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介绍了绝味食品在港股上市计划终止的相关信息,包括公司因发展战略调整、资金需求以及行业影响而决定终止港股上市计划的情况。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绝味食品近年来面临的业绩下滑、股价下跌等困境,以及公司尝试通过多元化投资和布局餐桌卤味赛道来分散经营风险的情况。此外,文章还提到绝味食品在海外市场的拓展情况以及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由于公司发展战略调整、资金需求以及行业影响,绝味食品决定终止港股上市计划。这一决定经过了反复沟通论证,旨在维护股东利益。
近年来,绝味食品面临业绩下滑的困境,股价也出现了大幅下跌。公司试图通过多元化投资和布局餐桌卤味赛道来分散经营风险,但效果并不显著。
尽管绝味食品积极尝试拓展海外市场,但海外业务占比仍然较低。此外,公司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问题,这影响了品牌形象和市场信任度。
为了增加主营业务收入,绝味食品通过对外投资多家品牌增加多元化业务。然而,投资眼光不佳导致这些投资未能给公司带来利润,反而持续亏损。
面对业绩下滑、股价波动等困境,绝味食品需要找到新的发展策略和方向。市场信心受到打击,投资者对公司的未来前景充满担忧。
卤味竞争中,绝味食品曾期望通过港股上市进一步拓展国际版图,但“A股+H股”布局不到两年就已告吹。
历时20个月,绝味食品终止港股上市计划,在月初还披露了募投项目延期公告,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12月23日,绝味食品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终止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的议案》,终止公司港股主板上市计划。
绝味食品表示,由于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状况的调整,本着维护股东利益、对股东负责的原则,综合考虑公司目前的实际经营情况、资金需求及业务发展规划,并经过反复沟通论证,决定终止筹划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的相关事项。
压在投资者心中的“石头”虽被搬走了,但压着绝味食品的“石头”却依然存在——自2021年始,绝味食品归母净利润已经出现明显的负增长趋势,且寄希望分散传统休闲卤味行业的经营风险的投资也常年亏损,昔日的鸭脖大王早已不复当年荣光。
2023年3月7日,绝味食品公告称,为加快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增强公司的境外融资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根据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及运营需要,公司拟发行H股并在港股上市,董事会已经授权管理层启动H股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
彼时,绝味食品还指出,本次H股上市需提交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并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备案,香港联交所审核,本次H股上市能否通过审议、备案和审核程序并最终实施具有重大不确定性。
但赴港上市的消息未能获得市场正向反馈。
公告披露当日,绝味食品股价大幅下跌8.22%,包括此交易日在内的连续4个交易日,股价累计下跌12.13%。
自此之后,公司H股上市计划迟迟没有进展,直至本次披露终止H股上市。
而筹备赴港前不到三个月,绝味食品刚完成11.8亿元定增,计划用于扩产能。
本尚书注意到,2022年12月,绝味食品11.8亿元定增完成,募资用于投资9.07万吨卤制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建设项目,项目投资总额为13.1亿元。
募集资金不足部分公司将通过自筹资金解决。
而在终止赴港上市前夕,绝味食品发布了募投项目延期公告。
2024年12月5日,绝味食品称受行业需求弱影响,绝味食品扩产能的募投项目从2024年、2024年分别延期到了2026年、2027年,两个募投项目进度分别为33%、46.8%。
之于原因,绝味食品表示,自2021年8月定增预案首次公布以来,项目建设多次受地方封控政策影响被迫中断,且近年来食品餐饮行业经历较大调整,行业整体需求较弱,公司现有产能尚有富余。
在此情况下,若按原计划推进在建工程建设,需要投入额外的建设成本,因此公司对募投项目的投资较为谨慎。
资料显示,布局港股前,绝味食品已于2017年3月在上交所上市。
