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金陵瓣膜2024暨结构性心脏病论坛召开,会议聚焦“TAVR全生命周期管理”,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TAVR的多个细节和创新应用。会议涉及TAVR的基础知识和患者管理等内容,还讨论了新技术在TAVR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对决策优化的潜力。同时,会议也关注了主动脉瓣疾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瓣膜衰败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会议主题和参与者
金陵瓣膜2024暨结构性心脏病论坛,聚焦“TAVR全生命周期管理”,多位知名专家参与。
关键观点2: 会议内容
会议涉及TAVR的基础知识和患者管理,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TAVR的多个细节和创新应用,包括手术技术、器械选择、患者筛选等。
关键观点3: 人工智能在TAVR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成为TAVR决策优化的全新解决方案,在结构力学研究、血流动力学分析以及解剖、瓣膜和血液间作用探索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观点4: 主动脉瓣疾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会议讨论了主动脉瓣疾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特别是瓣膜器械和生物瓣衰败方面的问题。
关键观点5: 专家讨论和观点分享
专家讨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MDT团队前景、单纯主动脉瓣反流介入治疗、主动脉瓣反流的诊断和治疗时机等话题。
正文
2024年9月7日,由南京市第一医院、南京市心血管病医院、亚洲心脏学会结构性心脏病理事会、北京合众关爱心脏健康基金会共同主办的金陵瓣膜2024暨结构性心脏病论坛召开期间,“TAVR全生命周期管理”专场拉开了本届大会线下学术盛宴的帷幕。作为本次大会的首个学术专场,会议邀请了国内多位知名专家围绕基础知识、患者管理、临床决策等丰富内容,对临床热点、难点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细致探讨。
本场会议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何奔教授、台北振兴医院李永在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文志教授、烟台毓璜顶医院任法新教授、青岛市市立医院邵一兵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宋光远教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斌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张俊杰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主持。(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为本专场带来首个讲课。目前中国大陆地区TAVR治疗例数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AVR适应证覆盖面广泛,疗效也在低危人群中与SAVR效果相当。无论对二叶式主动脉瓣或小瓣环情况,TAVR均获得了更多的循证证据;在TAVR相关的急性冠脉闭塞、同期PCI、术后冠脉通路、极简式TAVR、流程优化、心源性休克、生物瓣衰败等方面,新技术或策略不断涌现,使TAVR得到更好的应用。可以预见的是,TAVR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功能学主导的评价标准逐渐凸显,即可效果精准化与远期效果功能化成为主要需求方向,而长期耐久性和瓣膜功能指标成为关注的重点。人工智能或成为TAVR决策优化的全新解决方案,在结构力学研究、血流动力学分析以及解剖、瓣膜和血液间作用探索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宋光远教授将主动脉瓣疾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落脚于瓣膜器械上,并聚焦生物瓣衰败方面。VARC-3将生物瓣衰败分为结构性瓣膜衰败、非结构性瓣膜衰败、血栓性疾病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四类。近年研究显示环上瓣10年衰败率仅有约1%,且明显低于环中瓣,同时TAVR瓣膜总体衰败率低于同期外科生物瓣。因此经导管介入的瓣膜在生物瓣替换策略方面获得更重要的地位。在TAVR in SAVR或TAVR in TAVR的瓣中瓣及redo TAVR等策略中,也有多项试验为TAVR的安全、有效性提供良好结果。越来越多低危、年轻患者考虑选择TAVR术式。这类患者在策略制定时应当综合预期寿命、解剖因素、其他瓣膜疾合并冠脉病变和未来冠脉通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另外,从瓣膜的角度,球扩瓣与自膨瓣相比占有一些优势。专家讨论:以患者为中心的MDT团队未来前景如何?
