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Sir电影
曾经,爱电影的人都关注了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  ·  为朱同、李红、王铁梅、赵巧巧所构成的一年 ·  3 天前  
Sir电影  ·  开年出轨大剧,这家人一个比一个会装 ·  3 天前  
豆瓣电影  ·  永不过时的珍珠项链,从18岁戴到80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Sir电影

开年出轨大剧,这家人一个比一个会装

Sir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25-01-24 23:55

正文

是枝裕和说,他已经打算告别“家庭剧”。


结果没多久,就反悔了。

因为实在无法拒绝自己的艺术启蒙剧,到底是什么让他相信家,有那么深可以挖掘的空间?
‍‍‍‍‍‍‍
这大概就是他的回答——


宛如阿修罗

阿修羅のごとく



原版电视剧1979年播出。

新版主演宫泽理惠、尾野真千子、苍井优、广濑铃,都是日本数一数二的女演员。

是枝裕和亲自操刀编剧、导演。

可结果呢?

豆瓣仅仅7.8分。(这个分数对是枝裕和来说已经很低了)

甚至于更夸张的评论出现——

人们指责其为老登。


这是Sir无论如何也预料不到的。

是家庭故事已经被抛弃了?

还是是枝裕和变了吗?


01

先看看某些人口中的“登”在哪。

一个老式家庭。

几个女人围着一个男人转。

这个男人还出轨、包二奶、还有个疑似私生子……

这样的故事看上去的确很“女性不友好”哈。

不仅如此。
‍‍
你可能很无法理解的,是剧中女性角色的反应。
发现父亲出轨后,家里四姐妹召开会议。


除了最伤心的三女儿,其他的姐妹们都觉得没必要小题大做。

二姐不愿意打开偷拍的证据。

认为这是一个“潘多拉魔盒”。


大姐因为假牙意外掉落,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她吸引了过去。

一片嘻嘻哈哈。


四妹甚至还打开了电视看起了拳击比赛。


是不是让人想起了《海街日记》?
父亲是缺位的,不重要的。
‍‍‍‍
只是因为父亲的原因,几个姐妹之间的故事被牵动起来。
‍‍‍‍

《宛如阿修罗》以一场家庭风波,映照出四个女儿各自的烦心事。

大姐纲子,为什么对出轨这事这么轻描淡写?

其实是因为她自己也深处不伦恋的漩涡。

丧夫多年,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还在料理店谋了份园艺师的差事。

结果,和料理店老板勾搭上了。


而二姐呢?

卷子的家庭看起来最幸福,丈夫事业有成,两个孩子也活泼可爱,她做全职主妇,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

可她一直怀疑丈夫和秘书有外遇。

证据呢?

没有实锤。

所以父亲出轨证据被拿出来时,她才会(掩耳盗铃)应激般地不准大家看。


四妹也是如此。

表面上对家长里短不在意,是因为她从小就养尊处优,受人欢迎,但事实上她和尚未出道的拳击手男友住在出租屋里。

她羞于把这件事告诉姐姐们。

所以她对拳击比赛的重视,要远大于70岁的父亲出轨。


这其中大概只有三姐。

她固执、冷静,对父亲出轨这事抓住不放。


而四姐妹紧急开会,不是为了怎么解决父亲的问题。
‍‍‍‍‍‍
而是担心——

母亲知道了怎么办?

但你真以为母亲这么多年都被蒙在鼓里吗?

呵呵。

一个细节。

她可以看到丈夫口袋的玩具,一个老男人,玩具还能是买给谁的呢。

她气得砸破纸门。

但随后,也只能悄悄修补起来。

哪怕是表面的完整。

她也要继续维持下去。


这就有意思了。

为什么家庭,往往会成为亚洲影视最重要的题材?
‍‍
因为都不需要另外去拓展谍战、复仇、悬疑、惊悚题材,家庭里就足够凶险了。
‍‍‍‍‍‍‍‍‍
最大的未知与猜忌。
‍‍
可以发生在最亲密的家人之间。


02

一个来自1980年代的故事。

一群隐忍、受伤的女人。
‍‍
是枝裕和想说的就是在家庭里忍气吞声吗?

当然不。

熟悉是枝裕和的观众应该很早就已经意识到,价值取向的正确与否并不是他所考虑的,他的关注点永远是人,在环境中的具体的人。

就拿《步履不停》来说。

母亲敏子的大儿子纯平为了救溺水少年淳史而身亡。

尽管淳史每年都会来他们家拜访。

敏子却总是对他冷嘲热讽。


这种对“生者”的不原谅,是敏子对儿子的思念,以及对命运的无奈。

而《宛如阿修罗》呢?

