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商业人物
中国商业人物领域原创新媒体,专注于关注中国商业力量,讲述原创商业故事,提供商业人物特稿。【网站和客户端转载须获授权,侵权必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商业人物

俞永福,算不算功成身退?

商业人物  · 公众号  ·  · 2024-03-05 20:29

正文

作者: 郭儒逸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在阿里干了十年的俞永福,要去离炮声比较远的地方了。


这几天,阿里高层再传人事变动,六大业务板块之一的本地生活集团换帅,掌舵人俞永福将在月底卸任,交棒给更年轻的高管。除了保留阿里巴巴合伙人的身份,俞本人会转向投资角色,退出管理一线。


交出权柄之际,俞永福不过48岁。


阿里CEO吴泳铭在全员信中高度评价俞永福,称他历任阿里多个业务板块一号位,多次临危受命,做出了重要贡献。俞永福也表示为成为阿里人而自豪。这场重磅人事更迭,就这样极其平和地发生了。


俞永福掌管的本地生活业务,包括高德和饿了么等,接手迄今有两年半。自2014年随UC加入阿里以来,他负责过高德、阿里妈妈、大文娱、eWTP基金以及本地生活等板块,除了电商相关业务,几乎快干了一遍。俞永福不是阿里创业元老,但加入一年便升为合伙人,打破了任职五年才有资格入选的惯例,在马云和张勇时代,他是合伙人中仍冲在最前线的干将之一。


去年3月,阿里宣布大分家,在集团层面之下,分成六大业务板块和N家业务公司。各个板块自主经营,独立面向市场。俞永福继续掌管本地生活板块,成为“六巨头”之一。此后一年间,阿里最显眼的人事变动,就是张勇辞任。阿里同样给他保留了合伙人的头衔,顺带还承诺了十亿美元的投资基金。身为70后,在阿里组织变革和年轻化口号下,张勇和俞永福都远离了权力中心。


这样的人事变动,无论公司还是个人,场面戏自然都很到位。张勇获得的评价是“成绩斐然”,但在适时交出权柄这件事上,也没能豁免。阿里也公开给了俞永福荣誉,虽然他掌管的本地生活业务明显减亏,尤其饿了么从之前的疯狂烧钱到成功止血,但似乎阿里内外都认为,俞永福的阶段性使命已经完成,可以放心交给其他人。


他们上任时,表示支持;卸任时,也表示支持。这样看似正常的人事更迭,在外界普遍与公司共情的解读中,好像又能嗅出一点其他味道。


张勇就是很微妙的例子。去年他卸任阿里董事会主席和CEO时,令人意外的是同步辞去阿里云的职务。而在那不久之前,张勇还发全员信说要专心全职做好阿里云的工作,结果并没如他所说。按照他在任时的计划,阿里云将从集团内完全分拆并完成上市,但在新CEO上位之后,阿里又宣布不再推进阿里云的完全分拆。


如果大胆地揣测,双方’“分手”信中那些互相高抬的内容,可能并不是事件的全部。

年轻化,则是阿里人事变动中,另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不可否认,有能力的年轻人上位,可以刷新业务,带来新气象。事实上,过去多年阿里的确颇为推崇这种做法。比如,2015年张勇接任阿里CEO,代表70后高管全面掌权,其中就包括入职阿里不久的俞永福。此后几年间,不少表现突出的80后,也陆续走上阿里的关键岗位。按照吴泳铭去年的表态,阿里要坚决实行团队年轻化,未来四年内,要让85后、90后作为主力管理者刷新业务管理团队。


不过从现在的情形看,这样的年轻化,是比较保守的年轻化。


以去年张勇(宣布)卸任为节点,阿里创业元老大回归,除了重新担任最高领导,也不乏负责一线业务者。某种程度上,这似乎与倡导的年轻化,存在距离。年轻化固然是刷新企业血液的动作,但有时候,也是人事洗牌再好不过的说辞了。


也许有人得到的褒奖足够真诚,比如去年12月卸任淘天一号位的戴珊,当时蔡崇信在全员信中表示,戴珊作为阿里巴巴18个创始团队成员,二十多年来一直奋斗在公司一线,为公司的创立和成长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在淘天集团全面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回归万能淘宝的进程中,戴珊完成了使命。至于戴珊的新去向——筹备阿里资产管理公司,信中说,需要开拓的精神和极强的组织架构能力,戴珊将充分发挥她的专长,为公司继续创造价值。


措辞诚恳,相比之下,也是个有分量的新工作。


对于自己接下来的新岗位,俞永福并不陌生。他“将以eWTP基金为基础、以投资的方式进行更多国际化探索”。2017年底,从大文娱业务卸任的俞永福,就被任命为新成立的eWTP投资工作小组组长,负责全球化投资。这个基金的投资重点,是科技创新和快乐生活(消费升级)相关的企业。


从业务高管变成投资人,这是阿里不少引退高管的相似路径,比如阿里创始人之一的谢世煌,早早就创立有私募公司;现任CEO吴泳铭,曾在2015年离开阿里创办元璟资本;职业经理人方面,2016年阿里成立大文娱集团时,因收购进入阿里的古永锵,当年名义上也是去执掌大文娱产业基金,没多久他就从阿里离开了。


阿里高管的尽头,是去干投资。一句玩笑话,或许藏着高管们的甜与泪。


最近,阿里董事会主席蔡崇信接受采访时谈及阿里的现状,他说虽然阿里不像以前那么自信,因为感到了竞争压力,但随着公司重组以及新管理层的就位,阿里已经回来了。这段高度总结,正是阿里连续人事变动的逻辑所在。


的确,阿里现在面对的,是一个竞争加剧的电商江湖——去年其市值曾短暂被拼多多超越,而抖音等平台直播带货的兴起,也考验着传统电商的应变。此外,随着国内电商流量见顶,海外市场的争夺日渐激烈,一批友商已经在攻城略地,阿里同样想跟上节奏。


这些变化反映在财报上,就是业绩的承压。据阿里此前发布的2024财年三季报,其营收增速创下几个季度来的新低,其中核心电商业务的增速,只有2%。


当年俞永福刚到阿里时,他说过,自己本来可以选择做投资这条简单的路,但却再次选择做业务,这是他事业的第二春,自己要成为阿里的变量。如今十年过去,江湖剧变,在离开业务一线之际,俞永福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但不知道,他是否认为自己成为过那个变量。


*题图 | 视觉中国


-END-


他,要挑战中国首富

杨惠妍,被香港大亨狙击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