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我采访了畅销书作家特立独行的猫,一个自称“有着松花蛋般奇妙的想象力和大姨妈般复杂情绪的鸡血女青年”。
有多鸡血呢?
下班后,在其他人吃饭、睡觉、看电视的时候,她把下班当成另一个上班的开始,抵御各种诱惑,每天坚持写作与健身,研究电影、编剧、文字、旅行、精神病、梦境研究,心理学、儿童心理、木工与教育领域,照顾自己毫无边界的好奇心。对了,还要照顾自己的儿子,换尿布、喂奶、哄睡。
第二天早上醒来,神采奕奕地走进公司,继续广告公关的工作。
每次遇到这样闪着自律光芒的人,我的第一反应是羞愧,第二是好奇,这自律到底是一以贯之的,还是痛改前非的结果?
特立独行的猫说,她的自律其实是源于大学的一次阅读。
高考失利后的她进入一所二流大学。因为学校不够好,她自怨自艾,每天都很迷茫,当时就想,玩完这四年,肯定没什么出息。
一天,她路过高年级学生摆的地摊,买了一本《新东方精神》,书里写的都是新东方教师的励志故事。其中大多数人都非名校出身,却凭借着出色的英文水平,获得了令人仰望的成就。
这些故事给她打了一剂鸡血,让她明白,其实学校、老师好不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自己。
那阵子,她学英语学得昏天暗地。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去跟外教学英语,晚上宿舍熄灯后就站在走廊的灯下读书。用她的话说,大学除了学英语,别的什么事儿都没干。
大学毕业后,她凭借出色的英语水平,很快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在北京某国际公关公司就职。
再之后呢,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
在台湾尚未开放自由行,市面上找不到一本自由行攻略时,她只身一人踏上宝岛,回来后写了台湾的第一本民间自由行书籍,成了台湾最大的出版社里年纪最小的大陆作者。后来又陆陆续续出版了多本畅销书,创办了“下班后”品牌……
一本书,彻底地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很多时候并非这个世界不友好、不公平,而是我们自己浅见薄识,没有找到看问题的另一个角度。
而阅读可以使狭窄的现实生活变得宽广。这个宽广是我们可以打开一个更丰富的世界,看到各种各样精彩的活法。
就像从前特立独行的猫总被条条框框限制住,觉得输了起跑线就输了未来,鲜有人尝试的事物自己也最好不要去碰,如今的她哪怕没有很好的背景和资源,依然勇敢地探索生命里的各种可能。
小的时候,我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读书就是在与智者交谈。当时只是把这句话当做任务一样摘抄在语文作业本上,时隔多年后,我们在书里与无数有趣的灵魂碰撞,再回过头去看这句话,不得不承认,读书确实是最低门槛的高贵举动。
当家境优越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地进入名校,接触到优秀的教育资源时,我们也许会眼红,但捧起同一本书时的我们是没有区别的,读书让我们获得了平等的享受。
我听过不少因为出身贫寒,却因为读书而改变命运的故事,作家麦家是其中一个。
他的人生有两个重大的转折点,一次是因为一句话,一次是因为一本书。
麦家的父母皆为农民,没有文化,人生被禁锢在农村的一块小小土地上。父亲虽然没有知识,但有慧根,他对麦家说:
“家有良田,可能要被水淹掉,家有宫殿,可能要被火烧掉,肚子里文化,水淹不掉,火烧不掉,谁都拿不走。
”
这句话成了他接受的第一个哲理,此后,他就像“换了一个人,至少是换了一个心灵,换了一台发动机”,发奋读书。那年,学校一共98名毕业生,只有5人考上高中,他是其中一个。
第二次改变是因为一本书,《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是1986年,22岁的麦家读完此书后,惊讶地发现原来小说也可以像日记一样写。这个发现给了他巨大的鼓舞,他说自己仿佛听到了天外之音“你应该写小说”,于是神奇之旅开始了。
他立刻翻出自己的日记,从中整理出一篇近两万字的文稿,投稿给《昆仑》杂志社。这篇小说叫《变调》,后来发表在《昆仑》1988年第一期上,成为麦家的处女作。
写小说从此成了麦家的一条不归路。后来的他甚至花了11年时间精心打磨一部作品,即享誉海内外的小说《解密》。这部小说被翻译成33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成为全球图书馆收藏量第一的华文作品,甚至被赞为“35年来最伟大的中国小说”。
几十年后,他依然常常和身边的人强调,《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本书。“在我心里,最温柔的部分永远属于塞林格,我愿意读他的每一个字,我愿意原谅他所有问题,我欣赏他所有怪癖,我期待他锁在铁箱子的每一个字。我足可宣称,即使所有人都离他而去,我依然在他身边。”
阅读的力量是什么呢?
它不仅仅是让你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或者开启你一段新的人生之旅,它还像三毛说的,潜在地影响我们的生命,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青年作家蒋方舟说,黑塞的《荒原狼》曾拯救了中学时期的她,对她之后的人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7岁开始写作,写作为她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世界,但与此同时,也因为写作,她比同龄人更早熟,没办法与大家正常地玩耍,常常在人群中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非常痛苦。
但《荒原狼》让她发现了另一个自我。她燃起了不妥协的勇气,也许格格不入让她不快乐,但她并不会为此变得和大家一样,因为环境而降低自己的标准。看到一百年前的黑塞,和自己一样,坚持同样的标准时,她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动。
毕淑敏十几岁时读了法国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心想:原来人是可以环游地球的,而且只要八十天。自此,她血液里开始流动着一股好奇。和身边的老太太截然不同的是,她拥抱一切新鲜事物,和年轻人一样热衷网购,五六十岁依然环游世界,脚步遍布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北极、南极。
她说:“我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看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得出结论。”
我们阅读的每一本书,都会沉淀成将来更好的自己。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
但很多时候,读书就像吃饭,成效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吃的食物影响了你的每一个细胞,塑造了你的肉体;你读的书更新了你的三观,丰富了你的思想,进而改变了你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