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导 读
许多人都会关心,是不是现在「近视眼」变多了?的确,中国中青年的近视患病率逐年增长。
用眼过度、视力疲劳等眼科问题,在21世纪出现了「井喷」。
上工治未病,在中医里,有哪些外治手法,能缓解视力疲劳呢?
目失所养,神光不能发越于远
一到节假日的眼科医院,都有成千上万的人群涌入,「人多到基本没法从中间穿过」。
西医对于近视的诊断比较明确,认为除遗传因素外,主要是由于用
眼不当所致视力调节疲劳,
久则使眼球前后轴变长,
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折射后,
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而成近视。
其预防在于注意用眼卫生,如避免视物光线过强或弱、用眼过度等,治疗则配戴眼镜使光点后移,聚焦在视网膜上而形成清晰图像。
网络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而在中国,最早载入书籍里的「近视」眼,就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先生:
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在政府数年,每进文字,亦如常人,不以为异。贵人真自有相也。
——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
近视在中医学中属于「能近祛远」,「近觑」的范畴,精微不能上荣于目,目失所养,神光不能发越于远所致。
《灵枢·大惑论》也说到:
「
目者乃五脏六腑之精也,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就是说明亮的双眸如点漆,非有气血充盈之身体而不可得。故禀赋不足,久视耗血,血为气之母,血虚气亦虚,则神光不能发越于远处,乃成近视之症。
中医的理论精髓「不治已病治未病」,其着眼点在防患于未然,即不可待生病或疾甚后才去求医,而应未雨绸缪,预防疾病的发生才是王道。
抛开遗传因素,对于用眼过度、视力下降的预防,首先当从日常做起,平素注意用眼卫生
,调整平衡脏腑阴阳,缓解用眼疲劳,
藉以提高视力为目的。
外治缓解视力疲劳
外治手法如
针刺、艾灸、按摩
眼眶周围穴位,皆有疏经通络、缓解眼部疲劳不适,藉以预防调节、恢复视力之能。
适合艾灸小白使用的温煦版蕲春艾条,有需要的请带走
眼周取穴如
瞳子髎、鱼腰、攒竹、睛明、承泣、丝竹空、四白、风池
等;
特种刮痧里,有一种
目周刮,
上下两板,包含了睛明、鱼腰、丝竹空、瞳子缪、承泣等眼科大穴。
不需要记住这些穴位,从内眼角开始,沿着上下眼眶,上一板,下一板,这么两板穴位全刮到了。
远端常取四关之
合谷、太冲及太溪、肝俞、胆俞
等,进行艾灸或按揉。
合谷取穴:
找合谷先定位两个点,一个点是食指的指间关节,另外一个是食指的延长线,在手臂背面和大拇指延长线交汇处那一个点,一个是A点,一个是B点。在这两个点之间,术语叫第二掌骨的中点处,就是大名鼎鼎的合谷穴。
太溪取穴:
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太冲取穴:
在大脚趾和二脚趾延长线的交汇处,在脚面的最高点,可以用食指按揉。
食膳内调脏腑平衡
传统中药成方皆针对脏腑的调养,如补肾磁石丸,金髓煎丸、地芝丸、定志丸等,用于肝肾不足,眼目昏暗,远视不明,久视乏力、时见黑花之证,常服则能滋阴益水、去风助目。
又据《神农本草经》载言:「决明子治青盲
(青盲是外观正常,但不见物)
,目淫肤赤白膜
(由风热肝火而致眼中分泌物过多、眼睑红赤、或眼睑溃烂之症)
,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光。」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其味甘苦而咸,性微寒,入肝、肾、大肠经,具润肠通便、清肝降脂、明目之功而名之。
今之食膳
隋代大医家巢元方所撰,我国首部专论疾病病因和证候的《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中指出:
「
夫目不能远视者,由
目为肝之外候,腑脏之精华,
若劳伤腑脏,肝气不足,兼受风邪,使精华之气衰弱,故不能远视。」
《太平圣惠方》的
猪肝羹就有着「治肝脏虚弱,远视无力,补肝」
之功,
汤膳方
为猪肝1具、淡豆豉24克、葱白8根,置锅中加水适量,小火煮至肝将熟时,投鸡蛋至熟食用。
图源:百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次验方
枸杞鲫鱼汤
更家常:
食材:鲫鱼1尾,枸杞10克,将鲫鱼洗净去内脏与枸杞一起煮汤,吃肉饮汤;
银杞明目汤:
银耳20克,枸杞20克,茉莉花10克,共入水煎汤饮。
上方均可滋肝肾而明目,适用于阴虚所致之视物模糊、两眼昏花等,具有维持视力缓解视疲劳之效。
代茶饮
用于视力减退:
以决明子、枸杞子各9克,菊花5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1次;
治眼补肝、除暗明目:
决明子、蔓荆子等量,捣细罗为散,每以温水调下6克,食后及临睡服;
治目赤肿痛方:
取决明子炒黄研细末,茶水调敷两侧太阳穴,每日3~ 5次。
综上,无论西医还是中医,最核心的实际上还是预防近视的发生。
一般造成近视的常见原因,如视物距离太近、用眼过度疲劳、照明光线太强或太弱,行车、走路时看书或手机成瘾、遗传等。
再者,如确定为假性近视,不可急于配镜,当开始中医调理及保持良好的用眼卫生,科学规划,力行视力恢复方案,以防最终发展为真性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