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研之成理
夯实基础,让基础成就辉煌;传递思想,让思想改变世界。“研之成理科研平台”立足于科研基础知识与科研思想的传递与交流,旨在创建属于大家的科研乐园!主要内容包括文献赏析,资料分享,科研总结,论文写作,软件使用等。科研路漫漫,我们会一路陪伴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研之成理  ·  天津大学姜忠义/武美玲/周凯歌等Nat. ... ·  5 天前  
研之成理  ·  复旦/河南大学/南洋理工等合作,Nature! ·  4 天前  
研之成理  ·  冯新亮院士,Nature! ·  5 天前  
社会学研究杂志  ·  作者手记|迈向可理解的创新 ·  4 天前  
PaperWeekly  ·  多模态,杀疯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研之成理

山东大学徐立强教授JACS:合理设计普鲁士蓝类似物助力超长循环/宽温域钠离子电池

研之成理  · 公众号  · 科研  · 2025-02-09 08:00

正文

▲第一作者:荆忠鑫 博士
共同第一作者:孔令通 博士
通讯作者:徐立强 教授
通讯单位:山东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论文DOI:10.1021/jacs.4c16031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达链接)



全文速览
该研究采用“酸辅助合成”策略制备了一系列前过渡金属(ETM)-后过渡金属(LTM)基PBA(Fe-VO、Fe-TiO、Fe-ZrO、Co-VO和Fe-Co-VO)正极材料。作为范例,FeVO-PBA(FV)提供了极好的倍率性能(分别在0.5和100 C下为148.9和56.1 mAh/g),在30,000次循环中具有卓越的循环稳定性,高能量密度(全电池为259.7 Wh/kg)和宽工作温度范围(-60-80°C)。原位/非原位技术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揭示了FeVO-PBA正极在循环过程中的准零应变和多电子氧化还原机制,支持其较高的比容量和稳定的循环。研究人员认为Fe和V之间的d-d电子补偿效应增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可逆性和动力学特性,同时提高了FeVO-PBA正极的电子传导性和结构稳定性。该研究为合理设计具有双金属反应中心的高性能SIBs正极材料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背景介绍
清洁能源的全球需求激增,驱动了储能技术( EST )领域的深入研究。钠离子电池( SIBs )因其可扩展性、经济性和钠资源丰富而备受关注,但其应用受限于正极材料,尤其缺乏兼具全气候适应性和长循环寿命的材料。



研究出发点
普鲁士蓝类似物( PBAs )凭借其环境友好性和独特的开放式三维晶格结构,成为极具潜力的正极材料。然而,其固有的低电子导电性和结构不稳定性导致容量低、循环寿命短、倍率性能差,在低温和高倍率下问题尤为突出。虽然掺杂、结构调控和表面包覆等策略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高倍率和低温条件下同时实现性能最优化的目标仍未突破。基于 d 电子调控策略,以提升 PBAs 材料的内在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从而实现优异的低温高倍率性能,仍属鲜有探索的领域。



图文解析
要点一:新型 ETM-LTM PBA 正极材料的普适性 酸辅助 制备方法与性能筛选
采用设计 - 合成 - 筛选 - 优化的理念,通过比较九种材料的电子导电率及稳定性,成功得到高性能 FeVO-PBA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1 :酸辅助合成 法合成 LTM-ETM PBA 工艺示意图及优化后的 FeVO-PBA 的制备策略。

要点二: FeVO-PBA 正极材料的形貌及精细结构表征
通过 TEM HRTEM 证实了 FeVO-PBA 正极材料的多孔球形魔方形貌,这有助于快速的电解液浸润和快速的传质过程。通过 XRD 精修等手段证明了材料的晶体结构。通过 XAFS XPS 证实了前过渡金属 V 及后过渡金属 Fe 之间电子转移的趋势,这有助于提升材料的本征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从而提升循环性能和宽温度适应性。

2. 结构表征。 FeVO-PBA (a) TEM, (b) 高分辨率扫描 TEM STEM )图像, (c) STEM-EDS 元素映射图。 (d,e) FeVO-PBA FeFe-PBA X 射线衍射测量的 Rietveld 精细化和 (f) FeVO-PBA FeFe-PBA EPR 光谱。 (g) FeVO-PBA FeFe-PBA Fe 2p (h) FeVO-PBA V 2p (i) FeVO-PBA FeFe-PBA O 1s XPS 光谱谱图。

3. 精细结构表征。 (a) FeVO-PBA Fe 箔、 FeO Fe 2 O 3 FePc Fe K 边和 (d) FeVO-PBA V 箔、 V 2 O 3 VO 2 V K 边的归一化 XANES 光谱。 (b) FeVO-PBA Fe 箔、 FeO Fe 2 O 3 FePc k3 加权的 Fe K 边和 (e) FeVO-PBA V 箔、 V 2 O 3 VO 2 V K 边的傅里叶变换幅度。 FeVO-PBA R 空间 (c) Fe K 边和 (f) V K 边的最小二乘 EXAFS 拟合曲线。 FeVO-PBA (g) Fe K 边和 (h) V K 边的 EXAFS 小波变换。 (i) FeVO-PBA 局部精细结构示意图。

