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捕捉、理解孩子的情绪?如何正确回应孩子的情绪,并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
家长通过怎样的对话方式,才能
和孩子彼此的心灵贴近?
以下
内容选自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一
书
。
作者
约翰·戈特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情绪管理训练(Emotion Coach)”的创始人。
在百货商场里,孩子和妈妈走散了。大人慌张失措,孩子也吓得不轻。幸好不久后,商场职员就将孩子领到妈妈跟前,只是妈妈看到孩子平安无事,一下子忘了刚才的焦虑,像狮子一样爆发了。
我说没说过,让你好好跟着妈妈,千万别走丢了。
你说我有没有对你讲过?
看我以后还领不领你出来了!
本来孩子因为和妈妈走散了,吓得不轻,既害怕又难过。此时再看到妈妈熟悉的面孔时,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欣慰。本以为妈妈会和自己一样,没想到听到的却是妈妈凶神恶煞般劈头盖脸的训斥。
孩子显得手足无措,小小的内心甚至会冒出“难道妈妈不希望看到我,是不是我回来了,妈妈一点也不高兴”等奇怪的想法。
不用说,妈妈当然和孩子是一样的心情。发现孩子不见后,种种恐怖的想法可能都会让她焦虑万分,懊悔不已。“会不会被人拐走了?”“不会就这样走丢了,再也找不到了吧?”“找不到妈妈,我的宝宝肯定会吓坏的”……
妈妈的焦急和不安可想而知。可是一旦孩子平安出现在眼前时,她却鬼使神差般变成了另一番可怕的样子。无论是忍不住大发脾气的妈妈,还是一脸惊讶的孩子,都免不了陷入错综复杂的情绪当中,让重逢的幸福感不翼而飞。
有时候,仅靠语言,是很难将自己的真实情感传达给对方的。如果想要达到真正的沟通,还应该在传递情感方面花一番心思。
“词不达意”导致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所表达的内容出现差距,导致误会和伤害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根据心理咨询专家的研究,仅靠语言可传递的情绪只占微乎其微的7%,剩下93%则是通过眼神、语气、语调和态度等来传达。
“很棒”和“很~棒~!”“喜欢?”与“喜欢!”传递给对方的是截然不同的感受。
动作和态度在沟通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嘴上说“请看右边”而手指却指向左边;或者嘴上讲“请坐”,而当事人却站着不动,那孩子就会陷入困惑之中。
相比口头语言,他们会更注重行为语言。其实,真正的对话技巧并不单指说话的技巧。真诚地运用表情、动作和态度进行全身心地沟通时,才有可能真正打开对方的心扉。
有许多父母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而遗憾的是,许多时候家长却不能察觉到这种行为将给孩子带来多深重的内心伤害,最终导致孩子和父母疏远。
也许有些家长觉得,自己只不过是站在父母的角度说了该说的话,只不过是孩子对一些不足以在意的词语过于敏感和较真罢了。
但是,倘若没有任何语言上的攻击,孩子是不可能莫名其妙地生气或与父母疏远的。
如果你的孩子从某一时刻开始表现出不情愿与父母对话,疏远了父母,那家长就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说话习惯。
你会发现一些容易打击和伤害孩子的对话方式,自己却早已习惯成自然,不能自觉了。
孩子不顾功课,只盯着电脑打游戏,天天如此,恐怕脾气再好的家长也会忍不住发发牢骚。最开始,父母可能还会尽量语气委婉地劝说孩子:“贤勇,不要再打游戏了,去做功课吧!”
“哦,知道了,妈。”孩子回答得很干脆,但还是没有从椅子上挪动屁股,两眼直盯着屏幕,一心只顾打游戏。
于是,妈妈的高分贝最终还是爆发了:“我说你怎么天天这副模样?你看看别人,全都埋头苦干地学习。也不看看都什么时候了,怎么还这么吊儿郎当的就知道玩,玩,玩!为什么总是说好话时听不进去,非得叫我这么生气呢?”
气急败坏的妈妈机关枪扫射似的数落起孩子来,看似是对孩子不用功学习只顾玩电脑游戏表示不满。但妈妈说话的程度显然过头了。
如果对某个特定的小事情表示不满,这属于发“牢骚”;但对对方的人品和性格进行攻击,那就属于“非难”了。孩子玩电脑,妈妈说“你怎么总是这副模样”,这就不单单是发牢骚的程度了。
当你对孩子使用“你这个……”句式,如“你这个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等言辞时,就已经超出了针对玩电脑本身的责备程度了,而形成了对孩子本身的一种非难和攻击。
而且当“总是”“常常”“每次都”这种字眼蹦出来时,针对的便不仅是孩子这次的错误行为,而是直接给孩子扣上了一个“向来如此”的罪名,给人的感觉是一向如此、净犯同样错误的印象。
“你有没有脑子?我看你根本就不是块学习的料。希望渺茫,没戏!”
