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青年
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机关报《北大青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人物  ·  猛赚190亿,河南大佬过了一个肥年 ·  昨天  
南方人物周刊  ·  香港姨夫带我行太平山 | 记者过年 ·  2 天前  
每日人物  ·  一位县城“贵妇”的春节消费记录 ·  2 天前  
环球人物  ·  半路出家的执拗导演,即将问鼎中国影史?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青年

休刊|与你同在

北大青年  · 公众号  · 人物  · 2019-06-29 23:08

正文


全文共1408字,阅读大约需要2分钟。
正值毕业季,毕业生们三五成群,在北大的各个角落留下纪念影像;与此同时,高考完不久的准北大学生们,正收拾着行囊,期待着在两个月后走进这所梦想中的学府。

燕园是一个容器,一些人离开,一些人进来。毕业生们搬离的宿舍,将成为新生们大学生活第一晚的栖息地;师兄师姐们吃腻了的食堂,将成为师弟师妹们评点攀比的热门。这是一个循环。我们会一次又一次从台前到幕后追踪一年一度的十佳舞台、用摄影镜头记录下园子里的第一场雪、探讨时常在期末季、考试季、就业季爆发的焦虑与逃离……这些也在循环。

每个季度,我们都会有一些相仿的选题,但新闻不是例行公事,从按下快门到编辑色卡,从台前光影到幕后心声,我们争取通过不同的视角和笔法,在循环往复中创作出错落有致的节律。焦点在,我们就在。

更多的事情是新的,新发生的,或者新被关注到的。大学生活不是健康人的专利,一些残障人士也可以进入这个园子,但需要在并不十分便利的条件下探索自己的“视”界和“声”活;恋爱是大学校园里永恒的母题之一,跨国爱恋可以从简简单单的一张便签纸条开始,却需要面对文化差异等常人不会遇到的挑战;视觉中国的版权问题、巴黎圣母院的火灾、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的“极限时刻”,校园之外的广阔世界也无时无刻承载着青年人热忱而批判的目光,一些声音迫切地需要从园子中传达出来。

《北大青年》希望成为这样的角色。做一个放大镜,让更多人看到小众群体的生活;做一个广播电台,分享见闻和感触,描写相知和相遇;做一个传声筒,安放观点与批评,鼓励思考和异见。需求在,我们就在。

生活在继续,大学便不会沉寂,人群共同体往往需要“公共的表达”,但揽下这份责任却并不轻松。我们会收到外在的质疑,分享的内容并非读者所希望看到;我们也会感到内在的愧疚,跑得不够快,看得不够深,想得不够远。这个季度,《北大青年》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一周五推变为了一周三推,我们希望能用更多的沉淀提供更优质的内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在前进方向抉择中的一种尝试。

今年是五四运动后的一百周年,百年前的传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意味着对当代青年新的期许。有时,当青年被定义过太多次后,你很难把这个涵义饱满的词语和自身关联起来。青年是乐观的,可是成功的门前列满了门槛;青年是自信的,可是身边的同辈总有比自己优秀的;青年是无所畏惧的,可是每一种选择都意味着权衡和牺牲。有时,我们会不满于这份定义的不公,但在内心深处,我们自愿接受来自这份定义的鞭策。

《北大青年》也被定义过很多次。他诞生于北大百年校庆之际,有着“根正苗红”的血统;他又总能抓住传播媒介变迁的契机,从手机报、人人网到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有着与时俱进的活力;他成功地追击过众多校园热点事件,恪守作为一家严肃的校园媒体的使命感;他有着12万多的关注量,与读者的互动是这份工作里温馨的板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