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刘润
刘润,润米咨询创始人,互联网转型专家,中国最大的私人商学院《刘润 5分钟商学院》创始人,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刘润任多家知名企业(海尔、中远、恒基、百度等)战略顾问,通过培训、咨询、投资等方式,帮助传统企业顺利完成互联网转型,成就再次辉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红杉中国以11亿欧元收购Marshall多数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刘润

别做公司里的“点子大王”

刘润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5-01-24 08:30

正文



观点 / 刘润    主笔 / 景九  责编 / 黄静   


本文首发于2024年03


今天,我们重发一篇过往比较受欢迎的文章别做公司里的“点子大王”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以下是这篇重发正文。


请问,你身边有没有这种同事?
他看起来胸有成竹,特别专业,经常能提出一些看似创意十足的点子。
但这些点子,却常常没什么实际数据支撑。于是,一到落地,手忙脚乱。
事后,反馈和意见传到他的耳朵里,又选择性无视。
组织的资源白白浪费,业绩却一点没提上去。
这,就是只靠散点思维思考问题的表现第一次、第二次可能有用,但很难次次有用。
如果是给朋友想办法,出主意,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给个点子,也没什么。
但次次想要靠灵光乍现,靠“点子”去解决复杂的商业问题,是万万不行的。
所以,你或许应该掌握一些系统的方法论,用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去哪找这种方法论呢?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特别擅长解决问题。或者说,解决问题,就是他们的主要工作。
他们,就是咨询公司。他们解决问题,靠的就是一套经历几十年验证的,系统方法论。
比如,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七步法”,就是他们用来分析问题的一套方法,又叫“无懈可击”(bulletproof)的方法论。
也就是说,理论上,严格按照这套方法思考落实,就几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真有这么神奇?今天,我们就展开来聊聊“麦肯锡七步法”。
希望能对你培养系统思考的习惯,远离散点思维,起到一点帮助。
我们一个个来说。

陈述问题

第一步,就是把问题找出来。
你可能会说,问题还用找?我每天一睁眼,进了公司,全是问题。
如果这么想,你可能就错了。因为,大部分问题,可能压根就没有讨论的价值,必须做进一步处理。
怎么处理?我举个例子。
请问,“如何提升公司业绩”,这算不算一个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答案是,不算。因为这个问题,很模糊,不清晰。
模糊,就是你不知道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完成了目标,解决了问题。
不知道需要做到什么程度,那么如何投入资源,投入多少资源,也就无从谈起了。
不清晰,不要紧。定义问题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聚焦,不断把问题变得清晰。
既然“如何提升公司业绩”,算不上一个清晰的问题,那么就把镜头拉近一点。
首先,要提升“公司业绩”,那么,什么叫做公司业绩?是销售额吗?还是利润,还是市场占有率?
假如,我们先同意销售额就是公司业绩。那么,销售额又该提升到多少呢?是提升100万元,还是500万元?
截至什么时间?今年年底吗?打算在多长时间内,完成目标?
就这么一直追问下去,不断聚焦。让模糊的问题,逐渐清晰。
到最后,问题可能就变成了:我们希望在3个月内,把销售额提升300万。平均每个月,提升100万。
是不是清晰多了?
如果没有把问题定义清晰,我们就很容易进入一个乱冒点子的状态。
就像这样。如何提升业绩?A同学可能会说,打广告。B同学说,不,要把产品做好。C同学说,不不不,你们说的都不对,应该先把用户投诉都处理好。
问题没有定义清晰,你就没办法评估方案是否有效,自然也就互相争执不下。
定义问题,并不难。说到底,可能就是需要养成的一个习惯。
但想要做好下一步,就要小小地考验一下你的能力了。

