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舟骨是足部最常见的副骨之一,其起源于足舟骨的继发骨化中心,被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导致的畸形,女性患者多见,常为双侧。
多数足副舟骨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 X 线检查时可见副舟骨形成。少数患者在扭伤或其他创伤后出现中足内侧疼痛和步态异常等症状。
胫后肌是足部主要的内翻和内收肌,胫后肌 2/3 止于舟骨结节上,对足部纵弓的维持有重要意义。
当存在副舟骨时,胫后肌腱的方向和止点发生改变,破坏了足弓正常的生物力学功能,易引起平足的发生,不过副舟骨痛和平足的关系尚不明确,手术治疗时是否同时处理平足仍有争议。
另外,突出的副舟骨在长期行走与鞋摩擦的作用下易导致腱鞘炎,加重疼痛等症状。
Dwight 早在 1907 年就提出了副舟骨的分型,后来研究者根据副舟骨的大小、形状及其与胫后肌腱和舟骨的关系将其分为三型。
图源:《曼氏足踝外科学》第 9 版
Ⅰ 型约占 30%,不与舟骨相连,跟随胫后肌腱运动而滑动,可能是胫后肌腱的籽骨,直径为 2 ~ 3 mm,极少出现症状。
Ⅱ 型大小约 8 ~ 12 mm,呈三角形或心形,与舟骨通过纤维软骨相连,常有疼痛不适等症状,也称「 二分舟骨 」,需要与舟骨结节骨折相鉴别。
Ⅱ型副舟骨又可根据副舟骨与舟骨结节的角度分为 a 和 b 两种类型,
Ⅲ 型副舟骨与舟骨融合,相对稳定,也较少出现疼痛等不适。
患者多因中足内侧疼痛前来就诊,幼年时可因穿鞋挤压出现疼痛,成年时多因足部创伤引发,老年患者的不适可能与胫后肌腱失能有关。
体格检查时以中足内侧隆起、触痛为主,可伴有相关部位肿胀以及步态异常。
辅助检查方面,X 线是首选的检查,常规足正侧位和斜位片已可提供充足的诊断证据,有条件时可拍负重位片以及后足 Saltzman 位片,方便评估平足情况和后足力线。
图源:DOI: 10.1097/JSM.0000000000000901
MRI 可有助于鉴别舟骨结节骨折和副舟骨,副舟骨痛时常有骨髓水肿,还可评估胫后肌腱情况。
CT 检查可用于鉴别 X 线显示不清的骨折,提高了诊断的敏感度,超声检查也有报道但对操作者要求较高。
无症状的患者可不予处理。有症状的患者常规可先进行 6 个月保守治疗,即对症治疗。
1、穿鞋摩擦引起疼痛者可改用宽松舒适的鞋子。
2、合并平足的患者可定制足弓垫以减轻胫后肌腱的张力。
图源:站酷海洛
3、还可使用消炎镇痛药物以减轻炎症反应。
图源:站酷海洛
4、疼痛严重者还可用石膏固定减少胫后肌腱的持续性重复受力。
5、主动锻炼方面,可通过足趾抓毛巾改善症状。
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 Kinder 手术(改良)、单纯切除术(改良)、经皮钻孔和内固定融合术。
1、Kinder 手术及改良术式
手术要点是切除副舟骨,修整舟骨避免仍有突起,将胫后肌腱位于副舟骨的止点剥离。
经典术式是先从舟骨背侧钻孔,再将胫后肌腱远端从足底穿入该孔,折叠缝合于胫后肌腱近端或周围骨膜组织上。
该术式优点在于恢复了胫后肌腱方向,有利于足弓的恢复,因此尤适用于合并平足的患者,但此法创伤较大,而且钻孔后舟骨易骨折。
现常用改良方法,即用带线锚钉将胫后肌腱止点固定在舟骨跖侧。
图源:DOI: 10.1177/1071100716644791
2、单纯切除
单纯切除手术仅要求切除副舟骨以及疼痛性滑囊,清理胫后肌腱止点,不要求恢复胫后肌腱的力线,适用于足弓正常的患者。
改良术式是将胫后肌腱向内下缝合固定于舟骨跖侧骨膜,以加强跟舟足底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