科创综指ETF募集了约16亿元的资金,推动该ETF最终实现一日售罄。
当日晚间,建信基金正式官宣该消息。据建信基金公告,建信科创综指ETF原定募集期为2月17日—2月21日,截至2月17日,基金累计有效认购申请份额总额已超过本次募集规模上限20亿份(折合为金额20亿元)。为更好地维护投资者利益,建信基金决定提前结束本基金的募集,募集截止日提前至2月17日。
同时,基金管理人将对2025年2月17日的有效认购申请采用全程比例确认的方式给予部分确认。最终认购申请确认结果以本基金登记结算机构的记录为准。
发行首日合计募集资金超80亿元
不仅建信基金率先结束募集,实现“一日售罄”,易方达、工银瑞信等基金公司旗下科创综指ETF也拥有不俗的发行成绩,首批科创综指ETF发行首日合计募集资金超80亿元。
渠道消息显示,科创综指ETF易方达在发行首日募集金额超10亿元,其中发行主协调人的“券商一哥”中信证券贡献不少。科创综指ETF工银首日募集或也逼近10亿元,此外,天弘、华夏、鹏华、博时、招商等旗下科创综指ETF首日募集规模也超过5亿元,汇添富、景顺长城等基金公司也获得不错的募集成绩。
从首批科创综指ETF的公告来看,大部分设置了20亿元的募集上限,若是13只全部募满,有望给科创板带来约260亿元“活水”。而2月17日进入发行的13只产品首日就完成了30%的募集目标。
公告还显示,包括易方达、华泰柏瑞、华夏在内的10只科创综指ETF计划于2月21日结束募集。富国、招商、工银瑞信旗下科创综指ETF则把募集截止日设定为2月28日。国泰科创综指ETF将于2月24日接档发行。显然,这一波发行大战还将延续。
据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春节后DeepSeek横空出世、人形机器人快速发展等,助推A股市场回暖,尤其是AI、人形机器人等领域表现神勇,激发了投资者对科技领域的布局热情,首批科创综指ETF因此也获得了不错的募集效果,“后续不排除还会有产品宣布提前募集”。
随着DeepSeek出圈,中国科技行业大潮奔涌,不少投资人士认为,科创板投资价值进一步彰显。
“DeepSeek的横空出世,引发全球热议及关注,一方面提振我国科技自信心,二级市场新质生产力方向同步催化;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我国AI科技领域的实力,带动国内AI应用及端侧AI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机器人、电子、智能驾驶、国产算力等板块或产业链有望长期受益。”招商基金相关人士表示。
招商基金表示,从定位上看,科创板“硬科技”的定位也一直被强化。总体看,目前直接的政策支持、新质生产力与自主可控支持及AI浪潮皆指向科创板,科创板板块催化或可期。科创综指ETF作为跟踪科创板的综合性指数,有望成为投资者把握AI时代科技脉搏的便捷工具。
华泰柏瑞基金指出,科创综指成份股行业分布相较科创50指数、科创100指数、科创200指数更为分散和多元,更能体现出科创产业“头部引领、集群支撑”的发展规律。通过一揽产业链上下游不同细分领域、差异化定位的大中小市值公司,有望捕捉全产业链协同进步的发展红利。而且科创赛道发展尚未定型时,往往内部竞争格局变化较大,科创综指的集群效应在便利投资者把握板块整体机会的同时,或有利于降低直接投资于单一行业或个股的波动风险。
科创综指ETF富国拟任基金经理金泽宇也表示,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未来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此,预计聚焦“高端制造+科技”的新质生产力会受到政策的持续倾斜,科创板相关成份股或有望持续受益。科创综指ETF能让更多投资者通过指数工具分享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红利;与此同时,更多的关注度和资金通过指数产品聚焦科创综指,也更有利于改善初创型“硬科技”企业的融资环境、优化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向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方向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