分解问题

拿到了清楚的问题,接下来要做的,是把问题拆解开。
是的。到了这一步,还是不要去尝试解决问题,不要提出“点子”。
先耐心,把问题拆解到足够细,足够小。
怎么拆?
首先,你可能需要掌握一些“模型”。模型,就是你分析问题,拆分世界的方法。
比如,你可以把商业世界,拆分成“创造价值”的角色,和“传递价值”的角色;或者,拆分成农业、工业、服务业;又或者,拆分成互联网行业、汽车行业、白酒行业……
具体选择什么模型,取决于你对业务的理解情况,没有标准答案。
但这,只是第一步。接着,你还需要对问题进一步拆分。这时,注意应用:MECE法则。
MECE法则,是一种思考方式,强调在列举可能性的时候,要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即:不重不漏。
比如,你问我,昨天吃了什么?
我说,我吃了午餐,我喝了汤,我吃了蔬菜,我还吃了不少主食。
停。虽然给出的答案很多,但这有重合,又有错漏,不符合不重不漏的原则。
那该怎么分?
或许,我可以先按照时间分,早饭,午饭,晚饭。接着,再按照食物种类分,其中早饭吃了肉,蛋,蔬菜……
每一层,都选择固定的标准,做到不重不漏。
像这样,先用模型做横向拆分(从问题陈述到问题1、2、3),再用MECE法则做纵向拆分(从问题1到分支问题),我们就得到了一个问题树。看图。
好像有点复杂。我举个例子,你可能就有感觉了。
比如,现在有个问题。如何在未来3个月,提高100万收入?那么,首先应该把收入拆开。
首先,横向怎么拆?可以借鉴这个模型: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
如何提高销售额这个问题,就变成了4个小问题:如何提高流量、如何提高转化率、如何提高客单价和如何提高复购率。
接着,我们再把这4个小问题,按照“不重不漏”的原则,做纵向拆分。
流量,可以怎么拆?可以按照流量类型拆。自然流量,付费流量,私域流量。
其中,自然流量还可以按照平台进一步拆分。哪些,来自视频号?哪些,来自抖音?哪些,来自线下门店?
视频号流量的来源,是不是又可以拆成直播和短视频橱窗?
就这样,一层一层的拆下去,直到拆无可拆。
拆分完之后,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大大的问题树。主问题后边,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枝干和叶子。
看到这棵问题树,你可能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不能靠“冒点子”来解决问题了。
虽然每一个点子,可能都对应着问题树上的某个枝干,或者叶子。可能,也确实对解决问题有帮助。
但是,如果陷入到了点子的讨论之中,你就永远没办法系统的思考问题。
下一次分析问题,就没有抓手,还是从头开始。
靠冒出的点子来思考,就相当于丢掉了整棵问题树。
可是,问题树上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难道要全部解决一遍吗?
当然不必。