李永在教授:未来临床医生的综合性应当进一步提高,医生的培训也应以疾病为导向,同时淡化专科的结构与内科、外科间的壁障,因此多学科团队的构建在目前是值得推广的。王斌教授:这个问题确实难以给出确切答案。从结构来讲,我院在尝试推进按疾病进行内外科联合讨论,院长和外科主任也积极推动,但在实际病例讨论时常常出现认知方面的分歧。因此目前来看,国内需要一个有实力的领导者来示范、推动MDT团队的建设,这或许是这项工作实现的前提条件。潘文志教授:单纯主动脉瓣反流介入治疗之考量——来自内科医生的观点《单纯主动脉瓣反流经股动脉主动脉瓣置换中国专家共识2023》已正式发布,包含9个核心观点,从流行病学、适应证选择、器械选择、CT评估、术中操作等方面为开展的中心提供了可靠的实战参考。从流行病学的角度,中国就医人群中主动脉瓣反流(AR)的检出率高于主动脉瓣狭窄。TAVR治疗AR的难点在于对于单纯主动脉瓣反流,手术过程中容易出现瓣膜锚定困难和移位,器械的进展能够提升AR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潘文志教授强调,自膨胀的TAVR瓣膜用于高危AR患者的超适应证用法已被研究证实,在操作中推荐使用自膨胀瓣膜与可回收的瓣膜;外科手术高危、解剖合适的AR,应用自膨胀瓣膜行TF-TAVR,其疗效不劣于外科手术,具有可行性;无冠窦支点(NCPI)技术能提升可靠性、有效性,但在技术操作层面上依然存在挑战。王首正教授:主动脉瓣反流治疗时机与策略的挑战——来自外科医生的观点作为外科医生,王首正教授指出,目前主动脉瓣反流指南指南推荐证据基于上世纪90年代进行的研究,推荐证据较为陈旧,指南基于症状划分疾病进展的观点存在漏洞。已有证据表明,应积极干预所谓的“无症状AR”,越早干预获益越大。在外科治疗方面,主动脉瓣置换仍然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目前生物瓣植入数量较多,但事实上生物瓣和机械瓣各有千秋。对重症患者而言,TAVR的出现不容忽视,带来了全新的治疗手段。对年轻患者来说,主动脉瓣修复也是可以考虑的治疗策略。专家讨论:主闭患者的诊断与筛选
王首正教授:虽然目前指南基于症状划分疾病进展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但在临床实践中症状还是首先关注的要点,绝大部分患者在出现症状后才会来到医院寻求干预。对无症状的主动脉瓣反流患者,社区筛查能够为提前发现、提前诊断、提前治疗提供重要作用;对有症状的患者,我在临床上倾向于关注左室扩大、血压及磁共振检查情况。任法新教授:在主闭患者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也失去了最佳的干预时机,导致预后不佳。内科对AR的处理更要经过对患者的筛选,满足合适解剖结构的患者才能适用TAVR,因此需要经过内外科综合讨论。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孟欣教授从超声科的角度出发分享了对多模态影像指导精准定性与定量的看法。心超对瓣膜进行评估时主要分为形态方面和功能方面,形态包括瓣膜位置、瓣叶数量、回声与动度,功能则用多普勒观察血流运动状态,测量流速压差等。联合瓣膜病漏诊、误诊的常见原因在除了测量误差外,对每搏量的分析是重要原因。多切面、多指标的综合评估互相印证,形成闭环证据链才能全面、正确诊断,并为临床决策提供帮助。冯沅教授:TAVR术后新发传导阻滞的预测因素、监测评估和处理策略永久起搏器植入(PPMI)是TAVR术后常见并发症,也是TAVR术后心衰住院及死亡的危险因素,在PPMI方面TAVR始终劣于外科手术。PPMI的预测因素包括术前电生理因素、患者解剖因素、手术操作因素等。瓣膜的高位植入和避免瓣膜移位是降低PPMI风险的重要原则,TAVR瓣膜植入后右心房起搏可能是识别PPMI风险的有效方法。多个权威指南共识提出,对TAVR术后进行系统化路径管理,识别PPMI风险,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并减少负担。此外,相比于AS-TAVR,PAR-TAVR虽然流出道锚定区无钙化,且无需预扩或后扩,但oversizing比例更高、植入更深,增加了PPMI风险,整体而言PPMI风险更高。金陵瓣膜2024线下首日的TAVR全生命周期管理专场到此告一段落。本场会议从内科、外科、超声等多个角度探索TAVR术前、术中、术后的多个细节,并展望TAVR临床使用的创新应用和规范发展。本场会议通过细致的学术分享和创新的设置尝试,有力推动了TAVR在种种方面的进一步完善,心内、外科医生共同应对复杂主动脉瓣疾病,是医学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患者疗效提高、预后改善的希望所在。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