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事故、战场创伤或外科手术中,大出血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威胁生命。据统计,超过30%的创伤相关死亡由失控性出血直接导致。尽管现有止血材料(如凝血酶、沸石等)和生物粘合剂(如纤维蛋白胶、氰基丙烯酸酯)已被广泛应用,但它们存在明显短板:传统材料凝血速度慢、机械强度不足,而大多数组织粘合剂如果追求生物相容性,不得不在粘附性能的方面妥协。如何开发一种既能快速止血、又安全可降解的新型材料,成为临床医学的迫切需求。
近日,
浙江大学毛峥伟、丁元和王伟林教授
等开发了一款新型自组装蛋白质凝胶贴片,能够实现高效稳定且安全可降解的止血功能。自组装蛋白质凝胶贴片,由纤维蛋白原自组装形成凝胶的干态贴片,能快速吸收组织界面水分,在30秒内形成致密的水凝胶网络,同时通过分子内/间强相互作用实现与组织的牢固结合。研究内容以Molecular self-assembly strategy tuning a dry crosslinking protein patch for biocompatible and biodegradable haemostatic sealing为题,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
余丽莎
研究员、
刘招娣
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研究团队对天然纤维蛋白原进行化学修饰,通过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NHS酯)反应,将疏水性基团(如己酰基C6)修饰到蛋白质的赖氨酸残基上。这种修饰改变了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诱导其自发分子缠结、组装形成水凝胶(图1)。
传统水凝胶因含水量高,难以在湿润组织表面形成牢固粘附。纤维蛋白质自组装凝胶通过冻干技术转化为干态,使用时能快速吸收干燥组织界面水,在30秒内形成致密的水凝胶网络,同时通过分子内/间强相互作用实现与组织紧密结合。
与化学交联或酶交联方法不同,自组装蛋白质凝胶贴片不仅通过物理交联实现自组装,还保留了与凝血酶、纤溶酶等的天然相互作用。既能促进凝血,又可被体内酶逐步降解,避免二次手术取出。
图1. 疏水基团诱导分子间的缠结和组装。(a)纤维蛋白原修饰疏水性基团的示意图;(b-d)修饰型纤维蛋白原缠结和组装形成凝胶网络;(e)冷冻透射电镜观察修饰型纤维蛋白原的组装;(f)分子动力学模拟修饰型纤维蛋白原分子间缠结的状态
通过体外粘合性能、体内降解模型、体内止血模型等系统验证,自组装蛋白质凝胶贴片在多个关键指标上远超现有商业产品
自组装蛋白质凝胶贴片转化为凝胶,储能模量达215.6kPa,是未修饰纤维蛋白原的27倍;对湿态组织或血液的粘合性能,均优于传统的纤维蛋白胶Fibrin glue,以及国外临床外科常用的纤维蛋白密封贴片TachoSil®和EVARREST®(图2)。
大鼠皮下植入实验证明自组装蛋白质凝胶贴片4周左右降解,并且周围组织未出现坏死或异常炎症。肝脏切口损伤实验中,蛋白质凝胶贴片降解后伤口愈合,肝脏表面平滑,无息肉或组织粘连。
在猪肝脏切除模型中,自组装蛋白质凝胶贴片能30秒内实现止血,相对临床常用的止血产品失血量减少98%;针对股动脉损伤等高危出血场景,其止血时间仅需1分钟,而临床止血纱布(Combat Gauze®)需4分钟以上(图3)。
研究团队表示,该自组装蛋白质凝胶贴片已进入成果转化阶段,未来有望应用于急救、外科手术甚至军事医学领域。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验证自组装蛋白凝胶贴片在临床应用中功效、生物安全性和潜力。此外,该策略还可拓展至其他蛋白质基材料,为组织工程、可降解医疗器械开发提供新思路。
图2. 自组装蛋白质凝胶贴片的力学性能和粘合性能。(a)自组装蛋白质凝胶贴片吸收干燥界面水以紧密接触湿态组织,并通过强分子内/分子间相互作用实现对组织的牢固粘合;(b)自组装蛋白质凝胶贴片的吸水动力学;(c-d)自组装蛋白质凝胶贴片转化成凝胶的机械性能;(e-g)自组装蛋白质凝胶贴片对血液粘合的拉伸强度;(h-j)自组装蛋白质凝胶贴片对含血液组织粘合的剪切强度
图3. 猪损伤出血模型中的止血密封性能。(a-c)自组装蛋白质凝胶贴片在猪肝切除出血模型的止血性能;(d-f)自组装蛋白质凝胶贴片在猪股动脉破裂出血模型的止血性能。
文献信息
Yu, L., Liu, Z., Zheng, Y.et al. Molecular self-assembly strategy tuning a dry crosslinking protein patch for biocompatible and biodegradable haemostatic sealing. Nat Commun
16, 1437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726-9
相关进展
浙大毛峥伟教授、王伟林教授和东北大学周炯教授 Adv. Mater.:基于铂基大环的自组装纳米材料用于NIR荧光引导的肿瘤放化疗
浙大黄飞鹤教授、毛峥伟教授和NIH喻国灿博士NAT COMMUN:将光动力治疗的光敏剂-卟啉装入新型药物递送体系直达肿瘤细胞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email protected],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