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力资源管理  ·  领导最烦的4种员工,工作再努力,也不会提拔: ... ·  21 小时前  
人力资源管理  ·  弃猫效应:征服员工最“狠毒”的方式 ·  昨天  
薪人薪事企小薪  ·  2025最新版:病、事、婚、产、年休假等21 ... ·  2 天前  
人力葵花  ·  清华大学DeepSeek使用手册,104页, ... ·  2 天前  
HR笔记本  ·  面试前要准备哪些资料?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别再这样奖励孩子了,你很可能害了他

女儿派  · 公众号  ·  · 2020-03-04 19:35

正文

对于孩子而言,物质应该是用来消费的,而不是用来奖励的。

——鹿妈

文 | 小七老师

来源 | 小七育儿专栏(ID: xqyuer)

前几天,朋友跟我讲了一件让他头疼的事。

朋友为了鼓励4岁的儿子参与做家务,制定了洗一次碗发1块钱的奖励办法。

没想到尝到甜头的孩子变成了“财迷”,如果做事情有奖励,就积极表现;

如果不给奖励或奖励太少,就兴趣缺缺、随便应付了事。

朋友哭笑不得: “都是发奖金惯出来的坏毛病!

生活中,这种事并不少见。

邻居浩浩爸爸,为了让3岁的浩浩好好吃饭,想了一个“妙招”:

“你把蔬菜吃完,爸爸就奖励你一个玩具。

于是浩浩开心地吃完了蔬菜,得到了一辆玩具车。

浩浩爸觉得这招好使,就又用了几次。

但他发现,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开始讲条件了,甚至威胁说,
“爸爸,你要是不给我买玩具,我就再也不吃饭了!”

“妈妈,你不带我吃肯德基,我就不上幼儿园!”

浩浩爸苦恼不已: “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样? 到底还能不能奖励孩子了?

我想对家长说:

奖励本身是一件好事,但若用错了方法,反而会事与愿违,对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能力发育造成不好的影响。

以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都会弄巧成拙、害了孩子。

01

奖励孩子的3个误区

1. 用奖励来控制孩子。

很多家长都是这么奖励孩子的:
“只要你不哭了,妈妈就给你买冰淇淋。”

“你乖乖听话,我就让你多看10分钟动画片。”

这些家长,都太急于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不惜通过“利诱”孩子听话,这会让孩子认为“这是爸爸妈妈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

更糟糕的是,家长甚至还会被孩子反过来“要挟”索取奖励。

2. 用物质奖励刺激孩子。

教育专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一书中明确讲道,“不要用物质奖励刺激孩子的学习兴趣。

比如孩子想买玩具,有的家长会说“你1周内背会10首古诗,我就给你买。

背古诗本来是一件有趣的事,但一旦跟买玩具挂钩,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奖励上,做事、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机就会慢慢被削弱消解。

另外研究表明, 物质奖励虽然短期内会提升孩子的积极性,但很快就会因为缺乏内在动机使进步停滞,非常得不偿失!

3. 给孩子无条件的奖励。

有一次在游乐场,看到一位奶奶在不停地夸自己的孙子。
孩子拿起球拍了几下,“宝宝好棒!”

孩子从滑梯上歪歪扭扭滑了下来,“宝宝好厉害!”

孩子玩飞镖扔出了靶子,“宝宝做得特别好!”

无论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夸赞、奖励孩子,这会让孩子错误地认为“我无论做了什么,都应该受到奖励。

同时,孩子还会认为事情的结果取决于环境、天赋等不可控因素,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和付出,久而久之,还会发展成习得性无助,使孩子放弃努力与尝试。

那么,该如何正确、有效的奖励孩子呢?

