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炯炜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信建投证券研究
最近一段时间有一些思考和想法,今年上半年我也看到了一些投研报告,我自己比较擅长的领域,从去年开始市场状况不是很佳,我也在想出现这样一个情况是什么样的原因。当然现在大家也看到了很多所谓的非常热的话题,比如人工智能等等这些话题。
尤其是今年年初的时候,我看了大量的报告,因为整个TMT行业在去年的估值或者向下修复的过程当中,跌得是比较狠的,很多行业都在跌幅的前五名之内。这种情况之下,今年总是有很多人希望在这个行情里面找到一些机会,尤其是其中某些报告。比如说今年上半年说游戏怎么怎么好,拿了一堆数据。但是在我自己的实践中,我发现这些数据,并不表明所有的标的都能鸡犬升天。
所以我自己在想这个话题的时候,就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越来越明显地出现头部效应?尤其是在网络化时代,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就有讲到所谓的互联网行业一骑绝尘的问题。所以我这两天拟了这么一个题目,“时间是网络时代最稀缺的资源”,我觉得在当下这个环境中,思考很多新兴产业的投资机会的时候,还是要想一想时间对所有的应用和可能性的制约,是不是在这个过程里面一定会像过去那样,带来所谓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状况,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时间是有限的。
我们先来看一看统计数据,中国人的休闲时间是很奢侈的,一天24个小时,而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勤奋的人群之一。在这个勤奋的过程当中,会挤压大量的时间。如果我问大家有没有谁下过王者荣耀游戏APP的时候,我估计全场至少一半人会举手,腾讯也从中受益颇多。但是否意味着游戏市场有了王者荣耀以后,大家都一荣俱荣了。
但是在我自己的实践过程当中,我发现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我大量的客户在跟我讨论的是,王者荣耀来了,已经不玩它的游戏了,甚至大量游戏公司的开发者、创始人,自己都在玩王者荣耀,他们很困扰,王者荣耀对玩家的时间挤出效应,对未来会有一个什么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当下的行业增长到底是普遍性的增长,还是一个头部效应的增长?如果是头部效应的增长,我们的方向应该往哪儿取舍?如果是普遍性的增长,我们的方向应该往哪儿取舍?这实际上和普长经济时代向新常态过度下的选择是一样的思考维度。
在这样的过程中,网络给大家提供了非常多的可能、海量的信息、大量的数据,但是网络没有办法解决人的时间的局限性,你有再多的数据、再多的可能性、再多的APP,但是你只能在这一点时间里面做出选择。所以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谁能够更好地占有时间,谁能够更好地帮人释放时间,它可能才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商业模式。
我今天想从这个维度讲一讲,我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思考。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中国人的时间指数,理论上来说,网络技术的初衷为了提升大家的效率,为了让大家有更多休闲的时间。但是实际的情况,就像今天早上蒋总给我发了一个微信,说都报你名字了,你怎么还没出来?没办法,时间有限,利用那点空档的时间又开了一个电话会议。所以不停的挤压自己的时间,几乎变成了所有人在网络时代的一个悲催的命运。
而从我们的数据看到,从2007年到2017年的时间里面,中国人的休闲时间指数实际上是下降的,并没有上升。你似乎没有感受到效率的提升带来了我们的休闲指数的提升。
从央视的报告我们也看到,中国人整个休闲时间跟发达经济体相比,只有一半的水平。除去工作和睡觉的时间,休闲时间每天不足一小时的人群占25%,1-2小时的占22.5%。也就是说全中国一半的人休闲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大家的睡眠时间也在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休闲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在休闲变成奢侈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有限时间的配置到底放到哪儿去了?时间的配置就会决定流量,决定了价值的配置。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你们会发现一个事情非常有意思,我们如果去写一份报告,一定会先写行业,在这个行业里面一定会看出若干个高歌猛进、年复合增长率在20%的大行业。
但是在这几个大行业里面,这几年来表现出了一个明显的取向,就是互联网时代,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行业的增长基本上都集中在头部。所以这个当中我自己的思考,是不是也应该成为中国下一阶段投资风格转移的一个方向呢?过去我们的投资风格更多的是讲弹性,但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如果大家相信和确认头部效应的话,如果大家都去集中于头部的话,这么多年来监管机构所倡导的蓝筹效应也就慢慢体现和实现了,因为各个行业的头部效应都特别明显。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拿大家最熟悉的新经济的数据来看,还是拿王者荣耀来举例。我记得我跟我们的客户一起吃饭,吃到8点半,那个客户突然间接到一连串的电话,跟我很不好意思的表达,一群同事在他的办公室里等他回去玩玩者荣耀。对我来说没有别的选择,我只有结束我们的对话,来成就别人的想法。
