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于1985年,已通过AACSB、EQUIS和AMBA三大国际认证。以“融汇中西管理智慧,培养创业创新精神,践行服务社会责任,作育商界管理精英”为使命。打造中国商界黄埔军校,我们愿与您携手并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xcel之家ExcelHome  ·  几个常用Excel公式,简单高效又实用 ·  2 天前  
Excel之家ExcelHome  ·  TRIMRANGE,自动修剪引用范围 ·  3 天前  
Excel之家ExcelHome  ·  一组Excel技巧,操作简单效果好 ·  2 天前  
Excel之家ExcelHome  ·  COUNTIF函数的11个典型用法 ·  4 天前  
Excel之家ExcelHome  ·  WPS接入DeepSeek,无需配置,完全免费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管院声音 | 《光明日报》报道我院李善民教授观点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 公众号  ·  · 2019-02-22 13:41

正文

2月21日, 《光明日报》 刊登专版文章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国际科创中心》 ,在报道中, 中山大学副校长、管理学院李善民教授 就网友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部分提问进行了观点解读。



以下是报道内容↓↓↓



从澳门边界鸟瞰广东珠海横琴区。




【网友提问】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能为中美经贸摩擦问题的解决提供什么样的空间和思路?


●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展和推广人工智能方面拥有巨大优势,会有哪些政策上的扶持?


●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城市中,哪个最有人工智能发展特质?


●大湾区内智库建设浪潮涌动,能否进一步加强各方面的研究合作,为各类研究院在香港和南沙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


●着力打造世界科技创新中心,未来大湾区企业与科研机构还有哪些方面亟需加强合作?



用引领式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


光明智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要“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有网友问,上海等城市也具备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雄厚实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何不同?“新兴产业策源地”怎么理解?


李善民: 与上海、北京等城市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特色在于: 国际性、产业化、创新性


国际化,是指这里是国际一流科技资源的集聚中心。香港有多家世界级大学,基础研究实力雄厚;澳门在部分领域的科技力量走在国际前列,广州、深圳也有多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院校。更为关键的是,香港实施国际自由港政策,拥有健全的司法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能够吸引世界一流的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同时,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各类科研资金募集、顶尖科研设备入境等非常便利。


产业化,因为在这里科技成果转化迅速。大湾区是世界最具活力的创新区域之一,产业链条完善,配套产业齐全,还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链中端资源。香港、广州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链前端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专利成果,深圳已是国际科创成果的孵化基地,香港可提供广阔的投融资平台,珠三角有强大的制造业能力,这些都让大湾区拥有广阔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


创新化,这里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绝佳试验田。粤港澳大湾区除了“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的制度差异,还有科研经费过境、人才跨境流动、税收、知识产权保护、高校合作、科技体制等障碍。解决了大湾区的科技合作障碍,就是为全国其他地区乃至国际科技合作给出了行之有效的思路。粤港澳大湾区内拥有3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可以以自贸试验区为平台大胆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服务国家创新大局。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对于我国科技强国具有独特意义,尤其是中美经贸摩擦发生以来,我们更加意识到“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的重要性。《规划纲要》提出,要“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题中之义在于,中国不能再走模仿创新、跟随式创新的道路了,必须要有引领性的创新,我们的产业发展也要摆脱旧有格局,在新兴产业上发力,实现“弯道超车”。但科技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必须面向世界、紧跟前沿。因而,国际科创中心必须是开放性很高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无疑是国内现阶段最符合这一条件的区域。


抓住协同创新的“共同体、生态链、关节点”


光明智库: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才能始终站在国际科技前沿。网友们很关心,粤港澳三地科创资源各有什么优势,应怎样优势互补,增强吸引世界创新资源的能力?


李善民: 对于大湾区内部而言,要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一个整体,强调竞争与合作,搭建各个创新主体之间交流合作机制。首先,不同于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单一核心城市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多中心格局避免了谁当“龙头”的争论,促进城市之间良性分工,既充分竞争也加强合作。其次,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形成了以市场为纽带联结的“官产学研用”一体化组织形式。未来应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配置科技创新资源,政府则应优化研发投入和做好服务工作。


对于大湾区外部而言,关键是怎样更好吸引国际科技创新资源。要打造与世界级创新湾区定位相适应的科创平台,组建国际级的科研队伍,吸引全球科技资源,多方力量共建世界级创新区;要突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门类齐全、商业环境好,能够辐射内陆腹地巨大市场的优势,进一步发展“飞地”模式,并依据“正面清单”有针对性地吸引国际高科技企业入住;实施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离岸科创”政策,吸引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利用好湾区狭长的海岸线资源,布局一些世界级的研发机构总部和创新团队。通过优美的人居环境,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创作热情,从而建成世界级创新团队的向往之地。


“着眼于开放融合发展,着力于体制机制创新”


光明智库: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建设科创中心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有哪些已经见效的政策措施,未来还应怎样推进?


李善民: 在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方面,已有一定成效:广深港澳科技走廊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截至目前澳门已获批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和深圳拥有30余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建设形成空间分布上集聚、学科方向上关联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新集群;打造了多个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或平台,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正在发挥集群效应和团队效应;培育科技创新联盟或协同创新共同体。在中山大学的倡导下,包括香港9所大学在内的28所粤港澳三地高校共建粤港澳高校联盟,目前又成立了粤港澳超算联盟、粤港澳空间科学与技术联盟、粤港澳海洋科技创新联盟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