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在2023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大论断,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五大基本特性,指出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
本文根据对上述重要论述的学习,提出需要处理好三大关系,明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三大原则。在分析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时,要准确把握中华文化的主干性;在分析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关系时,要始终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在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与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时,要提升中华文化的时代性。
中华民族和56个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决定了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中国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这是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深刻阐释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对于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发展中华文化内涵与外延、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2022年3月5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到全区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相关方面,正确处理中华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文化基础。”这些论述为我们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遵循。
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是不同的。
中华文化作为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具引领功能的各民族共享的文化,包括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价值理念、法律规范等,超越了各民族文化的范畴,成为各民族文化之上、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国家文化,引领并规范着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吸纳汇聚各民族文化的中华文化,其内涵与外延与各民族文化不尽相同。
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层次是不同的。
费孝通先生把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区分为下层与上层的关系,而且指出下层又可以区分为更多的层次。由此推论,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也是下层与上层的关系,其中各民族文化又可以区分为更多的层次。如果把文化的层次与中国不断细分的地理单元相比较,这个特点更加鲜明。如同不同层级的地理单元具有不同的行政级别一样,中华文化在不同层级的地理单元也形成了不同的圈层。越接近国家权力的中心,越接近文化的上层与核心层;越到底层的地理单元,越接近文化的基层。
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既是不同文化层次之间的关系,也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中华文化往往涉及中国整个地域,与国家政权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结合在一起,是整体文化、国家文化;各民族文化属于地方文化或者区域文化,是局部文化,从属于整体文化和国家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也体现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特征。各民族文化作为局部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受中华文化规范和制约。
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形成机理和作用范围也是不同的。
各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源在于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组成部分。早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在阶段,各民族文化交融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费孝通先生指出:“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多元的文化形态在相互接触中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结合主要聚居区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套与各民族具体生产生活实践相适应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文化内容,例如信仰、服饰、饮食、语言文字、建筑风格、美学图案等。这些内容,一方面反映了各民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另一方面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学习借鉴的结果。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推动着各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和繁荣。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化作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在各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中起着主导作用,推动着各民族文化持续深入的交流互动。同时,受益于各民族文化的持续交流互动,中华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主流价值观等主导性内容不断适应时代需要,更好地反映时代诉求,引领时代发展潮流。作为整体的中华文化所具备的诸多共性特征,不仅为各民族提供了共同文化的基础和土壤,也引领着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成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在近代以前,伟大的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华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由于近代以来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落伍,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能否继续成为推进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现代化发展的主导性精神力量,引发了诸多的争论。不论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学”“西学”之争,还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各种“主义”论战,都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到了必须彻底变革的境地。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再造。
这种改革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华文化的走向,而且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甚至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取得的重大成就:1921—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1949—1977年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1978—2012年经过改革开放,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从全球看,肇始于近代西方的现代化是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全面变革乃至革命。自那时起,实现现代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基本逻辑,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一以贯之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现代化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更是对“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如何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等重要理论与实践课题的创造性回答。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总结归纳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基本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坚持了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符合现代化普遍标准,又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华儿女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中国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认识和把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才能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五重维度与深刻内涵,才能充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打破现代化模式的西方窠臼、实现对西方式现代化模式的超越,提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极大提升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也消除了近代以来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中国文化无法实现现代化的阴霾,提升了整个民族对中华文化的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自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这一切都说明,在不断取得发展进步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经大踏步地跟上了时代,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进一步彰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中华文化自信提高到能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来认识。他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这是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高度论述了中华文化的主体价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自信自强问题的论述,不仅有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问题,还有如何看待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的问题。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由于近代以来中国的衰落和沉沦,思想界、文化界长期存在着反思甚至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思潮。在五四运动之后的100年中,社会各界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大相径庭。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坚持用“吸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坚持“文化自信”,使“三个自信”变为“四个自信”。这充分说明,文化自信已经纳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体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李书磊在阐述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时认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要求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历经艰难险阻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奋斗历程,增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自信,包括文化上的自信。但是,在美西方的极力打压遏制下,我们在国际舆论上被动挨骂甚至被“围剿”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中国的声音在国际上传播不出去或者传播出去也传不远、影响不大的问题依然存在。面对至今仍然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化,中华文化如何坚持主体性的问题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先生提出了把中华文化打造成世界“第三极文化”的设想,并进行了深入的论证。其实,不论是20世纪末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反思或文化自觉,还是我们今天强调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建设,都是强调中华文化本身就具有主体性,这不仅仅是数千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具有坚实的历史根脉决定的,也是中国在近代以来始终坚持中国本土特色的独立发展道路所决定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中国探索出一条既符合世界现代化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这是基于中国国情特别是中华文化五大鲜明特色的客观选择,呈现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主体性。
