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在很多事上表现出来的状态都极具攻击性,那他大概率属于「攻击型人格」。
按照 DeepSeek 的解释,攻击型人格(Aggressive Personality)并非一个正式的临床诊断术语,但在心理学和日常语境中常被用来描述一种以频繁攻击性行为、敌意和易怒为核心特征的人格倾向。
今天之所以想和你们聊这个话题,源于我在星球里收到的一个提问。
因为这个提问涉及某公司的一些敏感信息,所以我没有把回答公开,但还是抽取了一些信息来跟你们分享。
某大厂一个二级产品部门的领导在季度环评中获得了很低的分数,主要反馈来自于他的下属。
在反馈内容中,下属们觉得这个领导过于强势,情绪不稳定,多次对下属进行言攻击。
提问的这个同学就属于被攻击的其中一员,对此他是很愤怒的。
领导控制欲很强,对他做的方案也是百般挑剔,但凡有一点不符合预期的地方都会换来一顿批。
关键是,有些被批的点还是当初领导自己认可的,反过来不认账而已。
再说几个细节。
情绪控制力差,一旦爆发后难以平复,这些负面情绪会牵涉到工作中并影响别人。
还有,通过支配来维护自身地位,以此来彰显权力。
显然,这些都属于「攻击型人格」的典型特征。
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怎么办?
我查了下,在攻击型人格的认知模式中,同时具备
归因偏差、缺乏同理心、以及非黑即白思维。
归因偏差,就是将问题归咎于他人,认为自己是被迫反击的受害者,这种受害者心态进而引发暴怒情绪。
缺乏同理心,简单说就是难以理解或在意他人的感受,忽视行为对他人产生的伤害,通常体现在语言和行为暴力上。
非黑即白思维,特别容易将矛盾极端化,被这种认知模式影响的人会觉得事情只有两种可能性,输和赢、胜和败。
具备攻击型人格的人在社会群体中不占少数,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诱因之一是自卑和不安全感导致的防御心理。
看似防御,实际上会转变为一种进攻来抵抗脆弱,比如害怕被否定的人通常就有一定的攻击性。
这类人是不能忍受被别人指责的,特别害怕别人否定自己,所以会通过攻击性行为和言论来维护自己的绝对正确。
还有一种诱因就是习得性行为,这种情况往往是成长环境中经历或目睹过暴力,所以将攻击作为解决问题的正常手段。
在他们的认知里,攻击、反抗、暴力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如今的社会中,这种人不在少数。
我跟一些专门研究心理学的朋友交流过,其中有一个观点是刷新我认知的。
很多人其实并不能意识到自己行为模式的异常,因为所有在外界看来反常的举止和言论在他们的认知里都是正常。
此时我倒是想起了一句话,你眼里的黑不一定是黑,他眼里的白也不一定是白。
简单说,一个人的底层模式是无法改变的。
如果一个人成长过来就是一个攻击型人格,他不可能变得平和,甚至他都不会觉得自己在攻击。
这,才是问题所在。
如果一个在发起攻击的人都不觉得自己在攻击,他还有什么动因去改变自己呢?
因此,这个领导在绩效环评中获得低分是必然,因为他把这种人格缺陷暴露在群体中,群体给了客观的反馈而已。
攻击型人格往往在群体面前呈现一副「不好惹」的姿态,但时间一长他们会失去很多。
如果你识别到自己有攻击型人格,可以采取「暂停策略」,在情绪爆发前暂停一下问自己,接下来的言论和行为真的能解决问题么?
如果只是宣泄情绪,那结果只会越来越糟,当然,很多人也会把这种方式当作一种反击。
但是,聪明人不会为了反击而反击,要么解决问题,要么获得利益。
一切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宣泄,充其量只是一种低级的情绪释放。
如果你身边有攻击型人格的人,尤其是领导,可以采取「隔离策略」,不要被对方的攻击影响内在能量。
把注意力放在事情上,把工作中影响个人利益的事情做好取证,邮件、聊天记录、沟通录音都算。
最后,不要试图去改变具备攻击型人格的人。
健康的界限不是自私,而是尊重彼此的表现。
·················
唐韧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