这是典型的轻蔑。非难孩子还不够,竟然还要把孩子当成没出息的人。有些家长不止如此,还会旁敲侧击地加以取笑或讽刺,这会让孩子感觉到比非难还要强烈的愤怒和伤害。
说出如此轻蔑话语的人竟是自己的父母,孩子还怎能相信父母对自己所谓的爱呢?任何时候,轻蔑式对话都是不可取的禁忌。
当然,有时家长可能一句话也不说,却同样会对孩子造成一种轻蔑。很简单,翘起左边嘴角撇一撇、冷冷一笑或斜着眼睛上下扫一眼对方。这些都无一例外地传递着“哎哟喂,也不拿镜子照照自己,快醒醒吧”这样的信息。
轻蔑就像是一种剧毒。戈特曼教授称,轻蔑在人际关系中,就像是对人泼洒盐酸一样,具有极强的毒性。
有项研究显示,持续遭到轻蔑的人,四年内甚至可能会患上传染性疾病,这足以说明这种“剧毒”的强烈性和危害的持久性。
被对方当空气一样轻视,其伤害一点也不亚于受到非难或轻蔑。疏远式人际关系的对话分好几种,可以是假装没听见对方的话,不予回应;也可以是听不进对方的话,只顾说自己的。
例如,孩子告诉妈妈“妈妈我饿了,想吃东西”,而大人却答非所问地说“学校的班车快到了,赶紧的”。这些都是导致关系疏远的对话方式。
转移话题或不予回应,很容易让孩子和父母产生距离。爸爸妈妈不肯听自己的话,只顾着聊大人想说的话题,孩子只能垂头丧气,感到沮丧。
孩子会以为,对爸爸妈妈来说,自己一点都不重要,所以才会被他们轻视,于是会和父母渐渐疏远。
还有一种简单的方法,不用一言一语,却可以让彼此的关系跌入冰窟,那就是垒砌一堵隔阂的墙壁,把对方看作空气或幽灵一样。
即使叫你,也装作没听见、没看见,甚至不正眼瞧上一眼。一句话,简直把对方歧视到了极点,根本没放在心上。
通常这种现象发生在夫妻之间,但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发生隔阂的情况也比较普遍。任爸爸妈妈怎么哄孩子,孩子都任性地发脾气,根本听不进去,这时爸爸妈妈为了好好教育孩子,就会把孩子孤立起来,在心里竖起一道隔阂墙壁。
这是非常残忍的一件事情,这种极端的做法不但不能让孩子改掉坏习惯,还会让孩子在受到父母的冷漠轻视之后产生自卑心理,受到心灵上的伤害。
曾有儿童专家指出,对于孩子的不当行为持漠视态度时,孩子的这种行为就会逐渐消失。
但这并不意味着让父母连孩子的情绪也一同漠视掉,尤其是当孩子提出某种需求,大人对此熟视无睹、垒砌墙壁时,孩子会因为自己的存在被忽略,而产生被冷落的感觉,这只能让孩子陷入更大的伤害之中。
“你怎么不学习,天天就知道玩电脑?”“我什么时候天天玩电脑了?”家长习惯于数落和挖苦孩子,孩子忙于辩解和顶撞父母。
像这样经常被父母数落和挖苦的孩子,大多会变得极具防御性,而这必然招致家长更过分的数落和非难,孩子也会更进一步地学会顶撞和作对。这种数落与顶撞的对话方式,对解决问题起不到丝毫作用,只能更激化彼此的矛盾。
我们通过语言可以了解对方内心的想法,但有许多人,他们在对话时根本不顾及对方谈及的内容,只顾断然下结论。
这种做法只能让对方失去继续说下去的兴趣,尤其当谈话对象是个孩子时,你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直截了当下结论,只能让孩子更紧闭心灵的门窗。
例如,在小学教室内,孩子们玩闹时弄碎了玻璃,大家立刻傻了眼,生怕被老师批评,个个都像落汤鸡一样哆哆嗦嗦。
这时,如果老师一个个指着孩子问:“是不是你干的?”可以想象,此时孩子们会是什么样子,他们肯定胆战心惊地回答“不是我干的”,并急于为自己辩解,以防御对方。
这种做法只能徒增孩子的不安心理,而且对于老师不经认真调查便断然下结论的做法非常不满。
断定式对话方式,只会让对话无法继续下去。面对一个心里已经下定结论的人,你是不可能与他继续良好对话的。
海姆·G
·
吉诺特博士认为,儿童的元情绪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自责感;二是不安感。
不安感,是孩子在成长为大人的过程中,由于不能独立生存才会产生的心理情绪。
如果大人不了解这些,只因为孩子哭闹、不听话就吓唬他,“你要是再不听话,我就让警察来把你抓走”或“你再哭,我就把你给扔了”,幼小的孩子就会记住这些话,并信以为真,陷入生怕被父母抛弃的恐惧和不安之中。
就算孩子稍长大后,能分辨出这些只是玩笑,但孩子反复听到这些话后,也会不愿意再相信父母。
也不能对孩子的自责感煽风点火。自责感和不安感都是孩子的元情绪。当孩子遭遇什么坏事时,他会认为都是因为自己的过错才导致这样。
如果不想给孩子的不安感和自责感元情绪煽风点火,就应该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呵护孩子,让孩子明确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
