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季度收入增长
32.76%
至
496.2
亿元,其中同店销售增长
5.86%
。一季度全渠道整体
GMV
为
693.3
亿元,同比增长
46.33%
,其中大陆地区增长
47.45%
;分渠道,我们测算剔除线上,一季度线下及金融等业务
GMV
增长
16.07%
至
296
亿元。
①同店收入
:
一季度同店收入增长
5.86%
,为
1Q16
年以来季度最高
,环比、同比各增
2.34
、
2.64
个百分点,其中母婴店、易购直营店和家电
3C
店各增
52.57%
、
35.23%
和
5.86%
;
②同店坪效:
易购直营店、家电
3C
店坪效各增
35.21%
、
6.56%
。
2.
线上
GMV397.71
亿元增长
81.5%
,为
2Q16
以来最快增速
。其中,
自营
GMV 269.1
亿元增长
55.15%
,延续快速增长趋势;
开放平台
GMV
大幅增长
181.48%
至
128.61
亿元
,主要得益于公司在百货、超市、母婴、家居建材方面加大商户引进(该类新进商户占比一季度公司引进商户
83%
),以及进一步优化平台规则,加强商户管理和支持力度,加快物流、金融、售后等开放以赋能商户,降低其运营成本。
报告期内
APP
月活跃用户同比增长
60.48%
,
3
月的移动端订单数量占线上整体比例达
90.2%
。公司加强了广告促销投放的力度,开展年货节、
315
超级品牌盛典、春季家装节等重点促销活动,加强与头部媒体、供应商的合作;同时强化苏宁品牌心智的宣传,尤其在
3C
、超市、母婴、百货等专业品类的宣传。
3.
门店方面,大陆地区净开
274
家,日本关闭
3
家,香港新开
3
家,自营门店数
4141
家,零售云加盟店
209
家。
公司在大陆地区已形成“一大、两小、多专”的业态产品族群。
一季度新开
187
家小店、
108
家直营店、
170
家加盟店、
13
家改造升级及新开云店、
8
家红孩子店、
26
家
3C
生活店等
,关闭效益不佳的直营店
42
家、红孩子店
1
家、
12
家
3C
生活店。
截至
2018
年
3
月底,公司在大陆地区的各类店面合计
4073
家,其中直营店
2281
家、小店
210
家、
3C
生活店
1513
家(云店
336
家
/
常规店
1145
家
/
县镇店
32
家)、
红孩子店
60
家、苏鲜生超市
9
家;此外,港澳地区连锁店
28
家,日本市场连锁店
40
家。公司合计拥有
4141
家自营店面共
530
万平米,
209
家零售云加盟店。
(
1
)加快开设苏宁小店,覆盖社区和城市
CBD
。
一季度新开苏宁小店
187
家,截至
3
月底共拥有
210
家门店。
4
月初,公司收购迪亚所持迪亚天天(上海)
100%
股权,迪亚在上海拥有
323
家自营、加盟门店,有利于完善公司在上海的网点布局。
(
2
)零售云加盟店快速有效补充县域乡镇市场的空白。
零售云以加盟模式深耕低线乡镇市场,基于低线城市的“人情”零售特征,选择与当地拥有丰富零售经验的零售商合作,一镇一店、一核心商圈一店的选店逻辑,迅速在低线城市扩张。
公司
2017
年
7
月先后在江苏扬州、安徽滁州、河南郑州等地开设零售云加盟门店,
2017
年底共开设
39
家。
2018
年,加快开店速度,
3
月
30
日
62
店同开,
一季度新开零售云加盟店
170
家,
截至
2018
年
3
月底,总门店数
209
家
。
3
月
1
日
-25
日销售超
1
亿元,
30
日当日销售超
1000
万元,
我们估计
3
月整体销售额
1.3
亿
-1.5
亿元,简单测算单店单月销售额
60
万
-70
万元
。
公司计划
2018
年开店
3000
家。经过不断迭代升级,目前零售云加盟店的模式已日臻完善,我们预计
4
月起将会进一步加快复制落地的速度,预计
4
月新增门店将达
150-200
家。
此前,我们草根调研了
马鞍山小丹阳店、常州寨桥店和苏州郭巷店三家典型的零售云加盟店:测算新店加盟模式的
马鞍山小丹阳店
年销售约
2000
万元,利润
100
万
-150
万元;家电专卖店改造的
常州寨桥店
年销售
300
万
-400
万元,利润
18
万
-40
万元;联通渠道转型的
苏州郭巷店
年销售
600
万
-700
万元,利润
70
万
-100
万元。
不同形式零售云加盟店均在开业
/
加盟
/
改造后约
4
个月取得收入成长和利润贡献,初步验证该模式的速度与盈利效率,值得后续积极跟踪和期待
。
4.
