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近对丘吉尔的《至暗时刻》产生了浓厚兴趣,上周末买来一口气读了大半,书中的很多情节着实让我意外。
一直以为丘吉尔是个狠角色,力捥狂澜、拯救世界的行为背后,必定是一个充满光环的人物;然而读了书我才发现,生活并没有对任何人网开一面,他虽出身贵族,但是在青年时期被父亲打击;而几次实际指挥作战,也大多以失败告终,有一次甚至伤亡了50万人,因此遭到诟病。更别提他爱喝酒,甚至喜欢穿粉红色的浴袍——凡此种种,不难理解为什么他刚刚执掌政权时,被外界认为“不靠谱”了。
这时,我停下来开始思考,丘吉尔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对于外界的声音,他又是怎么看待呢?
这个问题我一时还没有很好的答案,因为需要看太多的资料。但我想,他内心一定有一个很坚实的自我,这从陪伴他多年的伴侣就可看出。电影版《至暗时刻》的片段,清晨,丘吉尔的妻子克莱门坦帮丘吉尔整理领结,而他问妻子,我应该怎么做时,他的妻子只回答说,“be yourself”。我想,如果没有他对自己的认可,也决不会有一个一直站在身边相信他的伴侣。
我想丘吉尔是敏感的,因为他懂语言的力量,也正是借助了语言的魔力,他可以通过电波鼓励欧洲大陆的人民,虽然书中说他研究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但我认为,这只是外在的技巧,他是真正懂语言的魅力,才能发挥出语言的力量。他的演讲,在当时并不被外界认可,然而多年后,这些演讲已经被视为无法超越的经典。
在他的自传《荣光时刻》中,他描述自己在初学拉丁文时闹出的笑话。以至于后来进入哈罗公学时被分到了最差的班级。他的很多书都是后来恶补的,好励志。
对于欧洲大陆来讲,1940年前后一定是所有人记忆中的“至暗时刻”,书名叫做《至暗时刻》一点也不夸张,懦弱的张伯伦以及他所推崇的“绥靖政策”将整个欧洲推入了被动的境地,在丘吉尔执掌政权时局势已经非常不利。也许当时英国议院做出另一个决定,将另一个人扶上舞台,那么后续的人类历史都将被改写。
在意思的是,丘吉尔的自传,叫做《荣光时刻》,也许这就是英雄,在至暗时刻,可以发出自己的光,变成属于自己的“荣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