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进入了重大转型历史时期。”吴晓求判断。
文丨
吴晓求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本文摘编自
《每日经济新闻》
,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7月15日上午,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2017国际货币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上,人大副校长吴晓求指出,中国的改革必须顺应这些变化,必须推动中国金融的结构变动,以此推动中国金融功能的改善。
吴晓求指出中国金融发生历史性变化有三大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中国金融结构正在悄然发生结构性调整,趋势非常明显,预示着中国金融体系大调整时代来临。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国的金融资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于证券化的金融资产在整个金融资产的比重迅速提升,这种金融结构的变化预示着中国金融功能发生转型,中国将逐步从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变为融资和投资并重,而且未来逐渐成为以投资和财富管理为主的金融体系。这是基于中国金融结构变化带来的金融功能更新换代。
与此同时,中国金融结构的变化,预示着中国金融风险结构也在发生重大变化。过去中国金融体系最重要风险主要是来自于金融机构资本不足的风险。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中国金融监管的重点放在资本充足上,这是基于中国金融是传统金融体系而设定的。
如今中国进入了从资本不足风险过渡到资本不足和透明度风险并存的时代。证券化的金融资产作为财富管理的基石资产,它的风险主要来自于透明度。
这预示着中国的金融监管也要改革。
第二个特征是科技对中国金融的深刻影响。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科技如此渗透金融。这使得金融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今天出现的一系列现象是在传统金融里无法解释的,科技对金融的深刻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传统金融。这也为金融学者提供了广阔舞台。传统金融的整套理论是基于物理化金融业态形成的,科技对金融的影响使得金融的物理业态渐行渐远,它已经跨越时空限制,使得金融业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必须要站在未来的角度来看待科技对金融的影响,而不是站在过去的角度扼杀科技对金融的进一步推动作用。
中国的金融监管必须顺应科技对金融的推动作用,而不是阻止科技对金融的渗透,不要试图让中国的金融回归到传统的金融框架之中。
如果说中国金融还有值得炫耀的地方,那就是科技金融,中国金融在其他方面很难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对新金融业态抱着包容的监管态度,所以推动了中国金融的进步和发展。
作为金融的新支付业态,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实现了弯道超车,在这个领域,毫无愧色地说,中国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社会在慢慢进入无现金时代,这对中国的货币发行制度、货币政策也会带来深刻的影响,是中国引以自豪的。
第三,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中国的金融越来越国际化。
它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虽然中国金融离国际舞台中心还有较大跨度,但是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开放,中国金融离国际金融中心舞台已经不远。
这三个特征预示着中国金融处于关键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改革必须顺应这些变化而不是阻止,我们必须推动中国金融结构的变动,以此推动金融功能的改善。中国必须推进科技对金融的深度影响。“对中国这种宽容的、探索式的监管给予高度的评价。”吴晓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