02

奖励孩子的3项基本原则

1. 奖励能力的进步,不奖励份内之事。

比如奖励孩子做家务这件事,我很赞同罗恩·利伯在《反溺爱》一书中的观点:
孩子 承担日常家务是理所应当,不应该得到奖励。

但如果孩子主动做了洗车、清扫落叶等额外的家务,或者能够提出创造性、易操作的做家务方法,就可以获得奖励。

按照这个标准,好好吃饭、完成作业、按时上幼儿园等都是孩子该做的份内之事,在孩子度过初学阶段后,就不应该再发放奖励了。

真正应该鼓励奖赏的,是孩子在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方面取得的进步。

2. 奖励努力的过程,不奖励结果。

哈佛大学教授弗莱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来自250所中小学的3.6万名学生分为两组。

第一组孩子会获得“产出奖励” ,即考到高分、比赛得第一名等才能拿到奖励;

第二组孩子会获得“投入奖励” ,比如读完一本书、按时上学、认真做题,就能得到奖励。

结果发现,第二组孩子学习成绩有了快速、显著的提升,而第一组孩子的成绩则没有变化。

我们奖励时,要注意奖励孩子的投入和努力,给孩子指出明确具体的行动路径,这样才能让孩子重视并享受学习的过程。

3. 培养孩子做事情的内在动力,不对同一件事持续奖励。

奖励的用途是让孩子在没动力做事的时候推他一把,日常中更重要的事情是让帮孩子找到做事的乐趣和成就感。

比如刷牙的乐趣,是让孩子看到牙齿变得又白又亮,笑起来很好看。

洗碗的乐趣,是让孩子感受洗完后碗柜里干净整齐的样子,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背古诗的乐趣,是了解每一首古诗讲述的故事,再把它们讲给其他小朋友听的快乐。

激发内在动机,才能让孩子持久、主动地做事,千万不要一直用奖励诱惑孩子哦。

03

如何有效奖励孩子

  • 制定合理的奖励规则

1. 让孩子参与奖励规则的制定。

制定奖励规则时,先问问孩子:
“宝宝,有什么办法能让你每天晚上9点前自己上床睡觉吗?”

“宝宝,你最想得到的奖励是什么呀?”

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奖励计划执行起来才更有效。

2. 根据孩子生长发育变化,提高奖励难度。

在女儿1岁多时,为了培养她良好的饮食习惯,我是这么奖励的:

每顿饭,把食物吃完或是能乖乖坐在餐椅上,就给奖励。

到女儿2岁多时,这个奖励规则变成: 把餐盘里的蔬菜吃完或是能保持桌面干净不洒汤饭,就给奖励。

女儿上幼儿园后,一周里有4天吃饭吃得好,才发奖励。

当孩子的好习惯慢慢建立起来后,我们也要相应提升奖励的难度、减少奖励的频次。

如果让孩子觉得赢取奖励非常容易,那这件事就没意思了。

  • 选择正确的奖励方式

不要局限于奖钱发玩具,以下这些奖励办法更有效。

1. 语言的称赞和拥抱。
“宝宝,你今天擦桌子特别认真,把缝隙的灰都擦干净了,真棒!”

“宝宝的小手好能干,不但把故事书摆好了,还把积木和小汽车放回正确的盒子里啦!”

一句走心的夸赞、一个大大的拥抱,甚至亲吻、举高高,都能让孩子受到鼓励。

2. 奖励家长的陪伴。

这里给大家推荐几个适合1岁半以上孩子的奖励项目。
比如全家一起去游泳

和妈妈一对一的20分钟故事时间

和爸爸在花园里挖个坑

跟妈妈一起做烘焙
……

要记住,爸爸妈妈的陪伴才是孩子最想要的礼物!

3. 贴纸奖励机制。

培养孩子行为习惯时,很适合用这个办法。

准备一张行为记录表贴在醒目位置,跟孩子约定,每达成1项目标,就可以把一枚奖励贴纸贴在记录表上。

比如每天按时刷牙、玩完收拾玩具、在小马桶上成功排便一次,都可以领到一枚贴纸。

贴纸集够一定数量,可以兑换相应的奖品,如晚上可以选择睡觉的位置、让父母陪伴去游乐场玩一次等等。

奖贴纸的目的是让孩子通过行为记录表,看到自己进步和努力的过程,所以发贴纸时别忘了鼓励孩子:

“宝宝,这一周你每天都按时刷牙了,比上一周进步好多哦!

  • 做好奖励兑现

1. 不要延迟,即时兑现奖励。

很多家长许诺奖励时是这么说的:

“宝宝,如果你现在认真刷牙洗脸,周末妈妈带你去游乐场哦!

对于年龄小的宝宝,“现在刷牙”和“周末去游乐场”之间的逻辑联结太弱了,很难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