在今年高速的成长过程中,以网易和腾讯为代表的头部玩家,占了主流,也就是说市场增长的80%多是跟头部相关的。所以这里面一个确定性的增长是在那里,这是一个大家应该考虑的问题,市场已经过了那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时代了,分化必然发生。
好多人问我你原来很擅长做传媒,这两年不怎么做了,是不是因为监管的原因?我说跟监管的关系不大,主要是行业的原因,这两年没法做了。为什么?在座的各位去年、前年可能都投过传媒的股票,或者涉猎过传媒的标的,前两年的热闹已经打破了整个行业应有的规律。一个产品的创作是有周期的,就跟我们生产是一样的,任何优质产品的出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但是那种对短期收益的追求。客观上打破了特定产品的创作周期和自由的生产规律。任何破坏规律的事情带来的结果一定是扭曲,大家这几年看到永远是短平快的东西,想想看为什么从去年开始炒IP?买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大IP,花半年时间,找一堆大家耳熟能详的演员。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发现大量的未经细节雕琢的东西就出现了。所以说我自己的一个判断,很多人问我,今年下半年传媒怎么样?我自己感觉,今年下半年传媒戏不大。最近大家也看到了,APP不停的关闭,一系列的政策的出现,你要知道这些政策都会影响到几年被收购的一些公司。
大家看看今年的电影票房,我基本觉得,进口片将占60%左右的份额,值得期待的国产大片不多,为什么?创作周期就不在,题材也过了,下一个周期可能要到一、两年以后,因为时间和规律都是有限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今年或者明年的传媒有多大的期望值,我个人是打一个很大的问号的,而且会发生资源转移。
但是在新的互联网格局之下,我们刚刚讲到,效率的提升并没有带来闲暇时间的明显释放,时间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的,这种格局可能会长期保持下去。当然在这个过程里面,什么样的产品和什么样的东西是能够获得时间,进而占据大家的眼球,就成功一半了。我就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曾经跟主管部门聊过,目前已经注册的APP达百万级,怎么办?我说这个特别简单,所有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只要有几个核心的APP能够把所有人的使用时间给占住,时间上就把渠道和资源都垄断了。
大家看到实际发生的情况,也大概在向这个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将会越来越多地抢占时间,以时间占有为标志的优胜劣汰会越来越明显,头部效应和资源会越来越集中,这就是一个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怎么办?没有任何一个巨头是不可颠覆的,只不过你能不能找到一个方法,能够创新与巨头竞争的模式。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直播,映客做出来之后,大巨头也做了,但是映客并没有倒下。左边这张图很多人都熟悉,早年大家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在地铁上最常见的事情看报阅读;到今天有了智能手机,所有的人都在看手机。公交站也是这样,公交站等车的人已经不怎么看海报了。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在干什么呢?他们一般同时干两件事,一个是看手机,一个是等待公共交通工具。但是不是所有的模式都在这个过程中是受益者呢?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从智能手机推出十年来,口香糖的销量大幅下降了15%。我们去超市,超市里面最喜欢把口香糖、糖果、纸巾放在结账的柜台,你在等结账的时候可能很顺手就拿起一个口香糖,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智能手机。
但是现在智能手机时代,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在手机上,没有人关注口香糖的柜台了,所以原来成功的方法被颠覆了,15%是一个很大的下降幅度。所以当新生事物出现的时候,传统模式是会发生改变的。
我们在用移动APP,在用我们的移动互联网释放我们的时间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大量的新的应用进入我们的视野,而且获得了很高的估值。成人在睡觉之前可以看“得到”,现在很多人都会听15分钟到半个小时的“得到”里面的知识点。你在开车的时候,随着堵车时代的到来,你会发现被电视冲击的广播电台突然焕发新生。
但是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于喜马拉雅这样的移动收听工具,去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当然未来还会不会发展?我跟我们的同事们讲,为什么我个人比较关注智能驾驶和无人驾驶的问题?你要这样讲,我们今天用手和脚开车的时候,我们释放出来的是耳朵,所以喜马拉雅是成功的;但是将来无人驾驶的时候,我释放出来的是我的手、眼和脑子,将来喜马拉雅也可能会被取代。