要点三: FeVO-PBA 正极材料的优异的电化学性能(高倍率性能、长循环稳定性、宽温度适应性)
进一步对 FeVO-PBA 正极材料进行电化学性能研究, GCD 曲线表明在 0.5 C 的电流密度下, FeVO-PBA 可以提供 148.9 mAh/g 的高比容量。倍率性能测试表明,其可在超高的电流密度下( 100 C )稳定工作。该材料在小 - - 大电流密度范围下均可实现长循环稳定性,明显优于其他文献中 PBA 正极材料的报道。 GITT DRT 分析表明了 FeVO-PBA 正极材料在电化学过程中出色的动力学行为。此外,该材料在宽的温度范围内( -60-80 °C )可以实现良好的温度适应性。 -60 °C 是目前普鲁士蓝类材料报道的最低的工作温度。

4. 电化学性能。 (a) 0.5 C 下二次循环充放电曲线, (b) 倍率容量, (C) 0.5 C FeVO-PBA Fe-PBA 的循环性能。 (d) FeVO-PBA (d) 2 C (e) 100 C 时的长循环性能。 (f) FeVO-PBA FeFe-PBA GITT 曲线和计算的 D Na+ (g) FeVO-PBA 与其他最新报道的 SIBs 正极的电化学性能比较。基于 (h) FeVO-PBA (i) FeFe-PBA 的原位 EIS DRT 分析。

5. 宽温度下的电化学性能。 (a) 0.5 C FeVO-PBA 40-80℃ 下的容量, (b) 5 C 60℃ FeVO-PBA 的长循环性能。 FeVO-PBA -60~10℃ 时的 (c) 容量图, (d) 温度相关的 Nyquist 图和 Arrhenius 曲线,以及计算所得活化能。 (e) FeVO-PBA 的工作温度范围与报道的 SIBs 正极的比较。 (f) FeVO-PBA 1 C -30°C 下的长循环性能, (g) FeVO-PBA 与其他已报道的 SIBs 正极在低温下的电化学性能比较。

要点四: FeVO-PBA 正极材料的充放电机理研究
通过原位 XRD Raman ,非原位 HRTEM 等手段证明了在充放电过程中 FeVO-PBA 正极材料良好的电化学可逆性及 准零应变机制 ,并通过氩离子溅射的非原位 XPS 证实了 FeVO-PBA 正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多电子氧化还原过程。这种准零应变特性及多电子氧化还原机理赋予了 FeVO-PBA 正极材料的高容量及循环稳定性。 DFT 理论模拟也进一步证实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高的电子导电性。

6. 钠离子储存机理的研究。 FeVO-PBA 电极前两个循环的 (a) 原位 XRD 图, (b) 非原位 TEM 图, (c) 原位拉曼光谱,以及 (d) FeVO-PBA 电极第二循环 Fe 2p V 2p 核级光谱的非原位 XPS 分析结果。 (e) Fe-V 耦合实现 FeVO-PBA 高容量零应变特性的机理示意图。 FeV-PBA Fe-PBA (f) 分波态密度和 (g) Na + 迁移能垒。 (h) FeV-PBA V-N COHP 曲线以及 FeV-PBA Fe-PBA 在不同钠化状态下的 −ICOHP 值。



总结与展望
该研究验证了 d-d 电子补偿在 SIBs PBA 正极设计中的应用,并通过简单的 酸辅助合成 策略成功制备了一系列基于 LTM-ETM PBAs 。优化后的 FeVO-PBA 表现出双金属反应中心的协同作用,从 Fe V 的电子转移减少了电子带隙和离子扩散能垒,实现了电子和 Na + 的快速转移。此外,原位 / 非原位技术和密度泛函理论 DFT 计算证实了在 Fe V 位点发生的多电子氧化还原机制和准零应变机制。这种多电子的氧化还原过程增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整体程度,使得 FeVO-PBA 具有更高的比容量和稳定的循环性能。因此, FeVO-PBA 0.5 C 1 C = 100 mA/g )下具有 148.9 mAh/g 的高比容量,在 100 C 下具有快速的倍率响应,并且在 25°C 下具有 30,000 次循环的优异电池寿命,具有卓越的电化学钠存储性能。 FeVO-PBA 正极在 −60 ~ 80°C 的宽温度范围内也表现出优异的放电容量和稳定性。该研究可能会促进 PBA 系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并为具有所需容量和放电优势的 SIBs 定制 PBA 正极提供新的见解



作者介绍
徐立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山东省高层次人才、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RSC Fellow ),担任《 Nano-Micro Letters 》,《 Materials Reports: Energy 和《 Green Energy and Resources 》期刊青年 / 编委: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新型高性能碱金属离子二次电池、碱金属 - 硫二次电池正负极材料的新颖制备方法探索、结构与性能调控及其应用等 ; 相关研究属无机合成化学、纳米材料化学、电化学 , 晶体结构与性能及器件等交叉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在上述相关研究领域目前已在 Chem. Soc. Rev. , Prog. Mater Sci .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 Adv. Mater. , ACS Nano Adv. Energy. Mater. ,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 Nano Today , ACS Energy Lett , Chem. Mater. Nano Research 等发表第一 / 通讯作者的 SCI 收录论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