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智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要“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有网友问,上海等城市也具备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雄厚实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何不同?“新兴产业策源地”怎么理解?
李善民:
与上海、北京等城市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特色在于:
国际性、产业化、创新性
。
国际化,是指这里是国际一流科技资源的集聚中心。香港有多家世界级大学,基础研究实力雄厚;澳门在部分领域的科技力量走在国际前列,广州、深圳也有多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院校。更为关键的是,香港实施国际自由港政策,拥有健全的司法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能够吸引世界一流的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同时,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各类科研资金募集、顶尖科研设备入境等非常便利。
产业化,因为在这里科技成果转化迅速。大湾区是世界最具活力的创新区域之一,产业链条完善,配套产业齐全,还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链中端资源。香港、广州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链前端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专利成果,深圳已是国际科创成果的孵化基地,香港可提供广阔的投融资平台,珠三角有强大的制造业能力,这些都让大湾区拥有广阔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
创新化,这里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绝佳试验田。粤港澳大湾区除了“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的制度差异,还有科研经费过境、人才跨境流动、税收、知识产权保护、高校合作、科技体制等障碍。解决了大湾区的科技合作障碍,就是为全国其他地区乃至国际科技合作给出了行之有效的思路。粤港澳大湾区内拥有3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可以以自贸试验区为平台大胆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服务国家创新大局。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对于我国科技强国具有独特意义,尤其是中美经贸摩擦发生以来,我们更加意识到“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的重要性。《规划纲要》提出,要“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题中之义在于,中国不能再走模仿创新、跟随式创新的道路了,必须要有引领性的创新,我们的产业发展也要摆脱旧有格局,在新兴产业上发力,实现“弯道超车”。但科技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必须面向世界、紧跟前沿。因而,国际科创中心必须是开放性很高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无疑是国内现阶段最符合这一条件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