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两则有关ofo的新闻相继刷屏:
在莫斯科的展示会上,ofo联合创始人杨品杰表示:公司拟进行新一轮融资,金额可能超过10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路透社7月就曾爆料,ofo拟融资10亿美元,将由日本软银领投。路透社还表示,融资后ofo估值可能接近30亿美元,而摩拜的估值目前为27到30亿美元。此次重提融资,可能意味着消息宣布已在近日。
另一则消息则与朱啸虎有关。他在“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表示:目前共享单车格局已定,前两家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然而他们每个月仍要投入大量资金运营,唯有合并才能盈利。对于“谁合并谁”,“这对资本来说并不重要。”
朱啸虎选择这一时点发声,背后深意难以揣摩。依据微信公众号接招梳理的朱啸虎的投资逻辑:当年投滴滴,是因为他“把风口的顺序想明白了”:先从出租车的存量市场教育用户,然后打通支付,最后席卷专车。若非如此,直接在专车增量市场竞争,很可能陷入烧钱火并。如今,ofo可能就遵循朱“不那么喜欢”的竞争方式:在增量市场玩命烧钱。这一模式想持续,只有两个条件:要么不停有人投钱,要么迅速开始赚钱。后者显然不满足,前者正对应这一融资消息。
此外,朱啸虎认为“合并的时候到了”,可能与两家“烧钱铺量”再难以为继有关。《共享单车新规》后,北上广深杭等相继叫停“共享单车新增投放”,现有厂商只能在已投车辆上升级。这意味着要维持力量平衡,只需维护、升级智能锁的钱,打死对手基本已无可能。
国内天花板被封死,两家不约而同转向“海外战略”,但这也可能违背了投资人的初衷。今年7月,ofo融资7亿美元后,宣布将在年底前投放2000万辆车,服务全球200个城市。此前刚融资6亿美元的摩拜也宣布“进军全球200城”。可以说,共享单车估值高,极大仰仗其数据对AT两家“大数据、移动支付”的价值。而海外布局,数据变现将难得多,AT更不愿意为这部分接盘。这正是投资人不愿看到的。
最后,我们梳理了摩拜、ofo两方阵营对“合并”态度的转变。共享单车战况起伏皆在其中:
2016年9月,金沙江朱啸虎作为ofo投资人发声:ofo、摩拜将在90天内结束战斗。两天后,摩拜投资方之一“熊猫资本”表示:如果90天内ofo超过摩拜,我们合伙人就在国贸裸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