家长和孩子关系疏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人不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在父母看来,孩子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上都尚未发育完全,所以父母应该不间断地对他们加以引导和教育。
而家长的这种心理,在他们与孩子的对话中会如实地反映出来。有不少家长直言不讳地训斥和命令孩子,也有一些家长表面上与孩子平等对话,最终谈话内容还是会落在“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必须这样……”的命令和训斥上。
要知道,这种命令+ 训斥式的对话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时候,一句话就能让人暴跳如雷,一句话也能让人破涕为笑。同样一句话,随说话人的方式不同,可能会让人心情豁然开朗,也有可能让人如同身陷冰窟一般。
拉近彼此心灵的对话方式并不高深莫测,也不需要特别精湛的技术。只需要说话者在与别人对话时,尽量不说让对方感到受伤的话,再遵守几点原则,就完全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其中,最基本的两点就是“倾听”和“包容”。
对话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懂得倾听。只要做好这一点,就能够让孩子打开至少一半的心扉。当一个人意识到有人愿意用心倾听自己的话时,就会变得心情大好,而且感到振奋。
就算对方只是默默地听着,说话者也会在自我叙述的过程中理清思绪、整理思路,继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倾听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倾听是情绪管理训练中最基本的构成因素。
时而轻轻这样说一句,表现出对孩子叙述内容的关心和倾听意愿,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敞开心灵的大门。就算你在整个过程中一言不发,仅仅是信任地点点头,也能够获得预期效果。
父母肯倾听自己的话,孩子当然会非常开心。如果父母能通情达理地悉心呵护孩子的内心世界,那就好比是给孩子插上了翅膀一样,让孩子信心倍增。
当孩子生气或伤心时,问一句“你现在有些生气是吗”或“我想你一定很伤心”,以表示你已经接纳了他的情绪流露。看似简单的话语,在情绪管理训练中却能带来非同一般的效果。
任何时候,包容都应该放在第一位。这样才可能客观地弄清孩子为什么不肯去补习班,是不是在补习班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倘若不去补习班,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可以代替等。
孩子往往会说些莫名其妙的话,让大人困惑不解。如果这时家长不能洞察孩子的内心,单凭孩子的话来分析,就很容易弄巧成拙。
第一次带孩子去参观幼儿园,看到墙上贴的画,孩子冷不丁地冒出一句:“谁画的画,这么难看!”妈妈肯定会觉得很难堪,万一别的妈妈听到了多不好,于是挖苦孩子道:“看你这孩子说的,你不也画得很不好吗?”
请先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是:“我画画也不好,在幼儿园里画得这么难看,也没问题吗?”孩子离开家去陌生的环境时,大多会感到不安,他们会对新环境怀有不安和畏惧心理,很担心自己能否很好地适应新环境。
正是这种不安感,才会促使孩子冒出莫名其妙的疑问来,如果家长不能解读孩子的这种潜藏心理,孩子的不安心理便只能更严重。
怎样才能做到解读孩子的内心呢?相比孩子所说的话,要更细心地留意孩子的情绪,这样才有可能帮孩子解开内心的纠结。
先观察孩子的情绪波动,捕捉使之情绪变动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与之对话,这时就可以轻松地弄清导致孩子说出这些话的真正原因了。
孩子:我画画不好,担心这里的老师不喜欢画画不好的小朋友。
当孩子如实讲述内心的小秘密时,如果妈妈能适时地说:“没关系。妈妈小时候画画也不怎么好,不过呢,幼儿园里会有许多快乐有趣的事情等着小朋友的。”
这时,孩子就会觉得“画画不好也不必太担心”,因而放下心里的担子,松一口气,也会对妈妈加深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