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对你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这么清楚呀?”
“市里开了家透明幼儿园,我把他送那去了。”
“是什么样的幼儿园?”
“有监控的,可以让你看到孩子在园中的一举一动!”
自去年开始,北京、上海等地不少幼儿园流行一种俗称“透明幼儿园”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随后在全国大城市里大面积推广流行,甚至成为幼儿园有“实力”或是“教学公开”的象征。
透明幼儿园是指通过安装网络摄像头,全程监控宝宝的幼儿园。在透明幼儿园里,家长随时可以通过教室里的摄像头观看孩子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做什么。透明幼儿园一度把这种系统作为对自己园所管理和教学质量的一种肯定,因为做得好,才敢于“直播”。
不少父母也表示支持,认为这样的设备就像自己长在幼儿园里的一双眼,能监督老师的教学,了解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对孩子有好处:“宝宝刚送进幼儿园,家长难免会出现一些担忧,宝宝睡安稳了吗?与小朋友玩得怎么样?尿裤子了没有?第一个星期感觉异常痛苦,每天都有无数次的冲动想给幼儿园打电话。能从网上通过视频看到宝宝在幼儿园的吃、喝、玩、睡等,再也不用早点下班去接孩子了,与孩子的分离焦虑症也减轻了一些。”但也有一些家长觉得没必要。
一时间对于这种透明化幼儿教育究竟对不对,幼儿园里是否需要安装摄像头引发市民和网友热议。
有人认为这种“透明化”反而对老师是一种保护。很多家长都视孩子为“掌中宝”,一味的袒护自己的孩子,发生事故后不分青红皂白就将责任推给老师,甚至加以责难,弄的老师也是“有苦难言”。
不过,一些专家和老牌幼儿园极力反对这一做法,部分幼儿园老师也坦言,教室里突然多了“第三只眼睛”监控自己上课后压力变大:“当时压力确实很大,老师就像电视台的主持人,每天像作现场直播。”“另外,我觉得这是对我们不信任的一种表现。”
但也有人认为,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老师觉得压力大多半是“心里有鬼”。
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存在即合理”。透明幼儿园的异军突起,是有合理性的。“互联网+”时代,幼儿园为证明实力的“教学公开”和家长对孩子舐犊情深的“分离焦虑”“一拍即合”。
还有一个重要的诱因是,近几年来,幼儿园老师虐待孩童的新闻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让家长和社会都忧心忡忡。
可以说,大多数家长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对幼儿园,或是对幼儿教师还是比较信任的。但是,从近些年媒体曝光的幼儿园虐童事件来看,一些幼儿教师对孩子下手之狠,招数之残忍,简直就丧失了人性。
对开办幼儿园经营者和幼师从业者的资格缺乏严格监管,是幼儿园虐童事件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如果是在透明幼儿园里,老师和孩子在幼儿园的一举一动都“全透明”,可以有效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所以,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里的生活,接受家长们的监督,检查教师的工作态度和避免幼师虐童现象是发生而设置这一监控系统的初衷是好的。摄像头对老师们的工作也形成一定约束,让从事教育的幼儿老师能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言行,保证教育质量,减少虐童现象发生。
对于园内的小朋友们来说,透明幼儿园也有一定约束作用,当他们想到“爸爸妈妈会看到我,我要乖乖的”时,会更加注重在父母面前展示自己的优点,久而久之性格会变得更加活泼大方和善于表现自己。
而且通过监控系统,幼儿园管理者只需坐在办公室就可以了解各个班级和活动区域的情况,减少了现场巡视的次数,让幼儿园的管理更透明化,遇到问题时可以积极沟通促改进。
但在实际运用中,过度的使用这样的“全透明”模式,容易给孩子和老师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在镜头前的表现并不自然,家长希望得到孩子真实信息的目的也没有实现。
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峰说:“现在许多家长并不完全懂教育,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如果不尽如人意,在家就会对其进行批评。孩子的感觉是常常处在一种被监控状态下,心灵受到压抑和束缚,反而不敢大胆地表现。在这种状态下,生活是为了父母去表现,而不是为了自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们丧失了自由的心灵和生活。”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指出:“幼儿成长过程是良好习惯养成和规范内化的过程,关键靠培养。有一天,孩子们发现:自己在校的一言一行都能被父母看到,孩子会故意表现很乖的动作,让家长表扬自己,而这不是孩子内化的行为。时间长了,“第三只眼睛”会扭曲孩子的行为和人格,也容易让孩子养成“为他人活着”的想法:家长开心自己就好,要为父母活着。”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园长张澜也明确表示不赞同“全透明”的做法:“首先摄像头的片面信息会让家长和老师产生误解。比如,当一个家长看见自己的孩子正在独处的镜头时,有的家长就会质疑‘幼儿园老师怎么可以不管我的孩子呢?’……摄像头安置在教室中,对教师一天行为的‘监控’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不被尊重,容易引起教师的反感。这样不利于家庭与幼儿园良好关系的建立。”
“透明幼儿园”的确是高科技时代的见证,尽管存在很大争议,但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过,“全透明”的模式,也会不知不觉忽视老师和孩童的一些合法权益,并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这场关于“全透明”之争其实反映出来的是幼儿家长群体和幼教群体之间互不信任。
如果家长信任教师,自然不会要求随时监控教师的行为;如果幼教群体信任家长,自然不会担心家长因图生议。
正是对幼儿园管理和对老师的信任缺失,才有了这种无奈的“透明幼儿园”。同时,“透明幼儿园”也呈现了教育乱象——让幼儿园正规化,才能纾解这种信任缺失。
当今不论什么事情,都想依靠科技来解决。问题是,高科技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满街都是“天眼”的时代,案件仍频发——高科技不是万能药,也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有时候,有图未必有真相。
“透明幼儿园”可以给家长一个交代,但也侵犯了教师隐私权益,将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曝光在家长眼皮下。每一个人都有隐私,教师亦然。
虽说孩子不知道什么是隐私,但不代表他们没有隐私权。《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在推行“透明幼儿园”,将幼儿就寝等生活隐私随意传播给他人看的时候,即已侵犯幼儿隐私权。当我们看着镜头中孩子泯然一笑的时候,谁能看到孩子的尴尬?
可以说,“透明幼儿园”是“互联网+学前教育”的必然产物,它的存在有其时代先进性、地域发达性、管理多元性、自然真实性和需求合理性等。从这个意义上讲,“透明幼儿园”可以被看作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改善幼儿园多元评价机制、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但它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当幼儿园把“安装可视化探头”作为体现办园水平、引领幼教时尚的一种标志,成为让家长放心的“砝码”,在招生时大肆宣传时,透明监控的作用被扭曲、变形,不仅使家园关系僵化,而且使教师忧心忡忡,变得不敢管、不敢说,逐渐丧失了“本真”的教育状态。
对于“透明幼儿园”这种新生事物,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过分夸大。“透明”可以成为幼儿园优化管理的工具,但不能过度依赖监控,也不能忽视师生的隐私实行全盘“透明”,透明也应当有度。专业化的“透明幼儿园”不会是置幼儿教师于尴尬之地的家园信任危机的产物,而是有效化家园互动的支持手段、专业化幼儿观察的示范基地、高质量幼儿教育的展示平台。
作者:徐啸
微信编辑:周文超
参考资料:今日头条、中国教育新闻网、搜狐、网易、中国教育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