要写写随笔,又出现了简书;这一系列的碎片时间应用,都给产品带来了大量的机会,实际上他们都是在释放我们的时间,让我们有限的时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当然将来大家会发现我们的碎片时间越来越被充分利用后,整合时间又会成为一个新的思考。
还有一些即时短视频的工具,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可以即时生产即时消费,最大化的利用了碎片时间,提高了效率,有效释放了时间。但是它也有风险,因为它要和国家的规管相结合。
另外一块,我们再看阅读。我们发现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很多时候都会批评中国人的阅读时间少,似乎中国人好像没有什么太多阅读的习惯。但是我们去看,你要看书的数量,中国人均的阅读量大概是8本,但是我们仔细自己回想一下,除了专业书和功利性的图书以外,有多少是出于自我修养、完善自己的书?很少,八本都不到。
中国人平均的月阅读时常是8个小时,排名世界第三,似乎中国每个人都对知识的渴望度很高。当然还有碎片阅读,现在碎片阅读有一个特别大的问题,碎片阅读使我们接受了太多的信息,使得我们没有定见。所有的信息都是支离破碎的,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个东西是很可怕的。
但这是一个现实,我自己做研究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我个人的喜好绝对不取代我对数据的分析。在这8个小时的时间里面,这又是一个典型的挤出效应,中国人为什么长大了以后没有读书的兴趣?因为一生中读书的时间全部耗费在那12年时间里面。天天让你去看书,天天让你去看那些被灌输的书,长大以后会逆反了,所以导致我们的教育,我们分析海外的教育,都说在职教育是未来的趋势,但是中国这个趋势一直没有明显的出现,因为中国的教育和中国的读书一样,完全是功利主义的,所以我们所有的课外时间基本上都是用在了功利主义教育的基础之上。
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都有孩子,我们想的是周六周日让孩子去读锐思、学而思,然后暑假时间去读英语,每天半个小时跟老外去对口语,但是最终的核心目的不是为了让这个孩子有一个更好的交流的渠道,也不是为了让这个孩子更好地阅读海外的文献,掌握更多的知识,是为了让他将来考雅思、考口语,申请海外就学的机会的时候,有一个更好的起跑线。
所以中国未来一段时间之内,教育的状况短期内很难改善,这也是挤出效应,比如说我太太经常都陪着孩子去读学而思,哪还有时间提高自己?她在那段时间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拿着手机看东西。所以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时间的分配对消费的取向。
我们以前经常说80后、90后,实际上真正带来收费模式、消费行为、消费理念改变的,实际上是95后,95后出生的这一代是真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衣食无忧的一代,绝大部分人已经脱离了吃不饱穿不暖的困窘,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理念,跟他从小形成的价值观和认识世界的视野是有很大关系的。95后出生的那一天,互联网已经开始普及整个社会,他出生的哪一天,他们的生活已经非常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在温饱问题解决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去考虑其他的问题,他的境界才会提高。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一代人培养出来的消费观念,和我们这些70后、80后是不太一样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谈到娱乐消费的一代、透支的一代、共享分享的一代,经常有人跟我们讲海外的一些休闲消费结构,年纪越大,休闲消费分配比例越高。但是在中国,我们发现这个金字塔的比例是倒过来的,所以商业模式应该适应中国社会这样一个现状和现实,如果硬搬海外那一套,那就是南橘北枳。
我上周回了一趟我自己的母校,大家都在谈人工智能对人本身的冲击问题,是有很大的困惑和忧患在里面。AlphaGo出来以后,机器会越来越做一些非标准化的东西;我记得当年“深蓝”出来的时候,大家都说机器再强,下围棋也永远下不过人,但是现在很快,机器深度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很快就把我们打败了,它的自我学习的能力是很强大的。
今年年初我们集团的出版社出了一本书,叫做《未来简史》,这本书描绘了一个非常可怕的世界,所有的人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大数据,像养料一样供养着那台机器,最后那台机器成为凌驾于我们所有人智慧和知识之上的智神,你怎么知道它将来不会再去复制一个人类出来呢?难道它不会消灭在它看来的低等物种吗?但是它最大的弱点就是在它的价值观上面。
所以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不仅仅搞计算机的、搞生物的、搞数学的在研究,也有很多做人文的在研究人工智能。当然人工智能给了大家很多机会,过去说创新在美国,应用在中国,现在我们突然发现到人工智能的时候,数学家全在欧洲,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就是资源在哪里。
