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广电智库
“国家广电智库”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致力于及时深入地解读广电行业政策,发布领导讲话、行业新闻、发展规划、广电法规、研究报告等,对广电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媒体融合发展、新兴媒体建设等重要课题给予重点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大件事  ·  注意!深圳将进行超高层灭火救援测试 ·  昨天  
深圳特区报  ·  明确了!最高补贴2万元|飞阅深圳 ·  昨天  
深圳大件事  ·  警惕!官方发布2025年第1号预警 ·  2 天前  
深圳大件事  ·  夜读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广电智库

【文艺评论】纪录片《武梁祠》:以图像为媒触摸中华文明的脉搏

国家广电智库  · 公众号  ·  · 2024-10-16 18:12

正文



对一般观众而言,武梁祠是相对陌生的。但当我们了解到陕西黄帝陵的黄帝像、浙江会稽山的大禹像,他们共同的蓝本来源于这座山东嘉祥县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汉代遗迹,甚至在专家眼里,它足可以和西方帕特农神庙、蒙娜丽莎相提并论,以至于任何一本大部头的世界美术史,都不能缺少关于它的介绍的时候,我们不由震惊和好奇。纪录片《武梁祠》带来了这种震惊与好奇,并为我们徐徐揭开了这些武氏墓群石刻前世今生的秘密。




《武梁祠》四集内容分别围绕武梁祠的发现、设计、建造、传播四个总体方向铺展开来,主线明晰,辅线不拘,串联起武梁祠的历史与当下。影片每集设置了主线人物,无论是武梁祠的再发现者黄易、创建者武梁,还是铸造石匠的人物群像,以及现当代对武梁祠探访、研究、传播的学者费慰梅、巫鸿等,这些与武梁祠渊源深厚的生动人物故事,在知识信息之外,增加了看点。但不同于片中对文物的细节化、写实化呈现,人物形象塑造和场景建构更注重写意表达。历史人物的出场和情景再现,往往采用升格处理手段,放慢人物动作,增强了仪式性;画风则如中国传统文人画般,简化或虚化环境,营造出间离式的审美效果。关于黄易、武梁等人生境遇的多处关键节点的演绎呈现多遵循于此,作品空间升腾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东方意蕴,传达出人生的旷味,也让影片在情绪上更为饱满。

影片在动画使用上,也保持了这种写意风。《探碑》一集先导片,以三幅古图画为基础来构建历史场景,带观众穿越回当时的历史时空:首先,一幅京杭运河山东段的古图映入眼帘,推+横移镜头让观众快速锁定叙事的大致方位;随后镜头进入具体场景,清幽雅致的山林间,主人公黄易背身而立,细细端详武斑碑拓片;而后呈现黄易游走于天地之中探碑寻像的场景。1分40秒的微动画,于虚实之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部交代,整体内容呼之欲出,意境深远,引人遐想。



《传拓》一集,费慰梅探访武梁祠的故事段落,以水彩画搭建环境空间,画风唯美,抒情性强,交叠演员搬演和历史影像,叙事巧妙于历史与现实间回转。《錾刻》一集结尾则讲述了鲁迅与汉画像拓片的渊源,白墙之上鲁迅的名字与鸟的舞动相映成趣,留白空间皆成妙境;而鲁迅端坐或屹立于文墨或石刻纹理间的场景,意象性更强,传递出鲁迅期待用力透纸背的线条唤醒国人的骨气与血性,鲁迅的民族风骨与汉画像艺术的浑厚气魄相得益彰。

《武梁祠》既是一部文物纪录片,也是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一方面,影片真正的表现主体是武氏墓群中的汉代画像石文物,是对其影像化的再发现、再解读和再传播;另一方面,文物为媒介,勾联起更为广阔厚重的历史背景,释放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和人文意蕴。汉碑、汉画像石作为小众、珍贵的文化艺术遗存,对于普通观众有一定的认知门槛。影片借助图像细读的方法,生动阐释其文化意涵,读解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每一幅画像也如同定格的历史小品,带领我们穿越到历史的高光时刻。例如第二集《窥象》中武梁祠左石室的“荆轲刺秦王”场景,细节丰富,配以旁白,让人惊心动魄;第三集《錾刻》介绍的“胡汉战争”场景,仿佛连环画般,带我们领略大汉的强盛气象。幕幕画像石仿佛文明的“超链接”,形成一种关于历史叙事的套层结构。而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历史典故,虽历经岁月侵蚀,肌理斑驳,但仍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共同记忆,让观众以图像为媒触摸到中华文明的脉搏。

《武梁祠》信息量丰富,让本片成为一场别开生面的的汉画像鉴赏课。除了解说词在宏观层面的叙述,影片邀请专家巫鸿、郑岩、王子今等专家,带来了艺术学、历史学的多维视角,专业、精准、清晰解读了武梁祠的博大精深。与众不同的是,这些读解许多是参与式的,带着浓厚的情感和价值认同。巫鸿、郑岩两位学者本身就是武梁祠研究最权威的专家,他们的研究历程乃至生命历程与武梁祠关系紧密。

《传拓》一集,介绍了巫鸿的学术经历,他的博士论文和成名作便是研究武梁祠,而他和费慰梅因武梁祠的真正结缘,何尝不是中外共同保护传播汉画像艺术的生动写照?片中,专家不是抽离于阐释对象,而是身在其中,与对象同频共振,命运与共。这种具身性实现了信息与情感的水乳交融效果。



汉画像石作为凝固时间的艺术,是静默而单一的。纪录片作为动态视听艺术,视觉灵动,才能让内容生动,观众产生情感触动。在动态可视化呈现上,该片借助灵巧的机位和光影布置,以及数字技术等丰富的呈现手段,让平面的画像立体质感起来,静态的文物动起来,模糊的历史具象而清晰起来。

闻名中外的武梁祠主体是个不足三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创作者借助数字技术进行了视觉还原,它如地图索引般适时出现,让我们对散落各处的画像遗存建立起整体认知。存放石阙、石狮、墓碑、画像等汉代造像遗迹的空间大多局促,给摄制带来巨大挑战。创作者一方面依托低机位广角大景别的稳健运镜营造出空间感和透视感,前景中的主体被突出和放大,给人以雄伟庄重之感;另一方面探针、微距等特殊摄影如放大镜般呈现文物画像具体细节和纹理,捕捉时间的痕迹和匠心遗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