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百度、阿里、腾讯等大型企业,对于门外的人来说,一直都有着莫名的吸引力,但是这些企业神秘又难进,外人很难知道内部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况。
所以,我们大多通过离职员工的描述来窥探一二。今天,我们从一位34岁从华为离职的员工口中,听一听华为是怎样的华为。——姑婆说
前段时间,网上曝出了华为清退34岁以上员工的消息,对于习惯了看到华为平均薪酬达到60万、华为研发又投入了叉叉亿这样的“炫富”正能量的围观群众,无异于热油锅里撒下一滴水,引爆了一大波网络撕逼。有痛斥全民创业偶像任正非终于露出资本家狰狞本色的;有支持华为抛弃曾经的功臣、现在的包袱勇敢再出发的;也有站在就业者、创业者、投资者等各种角度,以不同姿势熬制鸡汤、强打鸡血的。
作为前华为人,而且好巧不巧在34岁选择离开的我,也曾心血澎湃,准备撸起袖子草拟檄文一封,结果提笔思绪良久,还是硬生生在大好的热点面前打起了退堂鼓,说句心里话,对这位前东家,实在是下不去手。
本来打算等热点散去,吃瓜群众连瓜子都嗑得差不多的时候,再来一吐为快,以免有落井下石之嫌。结果,这几天P10手机内存门事件又一次把华为推上了风口浪尖。既然树大招风,估计难再有风平浪静的日子,我也就管不了那么多,还是冒出头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华为,那个自己想骂,却又不太愿意别人骂的地方。
先让键盘侠、专业黑们小小的失望一下,我来从员工的角度说说华为的好。
熟悉华为的人都知道,作为一个“正常”的华为人,都会签一份《奋斗者协议》,具体内容我已经差不多全忘了,因为签之前就知道,如果不签的话,公司考核评比以及基于此的种种晋升和发展通道,统统都会跟你没半毛钱关系了,所以当时基本上等于盲签。
但是华为推崇奋斗者文化、鼓励火车头,的确是自上而下的一种氛围,哪怕外人认为这只是为了压榨员工更多剩余价值而喊出的口号。以个人体会而言,至少华为在激励策略的制定上,的确是围绕奋斗者来执行的。
我在华为只待了一年半时间,没有亲身见证过周围的谁谁谁因为奋斗成火车头而从此“飞黄腾达”,但是身处通信领域多年,总归还是会选择相信传闻中那些超出想象范围的回报案例,例如地震中抢修设备不下火线的“斗士”们、连续奋战攻克技术难题的研发团队,他们获得的超额激励,是普遍存在的事实。
如果你在华为,有埋头苦干、十年铸剑的精神,加上能力的保障,以及稍微有点理财的运气(例如早点买房),最终比同行们提前若干年实现身价几千万,应该还是大概率事件。当然,随着华为体量的不断膨胀,这个难度也变得越来越大。估计有人要说,这些都是用命换来的,我不否认,但是你去其他同行业公司卖命试试看,换得到同等回报的几乎没有。
这里要强调下“相对”两个字,如果你追求的是绝对公平,那对不起,我奉劝你还是不要选择为人打工这条路,人世间,有绝对公平这回事情吗?自打人一出生,就是带着不公平来到这个世界的。
为什么大部分华为人愿意接受免费加班这种事情,原因就在于,公司创造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你付出的多,得到的回报也多,忽悠出来的激情毕竟不能长久。
公司有很多平行竞争项目,谁先做出来、做得更好一些,谁就将获得所有的资源。这是奖励强者、鼓励弱者的公平。失败者可以吸取教训去争取下一次的成功,而一直失败自然会被淘汰。物竞天选的准则,对所有参与者是公平的。虽然华为内部的官僚作风和派系斗争越来越明显,但是从我个人的体验来看,竞争环境激烈而公平,这也许就是华为赖以生存的狼性文化。
凭借华为的实力和体量,在它涉足的领域基本上都是顶部玩家的存在,这也为华为员工提供了极高的职场平台。我当初负责高端旗舰机的软件对外合作,我们想做某些垂直领域的产品调研,可以很容易的邀请到这些领域TOP5的产品经理自费过来交流;如果有一个深入合作的产品创意,也可以找到不少身家上亿的创业者促膝长谈、共同探讨。
背靠华为的金字招牌,人脉和资源有时甚至可以不请自来。而在华为最擅长的通信领域,普通员工参加各类展会、研讨论坛,与世界级专家交流切磋的机会也比比皆是。加上公司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技术文献、专利发明等,这些都是个人职业发展道路上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如果想要快速成长,加入华为这样的大平台,的确是捷径之一。
接下来,开启群众们喜闻乐见的吐槽之旅,出于严谨和负责任的态度,基本上都是个人亲身体验的槽点。
我出身IBM,所以实际上我还是比较容易适应华为那一整套繁杂的管理体系的,因为华为就是以蓝色巨人为标杆,其战略规划、研发流程、规章制度等等,都是高价聘请IBM咨询顾问为其量身制定的,带着浓厚的蓝色风格,甚至有很多内部术语都是照搬而来。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凸显华为的军事化管理风格,公司有着严格的考勤制度,在一定级别之下的员工,必须上下班打卡、每个月最后一个周六法定加班。
