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3月24日下午4点15分,李鸿章一行人出春帆楼向外走去,由于李鸿章当时在国际上具有很大的名声,街上许多人就凑着去看,人群显得十分拥挤。
李鸿章当时是端坐在轿子上,所以街上的人很容易接近他。
就在此时,一个日本浪人突然冲向李鸿章所乘的轿子,推开轿夫,用自己带着手枪对准李鸿章便开了一枪,正好打中李鸿章左眼下,嵌入颊骨,血流不止。然而李鸿章并没有惊慌失措,他忍着剧痛捂着伤口,脸上的血滴在他所穿的黄马褂上,街上人四处奔逃。
李鸿章左眼明显有伤
李鸿章被刺杀一事震惊日本朝野,当时正处在马关谈判最重要的阶段,日方代表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在拟定的条款上咄咄逼人,而李鸿章一行人在第一次参加谈判时就明白,日方拟定的《马关条约》完全是一部披着合法外衣的强盗手册,但是甲午战争的结果清政府是输家,并且清政府最好的海军全军覆没也无力再战,不签条约那就等于是拒绝和谈,会成为朝廷的罪人;若马上签约那就是割地卖国的行为,又会被国人唾弃,遗臭万年。
签署《马关条约》
这是很难轻易决定的事情,于是谈判便在双方激烈的争吵中一直拖着,当然日方也在一天天给李鸿章施加压力,毕竟无论如何清政府都是输家。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突然出了这样的事情,可以说刺杀外国议和大臣这件事情在国际社会都要受到鄙视。这件事让日本在国际上形象十分难堪,很快日本内阁高层,包括伊藤博文都亲自到李鸿章下榻的地方看望,而日本朝野在震惊之余也在商讨解决办法。
伊藤博文看望李鸿章
这件刺杀一事最后以日方抓捕了刺客小山丰太郎并判处他无期徒刑而告终,然而日本在甲午战争胜利后表现出来的狂妄可以想象的到类似于小山丰太郎这样的人还有很多,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日本方面最担心的就是李鸿章的追究,毕竟在别国谈判而被刺杀这是很大的外交问题,日本更加惧怕此刻李鸿章带来的清政府谈判代表团回国,因为一旦回国,两国又将开战,日本虽然强大但也是禁不起折腾,倒不如在谈判桌上赢得舒服,因此伊藤博文对李鸿章一行人显得格外热情。而李鸿章也明白回国会造成怎样的外交事件。他一生致力于清政府对外事务,身居清朝四大中兴名臣之列,其铁腕手段又被称为“东方的俾斯麦”,当时已经78岁的他决定留在日本继续谈判。
刺杀李鸿章的凶手:小山丰太郎
伊藤博文有感于刺杀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便在条约当中的一些内容上做了妥协和删改,当然这个条约依然是非常不平等的条约。在签字的时候,本来应该由庆亲王奕诓来签字,然而李鸿章对他说:“
你还年轻,还有大好的仕途要走,这个字谁签下去谁就是历史的罪人,我李鸿章已经老了,也没有几年了,不在乎那些名声了
”。说完,李鸿章便提笔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就这样李鸿章成为了百年以来一直被人们唾弃的卖国贼。
李鸿章遇袭时所穿的黄马褂上面还带有血渍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走完了他79年的人生,而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俄国人还在他病榻旁等着让他在条约上签字。可以说李鸿章的后半生是民众的唾骂声和列强的欺辱中走完的。李鸿章作为晚清名臣,他深知生存之道,纵横捭阖于列强之中,并和当时俾斯麦、格兰特并称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屈辱的后半生是他作为臣子为君效劳的忠心体现,他一个人扛起了晚清政府几乎所有的卖国行为,那些本不应该属于他的罪责,那些本不应该他背的锅,却偏偏都扔给了一个古稀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