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不闲扯
!!!
咱们直接切入主题
看一看
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的区别
通常我们在生活中提到楼房的安全问题
我们总会听到这样一种说法
▼
我们的楼房抗震烈度为7度
▼
有的人这时候就会以为这里的楼房
可以抵抗7级地震了
其实这是对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的混淆
那么我们如何区分它们呢?
下面就由小编细细道来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说
▼
地震震级通常指地震的大小
是依据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的多少
来划分地震震级的
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多
震级就越大
破坏力就越大
地震时所释放的能量可以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来测定。世界上常用“里氏震级”标准区分地震震级。“里氏震级”最初由地震学家查尔斯·里克特1935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发明的。里克特提出按照地震仪器探测到的地震波的振幅将地震分级。这种分级系统最初只用于衡量南加州当地的地震大小,现在全世界地震的研究都使用这种分级系统。
现在
地震台常用的震级已经包括3种新的震级
标为Ms、mb、MW
在新闻界和大众中仍然使用里氏震级ML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震级
那么地震烈度是什么呢?
一次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简称烈度。
一般来讲,震级大,破坏力不一定大;震级小,破坏力不一定就小,由于震源深浅、震中距大小地质结构不同,地震造成的破坏也不同。所以,要反映实际的破坏程度,使用震级是不恰当的,这时就要采用烈度。
所以说,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把“尺子”。
为了更方便大家理解
我们可以借助手电筒的照明来类比烈度
光源代表震源,被照亮的区域就是烈度区。越亮的地方烈度越大,破坏程度越严重;我们看到,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越远,亮度越来越暗,说明烈度越来越小,破坏越来越轻。
那么
地震烈度是怎样评定的呢?
地震烈度是以人的感觉、器物反应、房屋等结构和地表破坏程度等进行综合评定的,反映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如自然村或城镇部分区域)地震破坏程度的平均水平,须由科技人员通过现场调查予以评定。
一次地震后,一个地区的地震烈度会受到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场地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用于说明地震烈度的等级划分
评定方法与评定标志的技术标准是
地震烈度表
各国所采用的烈度表不尽相同
下面就是我国的地震烈度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
除此之外在地震发生后
我们还会有一个
地震烈度分布图
08年汶川地震烈度分布图
烈度分布图又叫做等震线图。震后调查结束后,将各烈度评定点的结果标示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图上,然后由高到低把烈度相同点的外包线(即等震线)勾画出来,便构成地震烈度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