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机会坐下来细细捋一下本大叔对于院外血糖管理的一些看法。
对于中国这样的糖尿病大国而言,面对为数众多的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时候并不需要院内血糖管理,因为他们时时刻刻都生活在社会中,和你我一样。所以国外很多糖尿病专科并不设住院部,仅仅只有门诊。
回想过去三五年,在移动医疗市场中那场有名的
“百糖大战”,大家都觉得既然糖尿病患者的基数那么大,而且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管理血糖预防并发症,并且糖尿病患者现在预期生存时间非常长,这么巨大的一个受众市场,随便怎么搂一把都够公司去纳斯达克上市了。
结果如何呢?不要说各家从事糖尿病管理的公司,即便是各家医院的糖尿病门诊也是门可罗雀(这倒并不是说就诊使用人数少,而是指实际来享受糖尿病管理服务的人群相对于患者基数而言几乎趋向于零)。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本大叔也看到很多评论文章在总结这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无非就是
“痛点不痛,刚需不刚”,原来各位糖尿病管理大家共同认为的患者在需要血糖管理方面的痛点可能仅仅只是痒点,更遑论控制好血糖这个刚需了,毕竟是需要一辈子控制管理,太漫长了,短期内会有些疼痛和刚需,但是长期而言,绝大多数患者就会习以为常了。
真是这样么?
在本大叔看来至少以上原因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糖尿病管理目前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很轻飘的根本原因还是我们对于
“管理”的本质理解有偏差!
所谓
“管理”,本质是“破局”。糖尿病管理本质上是破血糖的局。
我们平时很多时候,一提到糖尿病管理,感觉往往是居高临下来指挥改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方面面,这完全是逆向的,别说破局了,连观全局的可能都没有!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从
“饮食
-
运动
-
监测
-
药物
-
宣教”这五驾马车全方位角度提供服务的无论是公司还是医院,哪里是在破局,明明就是在“做局”,布下了一个也确实具有很多循证医学证据的局来给糖尿病患者。这样的布局式管理,又怎么可能获得患者的遵从并改变他们的行为嘛。
本大叔以为要真正能够破血糖的局,还是应该采取
“向上”管理的姿态来提供各种糖尿病相关服务,并且这些所提供的服务应该是“超乎预期”的。就比如我们平时经常向患者宣教“迈开腿,管住嘴”,但我们很多的糖尿病专科医生自己都根本管不住嘴也迈不开腿,更别说如何教育患者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的技巧了;推而广之,很多专业医生推荐给患者使用的药物,根本都没有亲身尝试过或者亲自在周围亲友身上观察过疗效,这样的仅仅凭借那些循证医学试验结果来做出的推荐能有说服力吗?还有我们很多时候对于患者的教育平平无奇,甚至很多患者了解的比医生还多,这在信息传递无疆界的互联网时代并不稀奇,那这样的教育如果能够取得改变患者行为的结果的话,倒也是一种奇迹了。另外,我们平时对于患者的宣教动辄就是用各种糖尿病严重并发症的结局来恐吓患者,管理应该激发人类最大的善意才对,这样以恐怖故事推动的管理又与法西斯何异?何况任何人被恫吓得多了自然就习惯了,“既然强奸不可避免那就选择享受快感”的想法在患者中其实深深地植根于内心深处。
作为糖尿病管理者为患者提供的管理服务而言,要想真正能够破局而出,本大叔以为需要深深思考一下,我们所能提供的服务究竟具不具备以下三点:
1.
独特性;
2.
不可替代性;
3.
标志性。
这三者是环环相扣,层次递进的。首先是提供的服务具有独特性,面对着行业门槛如此低的同业竞争,你能否提供一种他人至少目前暂时没有提供的服务,这将成为你的服务门槛;只有提供了独特性的服务,你才在患者心目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才有助于将你的服务深入开展下去;而当服务开展到一定深度和广度后,你就该思考是否应该将你的服务规范化流程化作为标志,来使自己脱离一线服务的劳苦岗位而进入传播者推动者的驱动地位。
血糖管理从管理角度来看,怎么管真的才是关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