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奥派经济学
最讲道理的经济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手艺门  ·  你的收纳小能手,让家不再凌乱~ ·  昨天  
手艺门  ·  你的收纳小能手,让家不再凌乱~ ·  昨天  
每天发现一家店  ·  低价捡漏 - 0205 ·  3 天前  
小众软件  ·  另外两件事[250205]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奥派经济学

戴蒙德的大历史观,教会了我们什么?

奥派经济学  · 公众号  ·  · 2025-01-15 22:58

正文


究竟该怎么读历史?


法国史学巨擘布罗代尔说,要从“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三个时间段解剖历史, 其中犹以自然环境造就的“长时段”,对文明走向的影响最大。


中国历史学家黃仁宇说,要把视野放宽到全局,时间上下五千年、空间中西文明往复,反复审视考量。


这就是当下蔚为大观的全新历史写作——大历史观。 尤瓦尔·赫拉利和他的《人类简史》,就是大历史写作的翘楚之一。


▲尤瓦尔·赫拉利
然而,真正将大历史观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击节赞叹的首推之人,非贾雷德·戴蒙德莫属。
戴蒙德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所著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常年霸榜各类必读书单的榜首;也不仅在于他融合考古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多门学科,扩展了历史思考的边界,《人类简史》只是他理论的一个自动延伸; 更在于他的大历史观,为思考人类社会与文明何去何从,这样的大哉斯问,提供了五大价值。


价值一
为洞察人性,提供新视角

毫无疑问,人性,是文明的一切前提。有什么样的人性,就是有什么样的社会。但是对人性的理解,我们常常陷入性善、性恶,东西相通、不相通的这样的形而上学争论。


戴蒙德在《第三种黑猩猩》《性趣探秘》两书中,从人类的史前史入手,从基因、考古、生物学的层面,探寻了人性的根源以及人性如何影响人类行为的底层逻辑。

戴蒙德认为,人在基因层面上其实和黑猩猩很接近,是第三种黑猩猩; 但就是那百分之二的区别,造就了人类特殊的生理基础,比如会使用语言;没有固定发情期;男女身体比例不足二比一;人类拥有超强的合作能力和理性能力等等。这些特征,使人异于禽兽,成为了“万物灵长”:拥有多元文化,发展先进科技,创造灿烂艺术;然而也正是这些特征,造就了人性的阴暗面:嗜毒成瘾、仇杀外族、灭绝物种、破坏环境。


回答了人性何以至此,又如何影响人类行为。 这是戴蒙德大历史观的第一个价值。



价值二

为文明走向,找到原因


自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为什么有的国家贫穷,有的国家富裕的发展不均衡问题,始终是文明的核心问题之一。但古往今来的大部分回答,都流于文化、制度等表面、浅近的原因。


▲美墨边境线
戴蒙德在经典书籍《枪炮、病菌与钢铁》《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两书中,用大历史视野,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终极原因。
他发现,之所以欧亚大陆明显比美洲、非洲大陆、东南亚诸岛要富裕;之所以是欧洲文明征服了世界,而不是相反;终极原因就在于,欧亚大陆有着最多、最丰富、最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使得欧亚大陆率先驯化了动植物,从而快速进入了农业社会;而欧亚大陆东西走向的地理格局,使得物种易于传播,文明又得到了最充分的交流。欧亚大陆诸民族,身体上的超强免疫能力、最早发明了文字、社会组织的复杂先进,无不源自于此。可谓,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为文明何以至此,找到了一个终极原因——地理。 这是戴蒙德大历史观的第二个价值。



价值三
为传统智慧,给与正名

自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对传统的批判一直是常态。大部分人,都习惯站在当下视角,给传统贴上迷信、愚蠢的标签。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更是将传统扫荡殆尽。


戴蒙德在《昨日之前的世界:我们能从传统社会学到什么?》一书中,开启了为古老传统正名之路。


他发现古代社会,在解决区域争端、教养子女、赡养老人、应对危机、健康饮食等方面远比现代人要做的好。比如,狩猎-采集社会的饮食结构更多样完整,很少有人会得糖尿病和肥胖症;
还比如,原始社会中的人们,把儿童当作是有着自主能力的个体,不去压抑他们的欲望,极少体罚孩子,任由他们去做危险的事,反倒使孩子更健康更成熟;
再比如,古代人们都生活在一个彼此相识的人际网络之中,学会了分享资源,对土地并无排他性,人们也更倾向于发生争端的双方一起谈判解决,而不是像现代人一样斤斤计较。比起古人,现代人其实更“野蛮”,也更无知。
证明了古老的传统,在很多方面更有智慧。 这是戴蒙德大历史观的第三个价值。



价值四
为“历史”功效,落到实处


中国人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但其实,大部分时候,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往往只是一些“亲贤人,远小人”,“臣不密失其身,君不密失其国”,这样大而无当的结论,没有任何实操性。


戴蒙德在《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一书中,盘点整理了玛雅文明、复活节岛、维京人等古今社会的崩溃,用扎实证据说明,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是社会走向败亡的大前奏,而不同社会应对环境问题的选择,也决定了它们迥异的结局。
比如维京人在格陵兰岛、原著民在复活节岛的滥砍滥伐,导致了生态大崩溃,文明就此消亡;反之,日本对森林的极度保护,才有了今天全球最宜居国度的美誉。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社会命运这一议题,不再是宏大模糊的背景,而是走到前台的主演。

而在《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中,戴蒙德结合七个国家应对危机的案例和他本人的生活经验,更是给出了“危机应对12个步骤”:直面危机、主动承担责任、明确问题的边界、寻求帮助、借鉴榜样......


如今,现代文明同样正面临着相似的危机——全球变暖、污染、瘟疫、战争、饥荒。我们该何去何从,戴蒙德无疑提供了足够多的建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