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唐韧
前非著名程序员,现不知名产品人。畅销书《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作者。喜欢聊聊产品、说说职场、谈谈个人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产品犬舍  ·  完整地聊聊我对 “隐性知识” ... ·  昨天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功能梳理”与“产品设计”,只差一层窗户纸 ·  昨天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今年产品这工资是认真的吗? ·  昨天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体验优化类需求,如何推进落地? ·  2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产品优化:如何快速确定模块优化方向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唐韧

开了个人

唐韧  · 公众号  · 产品  · 2024-09-13 13:05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个产品顾问在一个公司的项目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过程。文章中涉及到产品团队和运营团队的冲突,产品决策被运营导向所影响,导致产品体验下降。文章还提到了作者如何通过主导组织架构优化,改善产品决策机制,最终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章主题

描述了一个产品顾问在项目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包括产品团队与运营团队的冲突、产品决策机制的问题以及作者如何进行优化。

关键观点2: 产品团队与运营团队的冲突

产品决策被运营导向所影响,导致产品体验下降。公司内部对产品决策机制不满,但无法改变。

关键观点3: 组织架构优化

作者主导了组织架构优化,重新设置了产品团队的工作目标、人员分工等,并帮产品一号位打造影响力。效果明显,运营负责人离职,产品团队工作效率提高,决策合理。

关键观点4: 产品决策机制的改变

从运营负责人一人揽权变成了产品、技术、运营、老板的共识性决策。

关键观点5: 作者的观察和感悟

作者认为当不懂产品的人不想被说服时,应放弃努力。通过此次经历,作者分享了产品工作的常态和自己的体验,并推荐了相关阅读。


正文

如果一个不懂产品的人不想被说服的时候,此时要做的就是放弃努力,然后结束这场沟通。


以上,是我在产品工作中的一个原则,因为踩过太多坑。


你们也知道,我一直在给一些公司提供产品顾问服务,除了常规的方案陪跑、咨询建议、以及团队治理外,有时候还得干些脏活儿。


比如,帮他们开掉一个人。


从 6 月份开始我一直在跟一个项目,这家公司的产品在过去半年里有不错的增长,用户数据和营收数据也都很漂亮,并伴随着团队的扩张。


当时老板找到我是希望能帮他们在产品迭代流程上做一些 SOP 方案,同时也给产品规划提供一些方向建议。


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这个产品团队的决策通常都是运营负责人在把关。


原因很简单,在他们公司的组织架构中,产品部被划在了运营大部门下,产品一号位是汇报给运营负责人的。


这种结构存在有半年多的时间了,但最近几个月情况不怎么好。


比如,所有产品决策都是运营导向,有些甚至毫无逻辑可言。最终结果,就是运营 KPI 达成了,但产品体验越来越糟。


你可能会好奇,既然如此,那他们的用户数据和营收数据为什么还有增长呢?


说得直白点,就是他们把平台上的商品做得足够有性价比,比同品类商品价格都要低 20%。


作为一个细分领域的垂直电商产品,他们会去找一些白牌商品在平台上卖,主要发展低线市场。 这里说的低线还不是三四线,而是五六线打底,甚至更往下。


业务有增长离不开两个大前提,一个是物流快递已经进入全国市场毛细血管级别,另一个就是扫街地推模式。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以前物流快递覆盖不到的地方现在都能送货了,还有就是领一个鸡蛋就愿意下载注册一个 App。


他们为了降低获客成本,甚至直接保养了一家养鸡场,鸡蛋直接都是直接运到地推人员手上。


业务说完了,那他们的运营导向决策有多离谱呢?


比如,进入 App 首页强制弹出一个运营活动窗口,并且还不能关闭,只能点击进入了解活动详情,然后才能看到关闭按钮。


这么一来,活动页面打开率 100%,流量敞口大了,转化率就有提升。


你看,这种操作下的运营 KPI 能不漂亮么。


很快,他们也收到了一些用户投诉,但大多数都被运营负责人拦下了。老板虽然知道,但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谁叫业务有增长呢。


明眼人都知道,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增长。


我当初之所以接了这个合作,其实主要目的是想了解下这个从未接触过的市场,想知道背后的用户洞察和业务策略。


实际聊完一圈我发现,其实公司内部对这个运营负责人已经不满很久了,但也都拿他没办法。


产品团队多次和他沟通和商讨,最后的结论都是按他的做。


产品一号位也很无奈,如果不是受制于这种组织结构的关系,他早就指着对方鼻子骂了。


他说,每次跟运营负责人聊天都有一种感觉,即便你逻辑占理、数据占理、方法占理,但对方就是一副不想被说服的状态。


无论你怎么努力,做 PPT 也好,写文字资料也好,都无济于事。


后来我跟他们老板聊了一次,开门见山就说,如果把产品团队独立出来和运营成为一个平行部门,怎么样?


老板微微一笑说,我觉得挺好。


从他的笑容中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原来我是自己就是那把上好膛的枪。


他们碍于情面不愿意做的事,就宁可花钱请外面的人来做,不仅方法效率到位,还能一箭双雕。


我想了想,也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于是,我就主导了这场组织架构优化,借老板的默许开启了一场产品独立运动。


重新设置了产品团队的工作目标、人员分工、迭代 SOP、需求管理规范、以及 PRD 规范和评审会规范,并且帮原来的产品一号位打造影响力。


紧接着,开始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这套新机制。


虽然全部在线上完成,虽然我只参加了几次视频会议和电话会议,但效果明显不错。


一个月后,那个运营负责人就离职了。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离职,但不排除因为这次变化造成的影响。可能有人觉得这很残酷,但这就是现实。


从最近半个月的反馈来看,产品团队的工作效率高了很多,决策也变得合理了。


产品决策机制从运营负责人一人揽权变成了产品、技术、运营、老板的共识性决策。


某种程度上说,我是帮老板开了个人。


也难怪,合作结束后老板非常痛快地付清了尾款,而且说下次我去当地要请我吃饭。


通过这件事,其实我还是想表达最开始提的那个观点, 如果一个不懂产品的人不想被说服的时候,此时要做的就是放弃努力。


就像当初这个产品团队,当他们尝试通过 PPT、文档、口舌去说服运营负责人时,这就是一种徒劳。


当一个人不想被说服,且又缺乏专业判断时,他的立场就是有问题的。


可能有人觉得我当了一次坏人,也有人觉得我做了一件好事。


无所谓了,这些都是产品工作的常态。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是一个背满武器的雇佣兵,总是去特定的战场帮别人解决问题。


然后,把这些经验带回来形成体系化的方法,再通过产品训练营交付给其他人。


这种正向循环,也挺好。


推荐阅读:《 这趋势,是该聊聊了
················· 唐韧出品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