而在宣布筹备赴港上市的2023年年初,绝味食品刚将两笔共计6.3亿元的闲置募集资金委托给多家银行进行理财。
并且,自上市以来绝味食品已多次进行融资。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绝味食品通过首发募资8.04亿元;2019年,绝味食品通过发行可转债募资10亿元;2022年,绝味食品通过定增募资11.80亿元。
当时的绝味食品已推动境外市场布局多年,
官网显示,绝味食品在全国31个省市及中国香港、新加坡、加拿大设有分支机构。
2019年半年报中,绝味食品也曾提及,“要快速推进海外市场的开发力度,抢占空白地带,以保持规模优势”,并在当年宣布投资4亿日元在日本设立全资境外子公司。
尽管对境外业务寄予厚望,但近五年来绝味食品的境外业务占比并不高。
主营业务收入中,2019年,绝味食品非大陆业务营收占比仅有1.37%,到2023年,绝味食品非大陆业务营收约1.3亿元,占比为1.83%,仍不到2%。
目前,绝味食品仍极大依赖大陆市场。
如今再度提起也不外乎寄希望于“国际化”成为新的增长点,只是没想到确实虎头蛇尾,也难免让人怀疑其“国际化战略”的可行性。
不过在本尚书看来,终止或许是绝味食品业意识到事难为,毕竟就现有情况来看,绝味食品的多年出海成果寥寥,2024年半年报显示,其境外营收5032.61亿元,占总营收比例1.51%。
同时,绝味食品的产品还面临着不同食品标准带来的安全问题。
2024年,绝味食品在中国香港和加拿大都曾因食品安全问题被政府官方要求召回产品或停止销售。
4月26日,其加拿大公司被要求召回在当地销售的包含土豆片、豆干到猪蹄、鸭脖在内的数十个品种的卤味产品,原因是有微生物李斯特菌污染。
5月10日,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发布公告称,绝味食品(香港)有限公司销售的一批预包装冷冻藤椒风味鸭翅中,有可能受到病菌李斯特菌污染,请市民不要食用。
这不仅让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也让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备受质疑。
绝味食品成立于
2008年,产品以鸭脖、鸭头等卤味食品为主。
在众多卤味食品企业中,绝味食品成立最晚,但扩张快速,是行业头部企业,有“鸭脖大王”之称。
但其近两年发展却称不上顺利。
根据2024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15亿元,同比下降10.95%。
从各季度数据看,公司连续三个单季营收同比下滑,分别下降7.04%、12.35%和13.29%。
这是绝味食品三季报营收首次出现两位数下滑。
全年来看,自公司2017年上市后,除2020年、2022-2023年个位数增长外,公司营收均保持两位数增速增长,2021年达到最高24%的增速。
业绩下滑的背后是绝味食品门店数量的持续萎缩。
要知道,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绝味食品门店数量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
公告披露,截至2023年底,绝味食品在中国大陆地区门店总数15950家(不含港澳台及海外市场),2023年全年净增长874家。
而截至2024年6月底,绝味食品在中国大陆地区门店总数减少为14969家(不含港澳台及海外市场),半年缩减981家。
截至6月底,其在内地的门店总数为14969家。
在三季报中,绝味食品并未披露最新的门店数量情况。
门店减少不可避免地导致主营业务下降,绝味食品也通过对外投资多家品牌增加多元化业务。
2019-2023年,绝味食品“投资支付的现金”为15亿元、9.3亿元、15.1亿元、8.8亿元、24.2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为13.8亿元,包括廖记棒棒鸡、和府捞面、千味央厨、幺麻子、盛香亭等消费连锁品牌。
不断投资之下,绝味食品长期股权投资增长显著。
奈何投资眼光不佳,这数十亿元的投资并不能给绝味食品带来任何利润,而是持续亏损拖累。
2020-2023年,绝味食品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下确认的投资损益分别为-1.16亿元、-6757万元、-1亿元和-1.3亿元。投资的近30家公司,规模盈利者寥寥,亏损比比皆是。
对此,绝味食品解释称,近年来传统的休闲卤味食品行业受到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冲击较大,行业整体闭店趋势明显。
因而公司凭借自身对卤味行业的了解布局餐桌卤味赛道,以分散传统休闲卤味行业的经营和投资风险。
显然,“分散传统休闲卤味行业的经营和投资风险”的目的并未实现,而在外界看来更像是“病急乱投医”。
在多重压力下,绝味食品的股价也出现了大幅下跌。自宣布终止IPO以来,公司股价累计跌幅超过15%,市值蒸发数十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