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投资者评论Institutional Investor Review:资本向善 专业求真 有温度 有态度
出品 | 机构投资者评论IIR综编
尊重原创,抵制洗稿,违者必究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等请联系后台
IIR防丢失备用公众号:IIR_Backup
从今年4月的“新国九条”
(《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到6月的“科八条”
(证监会《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
,再到9月末的“并购六条”
(证监会《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
,
决策层持续出台政策助力并购重组。
其中,“并购六条”允许收购未盈利资产,并力邀私募投资基金积极参与并购重组
(
IIR据“并购六条”:通过锁定期“反向挂钩”等安排,鼓励私募投资基金积极参与并购重组
)
,一时间,跨界并购的案例,已开始涌动。
自马斯克“带货”司美格鲁肽以来,GLP-1市场,可以说“热辣滚烫”。
近期,礼来替尔泊肽的加入,更是进一步“激发”了这个风口
(
11月22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网站显示,礼来GIP/GLP-1受体双重激动剂替尔泊肽注射液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得受理,为化药5.1类
(境外上市的原研药品和改良型药品申请在境内上市),具体适应症尚未披露)
。
本月初
(11月5日)
,
背后“站着”IDG资本的“四川双马”
(全称“四川和谐双马股份有限公司”,
IDG资本在2016年“入主”“四川双马”
)
,
以15.96亿元收购“深圳健元”
(全称“深圳市健元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92.1745%股权
(其中约13.6亿元收购“星银医药”所持的“深圳健元”78.5458%的股权;约2.36亿元收购“星银集团”所持有的“深圳健元”13.6287%的股权)
的工商变更手续,已正式完成。
这也意味着,
“四川双马”这家上市公司,“跨界”收购了以多肽类原料
药业务为主的
“新兴产业”公司
“深圳健元”,且这家公司还有一大好处——
并不是“未盈利企业”
。
四川双马在公告中也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把握生物医药行业的增长机遇,将生物医药业务纳入业务板块,优化资产配置,增强资产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综合提升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IDG资本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早在1993年,IDG资本就率先在中国开展风险投资业务
(IDG资本创始董事长熊晓鸽1990年代初加入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美国IDG集团)协助美国IDG集团创始人及董事长麦戈文开拓IDG在亚洲的主营业务,1992年回到中国,开始协助麦戈文创立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后更名为IDG资本/IDG Capital)
,1999年成为中国首家合伙人制的风险投资机构。
2010年,IDG资本成立首支人民币基金;2016年“入主”“四川双马”,开始拓展IDG资本长期的战略布局及产业影响力;2017年,IDG资本反向收购美国IDG集团的全球投资业务。
如今,“四川双马”已经是“一家从事产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的上市公司,目前主要管理的资产包括建材生产制造企业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此次“四川双马”并购的“深圳健元”,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多肽产品的自主研发、生产、销售与定制研发生产相结合的生物医药企业
(多肽类原料药产品主要包括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利拉鲁肽等20多个品种,其中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5个品种已完成美国FDA DMF备案)
。
受益于GLP-1靶点多肽类药物近年来在全球市场的快速增长,“深圳健元”的业绩增长也较为显著。IIR据“四川双马”公告,
经审计的合并口径下
(假设“深圳健元”于2023年1月1日起合并湖北健翔、深圳健翔,并于2024年6月30日完成相关增资及清偿事项)
,
2023年全年及2024年上半年,“深圳健元”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20亿元、2.1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41亿元、0.62亿元。
而此次并购交易,对应的“深圳健元”的整体估值约为17.31亿元。
此次并购,“四川双马”以自有资金支付近四成
(以自有资金支付不低于6.38亿元)
,
其余约六成的资金——不超过9.58亿元通过银行并购贷款支付
(IIR据公告,“四川双马”决定在股权转让协议签署后,向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
申请金额不超过人民币9.58亿元的并购贷款,
担保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交易标的深圳健元92.1745%股权作为质押
,所获并购贷款用于支付除自有资金之外的本次股权收购的转让价款,最终授信额度、贷款期限、担保条件和用途根据银行实际审批情况为准)
。
“四川双马”此次15.96亿元买下“深圳健元”多数股权,到底贵
不贵?
GLP-1类药物的出现,已成为多肽领域中最具变革性的发展之一,该类药物已对代谢性疾病治疗的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据Frost & Sullivan预测,全球多肽类药物市场规模已由2018年的607亿
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895亿美元,并有望增长到2028年的1890亿美元;
其中,中国多肽类药物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597亿
人民币增长至2028年的1360亿人民币。
从PE、PB的倍数来看,或许这次交易并不算“贵”。不过,
这份想象力十足的多肽生意,如今的市场竞争也相当激烈。
据悉
,截至
2023年底,国家药监局共批准80件多肽药物上市,占全球批准上市多肽药物数量的43%;
且有众多医药上市公司,目前的
业务也
涉及GLP-1原料药供应。
IIR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