一季度归母净利润
1.11
亿元,同比增长
42.15%
;
主要来自:①综合毛利率增加
0.35
个百分点至
16.65%
,由于公司强化商品供应链建设以及物流、金融的增值服务能力,抵消了线上业务的毛利率下滑;②期间费用率略降
0.04
个百分点,其中得益于收入良好增长,租金、人员等费用规模效应显现,而公司为促进销售加大了广告投放,销售管理费用率减少
0.11
个百分点至
15.05%
;财务费用仍增加
7246
万元,费用率增加
0.07
个百分点。
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26.49
亿元
,同比增长
47.33%
(
1Q17
为
-50.29
亿元),
若剔除小贷、保理等金融业务影响,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14.19
亿元,同比增长
63.83%
,主要为销售规模增加较快,公司为有效备货,加大对供应商的支持力度,并较多的使用银行承兑的方式进行付款。
5.
一季度苏宁物流社会化运营收入(不含天天快递)增长
84.84%
。
①配送中心:
一季度宁波、济南二期物流配送中心投入运营,报告期末已投入运营
8
个自动化挑拣中心、
38
个区域配送中心;
②仓储面积:
苏宁物流及天天快递拥有仓储及相关配套合计近
700
万平米,快递网点
21904
个,覆盖全国
352
个地级市、
2910
个区县城市;
③仓储效率进一步提升: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包装推荐、路由网络优化、绿色快递盒投放与回收等系统上线,物流运营效率与成本管控能力显著增强,目前济南
AGV
机器人仓正式投入运营,合肥、武汉、佛山等城市也已启动机器人仓库的建设,无人化、智能化仓储网络正在逐步成形。
6.
加强金融科技建设,交易规模增
127.5%
。
一季度金融生态圈渗透率同比增长
257.8%
,总体交易规模同比增长
127.5%
。①上线了国内金融行业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造的黑名单共享平台,实现金融机构间的反欺诈黑名单的安全共享和存储;②上线基于大数据风控技术企业知识图谱和“幻识”反欺诈情报图谱,全面提升苏宁金服的反欺诈能力和风控水平;③生物特征识别领域,苏宁金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脸识别算法技术,在标准测试集上达
99.82%
识别准确率。
维持对公司的判断。
我们对公司的推荐基于边际份额提升和改善加速逻辑,认为:
①阿里与京东的进退:
产业变革加速,龙头竞争平衡,阿里苏宁在流量、物流、联采等深度合作;京东不再以价格战为导向而追求盈利,为苏宁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②苏宁自身拐点:
2016
下半年以来线下盈利改善,线上成长提速,物流金融拼图完成,已度过互联网零售转型阶段,步入成长机遇期
;
2018
年开始线下各类门店开店提速,抢占线下流量入口,线上保持快速成长,龙头具有整合输出能力与机会
。
③强化股权激励
:截至
2018/3/31
,第一期
2014
年员工持股计划股份数
6106
万股,占比
0.66%
,存续期展期至
2019/3/21
;第二期
2015
年员工持股计划股份数
6592
万股,占比
0.71%
,拟于
2019/6/6
解禁;截至
2018/4/4
,公司回购股份方案实施完毕,股份数
7307
万股占比
0.78%
,均价
13.69
元
/
股,拟制定股权激励方案。
展望未来三年,公司自身品类拓展、平台成长,线下门店快速且有效率扩张(计划未来
3
年互联网门店拓展至
2
万家),均有望强化公司在当前新零售竞争格局中的成长逻辑,同店及收入增速提升、
GMV
增速及结构优化、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提升,均是跟踪和验证这一逻辑的重要指标。
维持盈利预测。
预计
2018-2020
年净利各
16.39
亿元、
28.15
亿元和
35.08
亿元。分部估值,
2018
年线下
41
亿元净利给以
18
倍
PE
,线上
2027
亿元
GMV
以
0.25
倍,所持阿里、中国联通、万达商业、江苏银行等股权市值约
379
亿元(其中阿里股权价值约
240
亿元),以及苏宁金服业务价值约
200
亿元,综合目标市值
1832
亿元,对应目标价
19.7
元,维持“增持”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线下改善与线上减亏低于预期;与阿里合作效果欠佳;竞争加剧等。
近期重点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