消除非关键问题

接着,是摆脱“散点思维”的关键一步:删去非关键问题。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
把问题树上所有的问题,都处理一遍,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何取舍?把这些问题,按照优先级进行排序,删掉后边的问题,优先解决排在前边的问题。
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寻找已有数据支持。
比如,现在的问题,是“本季度提升50%产品线上销量”。
或许,你可以找找看,上一季度的线上销量,都是通过什么方法完成的。
像直播、公众号贴片、私域转介绍……算出各个渠道的贡献占比,把占比高的方法,排到优先的级别。
接着,优先选择“高性价比”的方案。
高性价比,就是用同样的努力,得到更好的效果。先去采摘那些“低垂的果实”。
比如,想要提高直播销量。
是重新整理货架,修正线上管理系统,更简单?
还是找个人在旁边做“捧哏”,不断重复“是的”“没错”“是的呀”,把直播间气氛搞得热烈一点,更简单?
可能后者,要简单一些,投入也要少一点。
所以,如果感觉这两种措施,起到的效果差不多,就优先尝试更少投入,更高性价比的方案。
像这样,不断地估算,问题树上的每片叶子,能有多少价值。
可是,估算不准怎么办?
没关系,这很正常。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制定详细工作计划,进行关键分析
什么叫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举个例子。
假如,把“短视频橱窗”、“在公众号里加贴片广告”、“私域扩散”,确定成提高线上产品销量的重要因素。
那么,怎么提高呢?
不知道。不要紧,可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详细地列出自己的问题、假设、求证行动、交付结果、负责人、完成时间。
问题,是如何提高线上产品销量。
假设,可以是把公众号的贴片广告,换成动图,可能会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进而提升转化率。
有没有用?不知道。
所以,要小心求证。或许,可以找个小号做一下测试,把贴片广告换成动态图片,看看有没有效果。
又或者,去调研100家类似的公众号,它们的贴片广告,有多少是用动图的?占比是多少?
这些数据,就是行动计划里,要交付的结果。
用数据和信息,求证假设是否合理,进行关键分析。
很可能,最后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贴片广告用动图,反而会降低了转化率,所以这个假设并不合理。
不合理,就推翻。千万不能说我的假设肯定没错,你调查的不对,再去调查一遍。
因为分析问题的大忌,是先有结论,再去找依据。
既然前边分析问题的方法,是严谨的,那么你就要尊重用这个方法,得出的结论。
推翻上一个假设,再尝试解决新的问题。直到确定哪个假设,大概率有效的。
问题解决了,发现没有达到预料之中的效果,还可以继续回到问题树上,选择新的问题解决,直到完成目标。
到了这一步,对于绝大部分情况下的问题分析,就已经够用了。
但是,对于一家咨询公司来说,这套流程,还没有结束。
如果你对后边的步骤还感兴趣,我们继续聊一聊。

建构论证,交付结果
问题,拆解好了。对应的有效解决方案,也列好了。
这时候,如果你是一家咨询公司,就该聚在一起讨论了:我们到底应该给客户,什么建议?
这背后的核心能力,就是建构论证的能力,是提炼模型,并把它讲清楚的能力。
模型,是认识世界,拆解世界的一套方法。
能在一堆数据和素材背后,沉淀出方法,就是咨询公司最核心的能力。
同时,可能也是一家公司的团队负责人,特别需要掌握的能力。
而在润米,很多时候,我们的小伙伴,也在训练着自己的这个能力。
因为,我们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像书籍、访谈、报告这样的大量材料中,梳理逻辑,提炼框架,并且把它讲出来,讲清楚,帮助读者降低商业的认知门槛。
陈述问题。分解问题。去掉非关键问题。制定详细工作计划。进行关键分析。建构论证。讲清楚。
这,就是麦肯锡的“七步分析法”。
利用这“七步法”,你就能得到一整套解决方案,而不是靠“点子”,拍脑袋去行动。
当然,如果只看结果,拍脑袋冒出来的点子,和你经过系统思考后得到的解决方案,可能是相同的。
但这背后的思维方式,可能完全不同。
一个,是得一得二不可得三的灵光乍现;一个,是屡试不爽的套路拆解。
而当你能熟练应用这套方法之后,你眼中的世界,就不会再是一片杂乱的点,而是长着一棵棵树木的森林,或者叫:系统。

听到过这么一句话。
普通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顶级优秀的人改变模型。
但是,在改变模型之前,你可能必须掌握的一个能力,就是:建立模型。
如何建立模型?
我想,麦肯锡的七步分析法,可能是非常好的一个途径和方法。
陈述问题。分解问题。去掉非关键问题。制定详细工作计划。进行关键分析。建构论证。讲清楚。
当然,它不是一拿出来就通杀全场的大杀器。
因为能否起到预期的效果,还要看你拆分问题的商业逻辑,是否合理;排列问题优先级的时候,是否准确;落实行动的时候,是否不会被干扰。
但是,严格按照这套方法,不断实践,相信你能很快建立起一套自己的,通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候,可能比你见过、解决过这个问题100次的经验,更加重要。
祝你,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祝你,改变模型,成为顶级优秀的人。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推荐阅读:

《我有一个奇怪的爱好》

品牌推广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