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换个角度来看看中美贸易摩擦的背后逻辑及走向。
2015年9月,驾车在美国1号公路上享受美国乡村风情,在洛杉矶探访好莱坞,在旧金山穿越金门大桥......
在美国自驾游很惬意、舒适,因为美国的公路宽敞、车少,几乎不存在拥堵情况,开起来非常过瘾。
一周的自驾游除了美丽的风景外,让我印象颇深的一点就是中美交通规则的差异。
美国很多没用红绿灯的道口地上都有个stop标志,四个方向的车开过来都需要熄火停下,等待三秒钟后再次启动。这是为了保护行人,否则这种没有交通灯的路口,容易发生车祸。
我们中国没有这样的规则。在类似的小路口,一般就直接开过去。但我们有另一种独有的特色——“人凑齐了就过马路”。别说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就是有红绿灯的路口也照样可以这么干。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很好地阐述了什么叫高于法律的“保护弱者”。
美国街道两边的门牌号做得都特别大,特别好认,一目了然,异常清楚,一看就是为驾车者设计的。
而国内街道两边的门牌号,都做得特别小,小到开车时基本看不清号码,显然只考虑了行人或骑自行车的人。
从开车这件很小的事情上就能看出,中美两国在对待事务或者处理事务的习惯上,有明显的区别。
哈,今天说这些,可不只是给大家上交通规则课。是希望从中美交通规则及行为差异看“中美贸易摩擦”背后的逻辑及未来走向。
我们先从交通规则入手,看看双方有哪些习惯上的不同。
从前面说的第一个差异可以看出,在公众视野看不见的地方,比如非主干道上,美国更重视保护行人也就是弱者的安危。
从第二个差异可以看出,在阳光底下,比如市区内的马路上,反而更重视驾驶人也就是强者的利益。
这跟中国恰恰相反。
我们认为在小道小路上没必要设置什么限制驾驶人权利的规则,但是在明面上,必须做好保护弱者的姿态。在中国,假如行人因闯红灯被撞,驾驶人也是有责任的。因为在阳光下,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驾驶人好比权贵,而行人则代表着普通老百姓。
虽然“人凑齐了就过马路”这一现象被很多人批判,但行人很少因此受罚。为什么?因为在明面上,我们习惯偏袒弱者,不管弱者有没有理。
这有点像A股的T+1和涨跌停板制度,明面上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弱者)的利益,所以一直全球独一无二的存在,没人会在乎实际上这个制度让中小投资者一直处于被围猎的境地,损失惨重。
但通常,在私下里看不见的地方,我们对弱者利益保护做得却很不够。
说完交通规则,我们再来说说双方的驾驶习惯和对规则的遵守程度。
首先,中美双方都是右驾驶国家,所以在很多交通规则上我们是一致的。恰恰又因为我们是同向行驶的国家,只要司机对交通规则的遵守程度和态度不一样,就极容易发生碰撞。
有些中国司机不但经常疲劳驾驶,开的车不好还总喜欢按喇叭,远光灯近光灯频繁切换,以为自己车速很快,但实际车速并不快,甚至还会出现打左转向灯往右转的现象,完全不考虑前后车辆司机的感受。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我在批评国人素质低?其实不然,透过现象看本质,我是想告诉大家,
中美双方的主要矛盾在于双方的处事习惯、风格不同。
我们习惯这么做事,而他们习惯那么做事。现在一起碰上了同一件事,大家的处事风格不一致,所以摩擦就来了。
这个道理弄通了,下面的一切问题就自然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