95后的个性对我们的很多选择和思考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大家提供的一些产品,面对95后和95前的人,可能他们的需求还是不太一样的。另外一块就是社交,我们都说95后都是宅男宅女,其实“宅”并不排斥社交。
在这种情况下,时间从长周期来说,跟人的寿命是有关系的,最近大家一直在讨论中国人的养老经济,我自己的看法,中国人的养老经济可能要到2025年或者2030年以后,才能像日本这样方兴未艾的体现出来。日本经济大概是在60年代开始起飞的,所以他们到上个世纪末、这个世纪前半段,日本已经培养出了一批有钱有闲的退休人群。而中国敢于使用财富的一批人,也要到70后这批人退休之后。
我自己已经过了40岁了,我发现过了40岁和没过40岁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没过40岁之前,觉得全世界都是我的,我还有很多机会;过了40岁之后,我最大的一个想法就是惜命了,想健康、长寿、养生。当这批人意识到自己老了,健康产业出来了,因为他要想尽办法延续自己的生命。所以中国的保健品产业依然非常火爆,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年龄结构之下,我们看一看健康产业的增长之快。
有一个APP叫(优翔),主打的领域就是抗衰老,抗衰老是典型的一个延长寿命、增长自己可支配时间的产业,所以现在有很多资金愿意投入到医疗、大健康产业中去。刚才说到消费支出的一大拐点,现在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很大的改变,我们这些人还在发愁买房,将来我们的孩子这一代可能不会愁着买房了,而是愁着卖房了,因为她父母有一套房,爷爷奶奶有一套房,外公外婆有一套房。
年轻化的高净值人群一定是带来新的购买力,这种新的购买力更大的是在于消费模式和价值观的改变,所以会带来很多的可能性。比如我们说阅读这个平台,移动阅读的公司基本上,去年的收入大头来自收费阅读了,很少再靠广告变现了。因为主力消费人群已经有支付能力出来了,而这些主力消费人群是90后、95后、00后。
所以我们的年龄、主要消费人群的年龄结构发生了改变,他们带来的消费思维的改变都会决定很多东西,如果我们要投资的这家公司不能及时地捕捉和跟上这个趋势的话就会很麻烦。我个人认为风口是一直存在的,但是风口是很难追得上的,你可以去等。
我们对标一下日本,我们到日本去旅游量很大,基本上都集中于东京和大阪,也就是买点东西,很少有人把日本作为一个对标来认真观察,其实日本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比如,在座的女同志们很多人都用过资生堂,资生堂打出来的核心标签是它比西方的化妆品更了解亚洲女性的皮肤。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日本它走过的轨迹和犯过的错误都应该值得我们很好的借鉴。如果中国不能很好地研究日本的话,很难走好一条正确的道路,日本犯过的错误也是我们的借鉴。
所以我最后想讲的一个就是,和时间做朋友,利用时间获取竞争优势。利用时间这件事情,不是什么事情都要快,我们要对比去做。比如京东在2007年到2014年,花了7年的时间做了6次融资,其融资的爆发力似乎不如一些轻资产公司,那是因为一个轻资产的公司,应该尽量做到快和狠,迅速地占领头部,融资能力是初期的一个最重要的能力,然后去碾压你的竞争对手,占据市场份额。
但是如果说致力于将来做一个重资产的公司,快不见得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快有可能带来粗糙。所以京东这么多年给大家带来的体验,应该做得相对不错。所以这两个都和时间有关系,不是说把握时间、分配时间,就是快速地利用时间,如何更好地掌握时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当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又快又狠地去做转型和布局,不见得是上市公司一个可行的办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做厚、做实才是中国上市公司的现实,但是你可以拿出钱来,帮助一批不受制度约束的公司去做快和狠的事情,然后再慢慢地帮它做实。
最后说一下,人工智能的出现一定是可以比较明确地帮大家提升所谓的增长率,从埃森哲的报告来看,制造业、农林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将成为从人工智能应用中获益最多的三各行业,到2035年,人工智能将推动这三大行业年增长率2%、1.8%和1.7%,有望将2035年的中国经济总增加值提升7.111万亿美元。
所以接下来我们的工作重点是解决两个问题:信息从哪儿来、信息到哪儿去,怎么样挖掘信息,使信息变现。如何成为一个稀缺资源的矿工,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所以我自己最近提出一个想法,传统的经济学上有一个资源禀赋学说,重点提出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管理,这些我都认同。
但是时间绝对是一个值得开发的稀缺资源,时间将成为另一种独特的生产要素,释放时间就是直接创造生产要素,这种独特的生产要素可以指数级地挖掘其他生产要素的价值。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联系方式:010-6598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