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剑的角度
投研就像摄影,永远胜在角度。分析师、摄影师王剑,欢迎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王剑的角度

【随笔】央行8月国债买卖操作详解

王剑的角度  · 公众号  ·  · 2024-09-22 16:0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本文为金融业研究方法探讨。本文不是证券研究报告,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涉及个股也仅为举例或陈述事实之用,不代表我们对他们的证券或产品的推荐。具体投资建议请参考我们的研究报告。



王剑,CFA



本科的金融学课程中,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箱原本就包括央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此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影响市场流动性和利率。


这个操作最早可追溯至1921年的美国,当时正经历一次经济衰退。1921年开始,各家联邦储备银行为了提升利息收入,开始在市场上买入国债,一开始可能并没想过用来影响市场,也是各家储备银行的自发行为。但这种购买行为导致市场利率下降,然后带动了信贷增长,于是大家才意识这一操作竟然是一种政策工具。1923年,5名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组成一个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1928年扩展至全部12家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用以协调大家的证券买卖,公开市场操作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1995年我国颁布《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1996年,我国全国统一的银行间本币市场诞生,人行随即在公开市场上买入过国债。


可见,人行在市场上买卖国债本身不是什么新鲜事。只是因为近几年公开市场操作一般使用各种类型的再贷款(本质是人行向银行“借出”基础货币,而不是通过买债投放基础货币),买卖国债使用得较少,于是使很多不读教材、不读法律也不读金融史的朋友感觉新鲜。借出基础货币和买债投放基础货币的区别也是一目了然的,前者有期限,是向市场暂时性注入流动性,而买断债券是永久性注入流动性。


近日,人行披露了8月的资产负债表,为我们展示了久违的买卖国债的货币政策操作。


我们先将8月资产负债表减去7月表,得到一张体现8月增额的资产负债表,即(金额较小的科目先简并之):



基础货币吞吐是央行所有货币、财政等政策操作的最终结果。


其中,基础货币回笼了5539亿元,从表中也能看到几个直接的原因:一是政府存款增加(收税,同时财政支出的减少)导致基础货币的回笼,约3900亿元;二是央行对银行、非银债权的净减少,也导致基础货币的回笼,约2400亿元。这两者合计回笼基础货币约6300亿元,与5539亿元的基础货币降幅存在差异,约761亿元,这个差异需要用其他操作来解释(即,上面两个渠道回笼基础货币6300亿元,其他操作增加了761亿元的基础货币,因此基础货币净减5539亿元)。


然后关注央行借贷、买卖国债的操作。


首先,央行对政府的债权增加了5071亿元,而这一科目在过去较时期内是常年不变的,说明这是央行在市场上最新买入的国债,约5000亿元。而这将增加基础货币(银行在央行的存款)约5000亿元。


其次,央行还进行了借入债券然后在市场上卖出的交易。我们并不详细知晓人行的会计准则,但预计和银行的会计准则是类似的。第一步是借入国债,银行的借债是不入表的,记为一笔表外负债。然后第二步是再将借入的国债卖出,卖给银行,则将减少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回笼基础货币),同时央行的“其他负债”科目增加相应金额。8月,央行其他负债增加了4800亿元,该科目还有其他杂项(每月会有小幅增加),因此卖出所借国债带来的金额不足4800亿元,可能是4000亿元左右。于是,回笼了4000亿元的基础货币。


于是,央行买国债、借债卖出两个操作,净增加基础货币约1000元,与前文“其他操作增加了761亿元的基础货币”大致能对应上(还有一些其他难以精确衡量的杂项)。


总结如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