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相关的资料收集、学术研究、设计与施工、经典案例,以及与佛教建筑有关的艺术与创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北省人民政府  ·  打开“河北账本” 感受民生温度 ·  昨天  
禽报网  ·  冻品•2-9\\局部单品继续跌100-300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佛教建筑

【莲界】画壁生辉——古蜀道与千佛崖

佛教建筑  · 公众号  ·  · 2018-02-06 06:08

正文

两千年古蜀道,碧血隐隐,历历在目;

两公里千佛崖,画壁升辉,历史回眸。



抵达广元是春节时期的清晨,从广元站到千佛崖,嘉陵江水始终伴在左右流淌。


广元,你这秦岭山脉的精灵,嘉陵江水的长子,想你自古以来的繁华,定是人文锦绣的,于是我便深深眷恋在你厚重的岁月和古道之美色里。



李白在此“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杜甫在此“直愁骑马滑,故作放船回。”

多少诗韵流金的岁月,化作了时光之里堪称为中国西部文化轴心的你。
千佛崖是我广元之行的第一站,

看峭壁摩云,陌上空无路,

于是我便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一句句递给随行的山风。



从嘉陵江水向上追溯,

那崖壁上刻满了从北魏到盛唐到五代再到明清的大大小小佛龛。

他们一一静坐在嘉陵江一岸,庄重的看着千百年江水流淌世事变迁。

作为一个长期盘踞在崖壁之上枯坐的精灵,

一个一个或大或小的佛龛,微笑着从时光内部起立,

散乱有序的打坐,叨念着光阴里过往的故事。




在广元,在女皇故里,在千佛崖,

我是一位膜拜者,我用我穿越的触角,

静观着人文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历史气息。

事实上,历史的皮肤历经千百年的打磨,褶皱已了无踪影。

空余一摊没有棱角的行囊和轰然而过的江水伴随崖壁奔走,或争论或叹息。

一个又一个朝代,在翻来覆去的纠结中,

露出了衰败的背脊。



旧时阳光,历久弥新,

悲与欢,苦与乐,在江水中一去不返。

尘世的光,斑驳陆离,

其中有一部分在洗礼中被滤掉了,

另一部分停下来遮风挡雨。

要嘛点石成佛,佛自不言;

要嘛以史为鉴,预示着朝令夕改必将于某个时辰扑面而来。



隔江观岸,佛像欲语不休,嘉陵江水兀自哗哗有声。

千佛崖下的古蜀道,是古代中原北方通往四川的主要通道,

历朝历代官员、文人、商贾往来于此,或为官,或流徙巴蜀,或往来经商。

在唐朝,王室、官吏、商贾多有开窟祈福的传统,这种风气便顺着古蜀道一路蔓延至四川,千佛崖毋庸置疑的成为石窟艺术进入四川的前沿码头。



古蜀道,从广义上说,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长约1000余公里。三千多年历史中,剑门蜀道是保存至今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



千佛崖石窟题材丰富,以佛教造像为主,有多处阿弥陀佛和极乐净土的主题造像,也有不少观音等典型的密教本尊造像。石刻中有少数道教造像和儒、释、道三教合龛造像,这说明当时宗教已盛行于民间,它所表达的思想,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世俗风貌。



【大云古洞】

大云古洞是千佛崖最大的一窟,正中中心柱雕有弥勒佛站相,当地人说,这弥勒佛身材修长,就是依照广元出生的女皇武则天的模样刻划而成的。大云洞南北各有两个圆形龛,龛中设坛,这种布局的用意,既有造像,又是僧人修行的密所。



【韦抗窟】

千佛崖石窟大多开凿于唐代,这与入蜀上任的唐朝官员颇有渊源。唐开元二年(714年)的某一天,太子左庶子韦抗接到唐玄宗上谕,令他即日赴利州出任剑南道按察使。唐朝王室、官吏、商贾多有开窟祈福的传统,来利州第二年,韦抗找来一个石匠,在千佛崖开龛凿像。三米多高的马蹄形洞窟中,佛祖端坐中央,南北两壁雕满了观音,窟壁上密密麻麻的排列着历代题记,而正因为此窟最早的题记:开元十年(722年),剑南道按察使银青光禄大夫行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韦抗功德,故把此窟称为韦抗窟。716年,韦抗匆匆返回长安出任黄门侍郎,他究竟是否看到了石窟完工,尚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苏颋

韦抗离任之后,又有一位唐朝名臣自长安赴利州,出任利州大都督府长史,他名叫苏颋。到利州不久,苏颋就捐资在千佛崖开窟。第二年,他巡行至利州,石窟已经完工,苏颋大喜。

此时的千佛崖规模更胜,岩壁上到处是清秀隽美的佛像,石窟如同佛塔一般,层层罗列,直达山巅。

幸运的是,苏颋捐资的石窟得以一直保存至今,石窟不大,雕有一佛二菩萨,是唐时最为常见的雕刻题材,故此窟被命名为苏颋窟。


【大佛窟】

千佛崖第7窟大佛窟,大佛方脸浓眉,鼻梁粗大,令人想起云冈石窟的佛像。他的模样既不像印度人,也不像中国南方人的相貌,而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此时的广元虽然归属南朝,却屡屡被北朝军队占领,大佛的风格恰恰证明了这段历史。



【菩提瑞像窟】

这是一座雕镂精美的大型洞窟,窟形为方形平顶式,内造中心坛。主尊结跏趺坐于双层金刚座上,偏袒右肩,手作降魔印,头戴宝冠,项饰七宝璎珞,两旁胁侍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只可惜他高高在上,我的照片全是长焦仰拍。



【莲花洞】

莲花洞因藻井的正中有一朵莲花而得名,莲花周围的牡丹是宋人所绘,中心的莲蓬则被绘成中国道教的“八卦太极图”,这种佛道合一的情况并不多见。莲花洞的南、北、东三壁各雕造一个大龛,龛内又各刻一佛二胁侍,东壁居中之佛为弥勒佛,阿弥陀佛居于南壁,释迦佛居于北壁,三龛周围的洞壁空隙之处又造佛、罗汉、观音等小龛。此洞窟正开凿于武则天称帝之时,因武则天,唐高宗都是弥勒佛的信徒,武则天更是宣示天下自己为弥勒佛降生而称帝,故莲花洞中三佛的位置乃是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