在IBM时,我一直在外做项目,上班都是靠自觉,按时按量交付合格即可,而迫于成本和进度压力,项目上每个人都是上紧发条无偿加班的,并不存在磨洋工的问题。而打卡的形式主义,对于家有小孩的员工来讲,真的很不友善,我不喜欢为了家庭琐事去走复杂的请假审批流程,更不喜欢为了补工时、法定加班而枯坐办公室。所以,这也是我选择离开的原因之一。
华为在通信领域打拼了几十年,在血与泪的教训中总结了不少经验,有一些就固化为规章制度以绝后患。但是这些条条框框,很有可能与新领域中的玩法格格不入。
举例1,华为对社招有较高的学历和院校的要求,而且是不分职位的,这对吸收互联网草根人才非常不利。例如我们部门需要招一个做手游的BD,这个领域和职位,也要求至少985、211的本科,结果可想而知,后来老大没办法,找区域中心老大走了个特批流程才绕过了学校要求这道门槛,这最终导致了部分团队有点不太接地气。
举例2,出于信息安全考虑,所有部门连接外网都有严格的限制。而我们部门主要做移动互联网,在申请了一大堆权限后,还是经常碰到有些行业内的网站打不开,工作电脑的软件安装也有类似限制,大部分都是公司统一装,自己安装诸如爬虫类的工具,想都不敢想,这会严重影响了员工研究行业动态的主动性。
举例3,技术探讨的涉密问题。我们部门需要跟众多互联网公司合作,但是安全红线的存在,会让我们搞不清楚哪些是可以对外沟通的,所以索性避免透露任何可能涉密的信息,这样的话,有些合作根本无从谈起。
举个题外的例子,我当初对自己负责的某个领域,做了长时间的技术调研和行业分析,然后利用业余时段,写了一篇总结性的文章,没有涉及任何与公司相关的内容,后来发表到虎嗅上,结果第二天部门老大就在朋友圈分享了这篇文章,还特意转给我看,我没法确认这是否合规,只能搪塞几句,没敢承认是自己写的……总之,封闭性的文化是很难融入到不断开放的移动互联网领域的。
我没机会接触公司的高层,所以只是耳闻华为的派系斗争,但是终端这块领导层面的动荡大家有目共睹。
而我在的一年半,我们只有几百号人的部门,大领导就换了好几茬,按年进行的部门及员工绩效考核受影响自然不可避免,而一些准备很久的合作项目,由于领导变动而搁浅,的确让底下的人很无奈。
我提过的几个产品构想,从行业到玩家,调研、洽谈了好几个月,方案汇报后,根据领导指示修改了几稿,然后再一次汇报的时候,领导换人了……结果,就真的没结果了。
公司的规模一上来,部门墙的问题就会或多或少的出现。
在IBM的时候,是通过矩阵式管理来进行跨部门协作的,这个矩阵,会有一个条线作为主导,避免扯皮的事情发生。
而华为的部门墙问题确实严重得多,每个部门按照自己的KPI来做事,不可避免的产生利益冲突。甚至有些模糊地带的事情,不同的部门都可以承接(例如前文提到的平行竞争),利益和资源的争夺,就成了部门老大们的日常生活。作为赚钱不够多的“弱势”部门中的一员,真是有很多难言之苦。
最后,谈一谈我对华为最近爆上头条的两个问题的看法。
其实我是理解和支持华为的这种做法的。
在华为开会的时候,经常能看到在角落里喝着茶,置身事外、一言不发的“养老族”,这些有资历、有贡献的“功臣”,每年躺拿股票分红,唯一要考虑的就是不被末位淘汰或者是不是干脆去开个饭馆、咖啡厅。
历史的包袱对华为而言,确实是很大的隐患和拖累,所以任老板挥刀了,只是从说法和做法来讲,都有些血淋淋而不够委婉。不过温柔毕竟不是华为的风格,已经打算养老的,公司帮他做了这个决定。何况主动离职都有n+1赔偿的华为,在遣散费上面应该不会太吝啬;对于心中还有梦想的,换个地方或许是件好事,例如我自己,34岁正是事业的黄金期,与其在大公司里做个十几万分之一,不如组建个小团队,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对于钱没赚够,身体不行或者技能荒废的,的确有些残酷,但是天下的资本家都一样,哪怕是受人尊敬年年排名前列的企业。
再说了,人家合理合法裁员,也没什么能够上纲上线的罪过,对吗?
刚听到内存门的消息时,我是有点不太相信的。P10卖到那么高的价格,省这么点成本似乎过于鸡贼,何况周围一大圈“友商”眼巴巴盯着你犯错,这么做不是侮辱大家的智商吗?
后来官方的声明和大嘴的回应出来,应该是坐实了这件事情。我估摸着,可能是花在广告上的预算像洪水,冲击着赢利线的大坝,让余承东铤而走险了。但是,这次真的就是做错了,闪烁其词、转移话题都不是正确的应对,要拿出在通信行业不顾一切竞争的魄力,不要以为消费者是个体,比运营商好欺负,不管大小,用户都是市场的主宰,该道歉道歉、该召回召回,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华为搞这种自我检讨的运动应该是轻车熟路了,效果都好得很。
以上,是一个34岁选择离开的前华为人的心声,不出于任何目的,只是曾今在那片土地扎过根。
#End#
编辑:善小花
作者:莫谈非语
本文由作者莫谈非语授权转载,其他平台转载,请提前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
新世相创始人、界面总编辑:这样的内容人才,才是未来所需要的!
误删万字长文,凌晨哭着重写…|42个新媒体人的最惨故事
因为KPI,我做了用户的备胎······