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官宣!旗手是她 ·  14 小时前  
羊城晚报  ·  演员李明德,被刑拘! ·  15 小时前  
羊城晚报  ·  演员李明德,被刑拘! ·  15 小时前  
人民日报  ·  “申公豹代购药单”,有……有点东西!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千年水席今安在?|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24 07:55

正文



饮食 对于中国人而言,从来都不是为了简单地果腹。从食材的获取到烹饪的过程再到菜品的名称、就餐的仪式,几乎每一味食物都蕴含着我们民族的习惯、性格甚至思想和哲学。


然而,民俗的流变、健康的理念、环境的影响、传承的断档却让曾经的一些美食如今在餐桌上越来越难觅踪迹了。从满汉全席到徽州糕饼,从水席到盆菜,当美食的记忆渐行渐远,遗憾的绝不仅仅是口腹之欲。


寻找美食,传承文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奉献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这一季聚焦中华美食。


第一篇《千年水席今安在?》



戳这里,听声音里的美食大片!




4月的洛阳,牡丹盛开。而在洛阳水席第六代非遗传承人裴五江的手中,一道以海参、鱿鱼、鸡肉等十几种原材切细丝调味,点缀蛋皮雕刻的牡丹燕菜也正徐徐绽开。


牡丹燕菜——切萝卜


记者: 这个萝卜丝从准备到用花了多长时间啊?

裴五江: 四个多月。

记者: 这么长时间,为什么?

裴五江: 得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冻。切成丝、水泡、再拍粉、蒸制、放冷库……


洛阳水席首菜——牡丹燕菜


浇上高汤,一朵娇黄的牡丹花便绽放在汤面之上,花艳、菜香、汤鲜,酸辣爽滑。这道牡丹燕菜历来被列为洛阳水席的首菜。


裴五江: 武则天做才女的时候,饮毒酒而用萝卜救了命。她当皇帝后,有菜农抱了一大袋萝卜送到宫廷。御厨高超的技艺再加以山珍海味,烹制了一道汤羹,武皇说有燕窝之味,随即赐名为燕菜。



千年水席 汤水佐味


1300多年前的唐武周时期,毗邻大运河的洛阳城,经济繁荣、商贾云集。各国使者纷至沓来,在一睹盛唐繁华市井之后,偶尔会有幸被女皇赐一席国宴。这唐宫宴有杯盘碗盏不下数十个,一道吃完再上一道,如行云流水一般;菜式又多半以汤水为主,甚至号称有“龙肝、凤髓、豹胎、鹿尾”等珍奇用料。


相传,这就是水席的由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席技艺传承店

中华老字号“真不同”


传说已不可考,但以羹汤辅菜,的确是唐代最被推崇的烹饪方式。刘禹锡诗中就有“千里水葵羹”的说法。裴五江说,如今的洛阳水席包含八凉十六热二十四道菜,鸡鸭鱼肉、鲜货、菌类、时蔬无不入馔,葱扒虎头鲤,云罩腐乳肉,海米升百彩……各样菜式变化无穷,但必以汤水佐味。洛阳水席,还最讲究格式。菜序有前八品、四镇桌、八中件、四扫尾。


裴五江: 前八品有服、礼、韬、欲、艺、文、禅、政八个字。


洛阳水席前八品


记者: 比如说?

厨子: 政。就是以帆船的形式。唐太宗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代表政治。

记者: 我觉得这里“礼”比较有意思。

厨子: 代表礼仪之邦,分三六九等,排列有序。

记者: 而且方方正正。

厨子: 对。



标准缺失 鱼龙混杂


如今,洛阳老城狭窄的巷子中,四处可见打着“正宗水席”横幅招揽生意的店家。一个小小的洛阳城,单以“某某水席”命名的餐馆就超过了160个。然而,这号称源于庙堂,格式讲究的宴席对于很多南来北往的食客来说,除了统一留下“汤汤水水一酸一辣”的印象外,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感受。


洛阳老街满是水席招牌



记者: 都说吃水席,你们觉得吃什么就是水席了?

客: 有汤有水?燕菜?别的也就没什么了。

记者: 觉得好吃吗?

游客: ……觉得口味酸酸的。

记者: 就吃了个小碗汤,感觉怎么样?

游客: 感觉……跟我们东北的酸辣汤挺像的。


除了食材简单、味道平庸,更令人费解的是,虽然满街飘摇的都是正宗水席的招牌,菜单却家家不同,糖醋里脊、地三鲜、青瓜紫菜汤也堂而皇之的夹杂其中。难道水席就没个固定标准吗?河南省餐饮饭店协会副会长陈玉田说,还真没有。


记者: 判断一个水席究竟是不是水席,标准到底是什么?

陈玉田: 没有固定的标准。上菜有制式,但是每个菜的内容都有变化,口味也有变化。有几个大菜是都有的,比如燕菜、连汤肉片,这都得都。但不是说大家都一样。


洛阳水席几大主菜


“此水席,早已非彼水席”


从钟鸣鼎食、食材珍奇、文化韵味深刻的“唐宫宴”到如今做工粗糙、半成品浇汤就能上桌的“75元4人团购餐”,这1300多年间水席究竟经历了什么?洛阳文化学者张元纯认为,“此水席,早已非彼水席”。北宋灭亡、南宋定都应天府之后,繁华的陪都洛阳城从此风光不再。而洛阳水席的前身——逐渐由宫廷宴演变成的“官席”,也随着衣冠南渡而式微不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席技艺传承店

中华老字号“真不同”


张元纯: 原来洛阳深厚的文化由于经济的凋敝,就沉淀到了民间。饮食上就非常简单了,有红白大事要办,富贵人家就按照官席的形式,八个凉菜十六个热菜,就叫“三八席”;穷人家就“八大碗、五大碗”。这就是洛阳民间的席,一直到解放后。


虽然形式学了官席,但耗费巨资的食材,民间如何能承担?于是渐渐地,山珍海味就逐渐被替换成了自家吃的鸡鸭,再不济一点的,就干脆用红薯或面疙瘩代替,与曾经的官席早已有了质的不同。


张元纯: 到了后期,要应付婚宴,不想用“三八席”的名字,就把“洛阳水席”的名字用上了。但实际内容已不是官席的内容。这样嫁接了一下,从此开始把民间席叫成了洛阳水席,做的跟现在街上见到的水席差不多,结果文化也错位了。


裴五江说,其实2013年他们曾协助有关部门制订过一套洛阳水席的菜单,细化了二十四道菜的构成和每一道的用料,但由于缺乏强制性,直到今天市场上仍是各说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