其实是枝裕和想说的并不是“出轨”或“隐忍”。

而是谎言。

这个故事的原剧本作者向田邦子,被称为日本张爱玲的剧作家,其实根本没有把重点放在家庭、婚姻关系上。

剧中,鹰男这样描述这四姐妹。

女人就是阿修罗啊
阿修罗是印度的神明
表面标榜着仁义礼智信
但实际上却喜欢说别人的坏话


但向田邦子的本意,并不在于把女人比作阿修罗。

所谓的阿修罗,是所有这些撒谎成性的人。

如果说女人常带着两副面孔,那男人的伪装便是轻而易举就会被识破。

二女儿卷子最接近抓包丈夫的一次,是在他出差时。

丈夫给家里打来了电话。

可他的语气不像是对自己说的。

甚至,他还在电话里约见吃饭(私会)的时间地点。


几乎已经露馅。

而到了下一次又要出差时。

卷子借着给丈夫送换洗衣物的由头,偷偷来到了他居住的酒店。

但她没敢走进去。


还是由跟在后面的女儿把衣服带给了丈夫。


但她仍不愿承认,自己对丈夫的怀疑。

那丈夫呢?

这次他是真的在出差办公,所以,他可以堂而皇之地抱怨妻子多虑。


这场戏的重点在哪里?

我对你的怀疑达到了顶点,但我不能揭穿你。

你这次没有抓到我,那就说明我是清白的。

好端端的夫妻关系,就是会这样变成你来我往的猫鼠游戏。

而是枝裕和只是让卷子的纠结止步于旅店门前,也没有让丈夫的得意多露出来一分。

似乎,他一直相信的就只是“人与人之间蕴藏的深刻的爱”,而不是那些“说出口的尖锐对话”。

也正是如此。

我们在看是枝裕和作品的时候,往往会觉得他是挖坑不入,在悬崖边上跳舞,明明有那么多可以“直击人心”的时刻,但他总是轻描淡写地处理一切。

这是他的导演风格。

也是在当下,他可以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直接原因。

我们听过太多的口号,也看过太多撕心裂肺的冲突,但有时候,那些道理和价值观往往会凌驾到了“人”的上面。

久而久之,我们便忘了人本来的样子。


03

不过还是得承认。
‍‍
在是枝裕和的作品序列中,《宛如阿修罗》不是很出彩的那一个,它有着不少瑕疵。

举例来说。

其实2003年的时候,森田芳光也翻拍过这部作品,并找来了大竹忍、黑木瞳、深津绘里、深田恭子来饰演四姐妹。

一个细节可见他与是枝裕和的差异——

争吵。

大女儿纲子被情人的妻子找上了门。


对方要查看玄关的鞋柜,看看丈夫的鞋在不在里面。



电影版中,两人笑脸相迎,话语中也是极尽客套,实则绵里藏针,体面姿态之下是寸步不让。



森田芳光的拍法,没有急于做价值评判,只是像她们一样“揣着明白装糊涂”。

因为,人为了情欲而做出的掩饰是十分丑陋的,同时又值得玩味。

而在剧版里,试探变成了质问,奸情被直接揭露,一丝迂回试探的空间都不留。


从大姐的抗拒(心虚)来看,感情的对错已有了定数。


这就是两人最大的不同。


森田芳光拍出了日本人的特性——


“人間臭”。


在日语中,这个词代表着人的气味,不管怎么掩饰,都会隐隐散发出来。

是枝裕和则是把母亲的情欲呈现为正当,把大女儿的奸情表现为不堪。


似乎他已经对人做出了预设,她们心里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那么她们的行为,便像是安排好的。

Sir并不是要评判谁高谁低。

但毫无疑问在这个故事中,森田芳光的方法是更合适的。

也更适合当下的时代。

而是枝裕和的方法,则让每集片头里那些女性的真实困境,插花、毛线球、口红、拳击手套,变成了一种悬浮的行为艺术。

成为了一种幻想。


是枝裕和在制作此剧之初就早已说明了初衷,重现这部1979年的剧集,如果不是因为剧本有部分不合理之处,他甚至都想照着重拍。

如果说“登”代表着不符合当下性别意识的思想。

那么这对剧来说是必要的。

是枝裕和就是要强调——

1979年的人,就该有1979年的想法。

那是个男性主导的世界,女性的最大价值被认为是维持好家庭,那么即便现实中的女性有许多的不满,她们也不得不在行动上符合那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而可惜。

当下的我们似乎并不愿意去理解那个时代真实的人,真实的生存环境。

我们习惯于用当朝的剑,去斩前代的官。

这使得我们现下的影视剧中,几乎所有身穿古装的人,都拥有一副比当下实际情况更激进的思想。

口号越喊越响。

但离真实,也越来越远。

所以怎么说呢?

如果你想看那个年代的女性如何生存,如何这思考,Sir建议你看看这部《宛如阿修罗》。

因为这里有大量的细节,构筑了一个真实的环境,一个个真实的人。

而如果你只是想看女性觉醒,那么Sir并不推荐你去看。

并非它思想“陈旧”。

而是因为对于那个时代大部分女性来说,这样所谓的“觉醒”并不现实。

从这个角度来说。

你又如何责怪40年前的人,思想不“进步”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毛脸雷公嘴榔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