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开车听一档英语教学广播,里面英语老师嘱咐一定要在「大城市」前用 in,不能用 at。
突然就很同情那些听众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永远都是在记类似这种「死规则」,于是成功地将一门充满想象力的语言变得枯燥无聊。很多人变得讨厌英语。
我说过,
语法从来都不是死的,应该根据表达目的灵活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存在初高中老师口中的「固定搭配」。因此,「大城市」前也不一定永远都要用in。
我在很早之前写过一篇帖子《到底是In Beijing还是at Beijing》,不妨大家一起再来读一读。
at Beijing 或者 in Beijing 都是对的,但是不代表可以随意互换。因为它们的意思并不相同。
in 或者 at 本质上是介词的选择,那么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介词的讨论上。
介词是英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性,很多介词可以完成很多汉语里动词的功能。但是,无论介词的用法多么灵活复杂,它们
本质上都是表达对象在空间上的关系
。
那么 in 和 at 在空间上代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at 是一个点介词,例如at a restaurant是将restaurant当成空间的一个点。
in 是一个3D介词,in the room是将room当成一个3D空间,对象在这个空间的范围内。
也就是说,
I am at Beijing.
在意象上把北京当成了一个点,好比你坐火车,路过北京的时候车坏了,你发短信给朋友说 I am at Beijing. 这里多少有点你只是路过,但并不在北京的范围内的意思。
I am in Beijing.
是指在北京的范围里,这是更为普遍的用法。
学校老师给你教的一定是 in Beijing。在事实上,绝大部分情况下都应该用 in,但你同时要明白,在不同语境,为了具体的表达目的,at Beijing也是一种正确的表达。
上面从介词的功能解释,我其实更愿意从想象力的角度来解释。
学数学的时候,我们学过点的概念。抽象意义上,点是不占有空间的。但实际上,点也往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好比地球,以浩瀚无边的宇宙来看,我们可以将其抽象成一个点(at),但是如果以我们人的角度,地球容纳了60亿的人口,我们觉得地球简直太大了,就不能将其当成一个点了,而说 on the earth。你看介词的使用也会按照表达的目的发生变化。中学学校灌输的是,介词是「虚词」,于是你会觉得介词并不承载传递语义的功能,所以介词的学习就变成了死记搭配,这样就把语言学死了。
希望你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要画地为牢,自我限制,尝试以一种理解的态度去体会英语,慢慢的,你会明白她和汉语不一样的美。
提前关注我的微博
本月底,我会在微博送原版书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