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与根本保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我们应当坚信在5000多年历史中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不仅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文化体系中占重要地位的主体性文化,而且在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沉沦的过程中也没有被强势的西方文化和西方文明所击倒。恰恰相反,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始终坚守着中华文化的立场和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文化立场和传统再次焕发勃勃生机活力,不仅成为支撑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精神支柱,而且成为继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力量。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将进一步提高,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将进一步彰显,成为世界“第三极文化”将不仅仅是愿望,而是可以预见的现实。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同时推进文化的创新发展,创造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但不是全部,也不是决定性的,还必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创造”,“在文化强国建设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具体任务:一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二是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四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五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的论述,揭示了当代中华文化建设的方向。
当前理论界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全面阐述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理论价值与现代意义。五大特性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既是坚持“两个结合”阐释中华文明重大理论成果的典范,也对当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实践意义。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尽管“中国”一词在古代和近现代有不同的内涵,但谁也无法否认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今日中国是历史中国的自然延续,中国是全体中国人的中国,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求各民族继续发扬“爱我中华”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共同团结奋斗,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更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在新时代的新要求。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强调各民族共同维护、赓续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同时,还要求各民族发扬“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财富,面对新挑战、新困难不气馁、不妥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进行创新创造,在创新实践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文明统一性根本追求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开辟了各民族共同维护祖国统一、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新境界。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一统思想”在进入现代民族国家时代之后的体现,强调各民族在国民身份上的一致性,进而形成维护祖国统一、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是“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凝聚起来的大家庭,决定了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中华文化是在延续中华文明的根和脉,决定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以及各民族共同维护坚强统一的国家的必然性。中华文化使中华文明具有超强的内聚力,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成为中华民族“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的重要体现。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涵养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万物并立、和谐相处的开放胸怀和共生理念,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奠定了坚实根基。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倡导各民族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发展的历史主流趋势在新时代的体现。中华文化注重“和而不同”,在数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最终建设成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同时,包容性也决定了中华民族对于不同宗教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但又坚持“政主教从、多元通和”的治理原则,确保各种宗教被纳入中华文化的体系框架,并立并存,相互包容,和谐相处。在对待外来文化时,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接纳世界文明尤其是其他国家先进文化的宽广胸怀。中华民族强调万物并育,辩证统一,在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中和谐共生。
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彰显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引领世界和平的精神力量。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儿女大团结,并不是强调“大中华主义”“泛中华主义”,而是追求和平的文化基因的体现。几千年来,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袤、人口众多、物产丰饶的大国,崇尚礼尚往来、和谐相处,从不扩张、殖民,也不推行霸权。追求和平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基因,也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最终凝聚为中华民族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文化把各民族聚在一起,具有化解族群冲突、内向凝聚的“大家庭”传统,这就是取长补短、相互帮助。随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我们又把这些历史文化传统发展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基本理念。这与西方难以化解族群冲突最终不得不靠各自的民族主义,建立“一族一国”的民族国家路径大相径庭。中国式现代化决不走西方“国强必霸”的老路,而是走和平发展的新路。“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这是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逻辑,也是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新定位。正如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一样,中国必须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坚持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但是这种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提升,并不是像主导西方文明的西方文化体系所主张的“普世价值”那样,要求甚至强制别的国家接受。恰恰相反,中华文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自己的言行、礼仪、道德和文明修养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发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作用。中国主张共商共建共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而不是强人所难、损人利己、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和所谓的“普世价值”。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更加增添了其所具有的世界性文化的价值理念和核心特征。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
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特点,决定了中华文明能够生生不息、传承至今而且根深叶茂、具有光明前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仅针对民族工作,而且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工作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族篇的核心要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大力加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也就是建设具有时代特色、引领时代潮流、体现中国乃至全球文化建设方向的先进文化,体现文化与文明的时代性。
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并不是抱残守缺,把中华文化仅仅等同于中华传统文化。因为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文化,都必须时代化,都必须不断在创造和创新中发展。哪怕是那些被视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也需要在传承中进行创新和创造。因为这种传承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必须使文化的主体内容与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相一致。像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一样,对传统文化也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把这种“双创”作为建设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遵循和根本路径。当代中华文化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于一体,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当代中华文化的土壤和基础。但是,传统文化并不都是精华,甚至还有一些是糟粕。有些文化内容在当时可能是适当的,但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可能因无法跟上时代步伐和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而不得不进行改变。事实上,任何文化都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进行有机更新和推陈出新。这种更新过程也是一个去粗取精、扬弃发展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和文化建设,不仅把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而且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文化建设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些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推进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也是在世界文化体系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体现,对推进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